1、“茕茕子立,形影相吊”出自( )
A.《出师表》
B.《答司马谏议书》
C.《陈情表》
D.《报刘一丈书》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暮去朝来颜色故
C.艰难苦恨繁霜鬓
D.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奉上拙作一本,请您在百忙中审阅。鄙人才疏学浅,书中可能存在不少谬误,敬请斧正,不胜感谢。
B. 兹定于12月22日(星期六)12时在东方酒店三楼为令嫒举行出阁典礼,诚邀您届时务必光临。
C. 李馆长虽年逾花甲,但精神矍铄。希望您继续发挥余热,为我区文化事业再尽绵薄之力。
D. 乙方应按时向甲方交清房租,并在合同到期后按时交房。否则,乙方应向甲方赔偿3000 元”。
4、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人事音书慢寂寥 B.女娲练石补天处
C.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五月鱼郎相忆否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当飞机慢慢向那广袤的大地靠近时,透过舷窗,我们看到格子般齐整的草栏,还有散落在黄绿色草地上的星星点点的白色及其蜿蜒交错的碧蓝的河流,恍然间仿佛天地连接。这秀色可餐的景象让人心旷神怡,我们被融入一望无际的绿海。才出市区,坐在车里,听着草原歌曲,两侧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草原的开阔和繁荣松弛了我们的襟怀,而散落在草原处的羊群、马群和牛群又叫我们感到生活的平静与恬适。
【乙】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回忆,最壮观的当然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曲水”的莫日格勒河。放眼望去,河床如刀砍斧凿,曲曲折折地镌刻在平坦的草原上,铿锵的节奏和跌宕的旋律击破了草原的空旷和静谧,令人慨叹大自然怎么这样的神奇。这是什么样的艺术家也构思不出的画面,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丙】回程在离景点不远的山坡上,看到漫山遍野的绵羊在吃草,几匹野马在奔驰,还有几座大小不一的蒙古包……在落日余晖的照映下,都披上了一层金色。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总要与好的食物打交道才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的诗句谁都记得。食物是人类每天都要面对的最基本问题,然而,今天的城市人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食物困惑症。从前的菜有菜味,肉有肉味。然而,今天我们买到的蔬菜与肉却越来越“没味儿”了,工业速成的口感越来越重。比“难吃”更糟糕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凸显,转基因的使用令人困扰,不健康的外卖与劣食遍地生长。
当大量的工业加工制品、添加脂肪和糖渗透到我们的饮食结构之中,整个社会都在发胖——肥胖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对于谨小慎微者而言,饮食变成了一件需要精细计算的科学解题。最显著的表现便是营养专家和营养咨询师大行其道,迈克尔·波伦在“饮食觉醒”系列著作中称之为“营养主义的时代”:“饮食”变成了一件需要被指导的事情,仿佛人不是生来就懂得“吃”似的。然而,在寻求健康饮食的道路上,最精明的消费者也可能是愚蠢的。
那边厢,名目繁多且售价昂贵的天然食品、有机食品不断兴起。美国的全食超市或许是个典型案例,他们通过认证制度给予那些“有来头”的食物以名分,以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那些生态食品的出身:这块肉来自一头一生“住在美丽地方”的牛,或是一只“自由散养鸡”。然而,当“有机”被纳入一个庞大产业的链条时,“超市里的田园诗”实质上更多是营销话术的炮制而已。
假如我们尝试勾勒一幅今天城市中产阶级所处的食物全景,便不难发现,食物不仅是口感问题,也是一种政治,是社会经济结构和城乡互动的一种结果。
整体而言,城市人与食物打交道的方式已经深刻改变了。在超市或外卖网订购的食材干净体面,不见泥土,这些看不见来龙去脉的食物也将背后真实的生产关系和城乡关系隐匿起来。在今天,看直播、上快手围观“土味文化”成为了一种时髦。烤竹鼠的野趣,令屏幕之外的城市人垂涎欲滴。更有许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年轻人,迷恋着日本电影《小森林》里那种清新脱俗的乡村意象,“回家种田”的浪漫叙事成为今天城市中产阶级想象务农的流行模板,务农被诠释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或是一个人的自然救赎。
只有反思我们的饮食变迁史,才能弄清楚每个人今天所面临饮食的问题。在人民食物主权发起人之一、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的严海蓉老师看来,今天我们关心粮食和蔬菜,不只要关心口感问题,也要从我们日益不安的食物消费之中窥见世界农业的整体性危机:化学农业,转基因及生态问题。而在世界寻求食物主权,是一场从无地农民到城市主妇、从耕作者到消费者的多面反击。
(摘编自新京报《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物是人类每天都要面对的最基本问题,然而如今的食物,工业速成的口感越来越重,蔬菜和肉越来越“没味儿”了。
B.肥胖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因为当大量的工业加工制品、添加脂肪和糖渗透到我们的饮食结构之中,整个社会都在发胖。
C.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变成了一件需要被指导的事情,营养专家和营养咨询师大行其道,饮食成为需要精细计算的科学解题。
D.城市人与食物打交道的方式已经深刻改变,食物将背后真实的生产关系和城乡关系隐匿起来,务农被诠释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句引出食物对人类的重要性,并由此指出食品问题。
B.文章以大量事实为依据,提出只有反思我们的饮食变迁史,才能弄清每个人今天所面临饮食的难题。
C.文章由食品的口感问题上升到政治,认为它是社会经济结构和城乡互动的一种结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D.针对今天所面临的饮食难题,文章先指出现象,接着分析问题,最后具体指明了解决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子的诗句“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告诉我们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得要与好的食物打交道。
B.名目繁多且售价昂贵的天然食品、有机食品不断兴起,使人们在寻求健康饮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C.看直播、上快手围观“土味文化”成为了一种时髦,媒体青睐的的土味文化透露了生态农业的危机。
D.在严海蓉老师看来,今天我们关心粮食和蔬菜,不只关心口感问题,更要看到世界农业的整体性危机。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3)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吾尝跂而望矣,________________。(《劝学》)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行游于绝对自由的境界,这样,就是真正的“无所待”了。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一句涉及了弹奏琵琶的四种指法,而紧随其后的这句“___________”,以唐代的两支名曲衬托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
(3)周敦颐《爱莲说》中对菊、牡丹和莲三种花的象征意义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分别是“花之隐逸者也”“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没有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两句。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通过项羽的做法表现了秦朝统治的灭亡。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刑罚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言之必可行也。(《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
(3)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溥《五人墓碑记》)
(4)______________, 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东城渐觉风光好。穀皱波纹迎客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祁《玉楼春》)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眷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用设问句以景结情,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不仅善于描摹声音,在刻画人物上也颇具特色。如“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琵琶女面对陌生人的娇羞;如“______________”,写出琵琶女午夜梦回、失声痛哭、伤心欲绝的情态。
12、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①(其三)
姜夔
黄帽②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五) 姜夔
三生定是陆天随③,只向吴松作客归。
已拼新年舟上过,倩④人和雪洗征衣。
[注]①光宗绍熙二年冬,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途中写了一组诗,共十首。②黄帽:即俗称艄公,汉代称为“黄头郎”。③陆天随:唐代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不仕,常携带书、茶具灶、钓具,乘舟浪迹江湖。④倩:请。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三前两句从听觉入手,舟人连夜行舟,传呼不已,船篙击打流冰,发出响声。
B. “舟尾春风飐客灯”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江春入旧年”都写了水上的春意。
C. 其五“倩人和雪洗征衣”是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画面生动。
D. 两首诗歌的前两句都点题:其三写“黄帽”暗点“归”,其五第二句“归”字点题。
【2】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獬字毅夫,安州安陆人。少负俊材,词章豪伟峭整,流辈莫敢望。进士第一。通判陈州,入直集贤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英宗即位,治永昭山陵,悉用乾兴制度。獬言:“今国用空乏,近者赏军,已见横敛,富室嗟怨,流闻京师。先帝节俭爱民,此天下所共知也。而山陵制度,乃欲效乾兴最盛之时,独不伤俭德乎?愿饬有司,损其名数。”不报。又上疏言:“陛下初临御,恭默不言,所与共政者七八大臣而已,焉能尽天下之聪明哉?愿申诏中外,许令尽言,虚心求之,必能有益治道。”帝嘉纳之。时诏诸郡敦遣遗逸之士,至则试之秘阁,命以官。治平中,大水求言,獬上疏曰:“陛下侧身思咎,念有以消复之,不知求忠言者,将欲用之邪,抑但举故事邪?观前世之君,因变异以求谏者甚众,及考其实,则能用其言而载于行事者,盖亦鲜矣。今诏发天下忠义之士,必有极其所韫,以荐诸朝,一日万机,势未能尽览。如是则与前世之为空言者等尔。谓宜选官置属掌所上章与两府近臣从容讲贯可则行之否则罢之有疑焉则广询而决之群臣得而众事举此应天之实也。天下之进言也甚难,而上之受言也常忽。愿陛下采群臣之章疏,容而听之,以出夫前世之为空言者,无令徒挂墙壁为虚文而已。”还,判三班院。神宗初,召獬夕对内东门,拜翰林学士。权发遣开封府。民喻兴与妻谋杀一妇人,獬不肯用按问新法,为王安石所恶,出为侍读学士、知杭州。未几,徒青州。方期青苗钱,獬言:“但见其害,不忍民无罪而陷宪网。”引疾祈闲,提举鸿庆宫,卒,年五十一。家贫子弱,其枢藁殡僧屋十余年,滕甫为安州,乃克葬。
(选自《宋史·郑獬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谓宜选官置属/掌所上章/与两府近臣从容讲贯/可则行之/否则罢之/有疑焉/则广询而决之/群臣得而众事举/此应天之实也
B.谓宜选官置属掌所上章/与两府近臣/从容讲贯/可则行之/否则罢之/有疑焉/则广询而决之群臣/得而众事举/此应天之实也
C.谓宜选官置属/掌所上章/与两府近臣从容讲贯/可则行之/否则罢之/有疑焉/则广询而决之群臣/得而众事举/此应天之实也
D.谓宜选官置属/掌所上章与两府近臣/从容讲贯/可则行之/否则罢之/有疑焉/则广询而决之/群臣得而众事举/此应天之实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居注,是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修起居注,指宋时掌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
B.山陵,原指山岳,后喻指帝王,旧时也可指帝王的坟墓。文中意指英宗。
C.临御,指君临天下,治理国政;也指皇帝坐朝或临幸至某地。
D.青苗钱,是宋代在青黄未接时发放的农业贷款,本名常平钱,民间称青苗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獬才华横溢,年轻有为。他年少时就以才学闻名,诗文秀拔,虚浮之人不敢侵扰他,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进士,入朝做官。
B.郑獬直言进谏,恪尽职守。英宗即位后,郑獬谏言应降低修治永昭山陵的等级;后又上书建议英宗招纳天下贤士,广开言路。
C.郑獬积极进言,谈吐有据。治平年间发生重大水灾,郑獬进言英宗应吸取前世经验,宽容听取群臣建议,让好的建议能切实施行。
D.郑獬怜恤百姓,家境贫苦。他调任青州后因不忍看到青苗钱危害百姓,请求病休;去世后因家贫子弱,棺柩放置了十多年未下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国用空乏,近者赏军,已见横敛,富室嗟怨,流闻京师。
(2)时诏诸郡敦遣遗逸之士,至则试之秘阁,命以官。
【5】为广开言路、采纳忠言而不流于“但举故事”的形式,郑獬提出了哪些具体意见?请结合你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加以说明。
14、阅读下面的材料,很据要求写作。
2020新年伊始,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袭中国,亿万人民群众陷入了恐慌之中。
日常平凡的医护人员,主动请缨,不惧危险,冲锋陷阵,成为抗击疫情最坚国的防线。面对他们,人们感动,心疼,安心,看到希望,纷纷赞扬他们的伟大。
日常平凡的快递员,在抗疫特殊时期,冒着感染的危险,为亿万居家隔离的人们递送食品、物资。有了他们,商品得以流通,人们不再焦躁,安享居家静好,纷纷点赞,说他们此刻也堪称伟大。
除了他们,还有一线民警、社区工作者、前线志愿者……
学校网站拟推出“平凡与伟大——抗疫专刊”,其中重点转载抗疫战斗中医护人员的事迹,同时还有快递员、一线民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人的事迹,其中需要配发一些围绕主题“平凡与伟大”的评论,以深化大家的认识,彰显他们的精神。请你积极投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