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三省六部”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司法刑狱的是刑部,主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的是民部。
B.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C.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工部。
D.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的是礼部。
2、四大名瓷窑中位于浙江的是( )
A.瓷州窑
B.龙泉窑
C.景德镇窑
D.德化窑
3、在下列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红楼梦》是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不知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每一个读懂它的人都会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牵动,恨不能与其生,与其死,但也必须进得去,出得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今天的青年人虽不致如此迷眩,也须把《红楼梦》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进得去也出得来才好。
②文学的美常常是在最细微处令人拍案叫绝的,不进到书中去怎能体会到?
③据传清代有一商人女儿读《红楼梦》入了迷,竟至卧床不起,她的父母把书烧了,她在床上大哭道:“奈何烧杀我宝玉!”这就是进得去出不来的典型了。
④所谓出得来,就是说不要被书中所表现的儿女之情“迷眩缠陷”。
⑤所谓进得去,当然是指充分欣赏《红楼梦》的文学美,充分体会曹雪芹笔底的波澜、笔端风力,感知作品中人物的一颦一笑。
A. ④③②⑤① B. ⑤②④③①
C. ④②⑤③① D. ⑤①②③④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B.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C.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保定故事大讲堂”开讲了,讲座现场,大家都在认真聆听着谢美生教授所讲的保定名人关汉卿的故事,抑扬顿挫,深入浅出,声情并茂。
B. 曹禺文化周期间,来自新加坡、日本、英国和国内的4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聚首潜江,开展论文交流、曹禺剧作展演和现场赏析,并将最终形成论文集《惊世雷雨》。
C.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当着以文育人的责任,应该用独到的思想、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
D. 治霾,是在负重前行,表现在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多种污染物交织在一起,其根源在于偏重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高消耗、高废弃的生活方式造成的。
6、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这个“毅”字很重要
宗璞
昆明下着雪,雪花勇敢地直落到地上。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天阴沉沉的,可是雪白得发亮,一切都似乎笼罩在淡淡的光里。这在昆明是很少见的。
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雪光随着他们聚在这里。各样的宣传抗战的标语壁报,或只是几句话,有的刚贴上去,有的已经掉了一半,带着厚厚糊的纸张被冷风吹得飒飒地响,好像在喊叫。
孟嵋坐在教室里。教室房顶的洋铁皮换成了茅草,屋角有一条裂缝,原来很窄,现在变宽了。七年了,还没有走出战争,那裂缝彷佛也长大了,变老了,是在等着我们去打胜仗么?
这一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选修课。有些理工科的学生也选读,还有从别的学校特地赶来的。他们说,听江先生的课,如同饮一杯特制的美酒,装的是中华文化的浪漫精神。讲义是江昉自编的,他正在校勘《楚辞》,把研究心得和他诗人的创造力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门课十分叫座。这些日子因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这间教室现在还是坐满了人。
嵋在椅子的搁板上摆好讲义和笔记本,正襟危坐。旁边的同学在小声说话,一个同学上前把黑板仔细地擦了一遍,一面哼着“打胜仗,打胜仗。中华民族要自强——”
打胜仗,打胜仗!嵋心里想着,再不打胜仗,连这教室都老了。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把手中的书摊在桌上,把口中叼着的烟斗放在讲台上,他从不含着烟斗上课。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教室里一阵翻讲义的声音,随即是肃静。
江昉坐在椅上,两眼望着屋顶,慢慢地吟诵。他的声音低沉而洪亮,抑扬顿挫,学生们随着声音认真地读着诗句。读完全诗,江昉把摊在桌子上的书又摞整齐。这是他的习惯,带了书来,摊一下就算是用过了。
默然片刻以后,他开始讲,先介绍了《国殇》在《九歌》中的地位,便逐句讲解。江昉讲话时,微阖双目,有时把烟斗在桌上磕一磕。讲完这两句,他问大家:“我说得够明白?”稍停了一下,又接下去讲。
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一句时,激昂起来:“首身分离是古来一句常用的话,用具体的形象表示死。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屈原在《离骚》中有句云‘虽九死其犹未悔’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要靠这点精神。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有的版本作‘子魂魄兮为鬼雄’,这样一来就差一些,还是‘魂魄毅兮为鬼雄好’,这个‘毅’字很重要。”
江昉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上面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他毫不觉得,只管讲述,同学们也视而不见。写完板书,他就捏着粉笔站着讲,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其他同学在议论滇西情况。敌人占领了我滇西土地,切断了滇缅公路,一切外援物资都靠空运。这条空运道路非常艰险,飞机在山谷中飞行,又有敌机拦截,坠落牺牲常有所闻。大家愤愤不已。有人说战场听起来太远了,应该走进去,每人都出一把力。
嵋想到了“面目枯槁、衣衫褴褛”这几个字,好像有人这样形容屈原,他用生命的膏汁点燃丰富的思想,把自己烧尽。他的死如同琴弦的崩裂,如同夜空中耀眼的闪电,留下滚滚雷鸣,响彻古今。先生们也是这样,会不会?大概那也是值得的。
江昉走后,嵋收拾书包。同学庄无因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把伞:“要下雪了,知道么?”又下雪了,下的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走进图书馆,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无因特来做课前辅导。“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
无因在后面接着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无因看了不语。
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只是烦了,连教室都老了。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不觉“哧”地一笑,仍低头看那张粗纸,写道:“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
“也许战场上的每一个生命都会有大作为。我相信你就会为这世界增添很多,增添什么我不知道。”“莫非是数学定理?”嵋抬起眼睛又一笑,微向上翘的睫毛挂着几颗晶莹的水珠。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两人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无因打伞送帽到教室,便自走了。
嵋不知这节课讲些什么。看着年轻的教员,只觉得他很像一个士兵。
晚饭后父亲弗之才回来,他是学校的历史系教授,也是教务长,下午刚去送过一批参军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
母亲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小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他们说我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弗之伸手拭去了妻子的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火盆里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谁都有责任去打胜这场战争,难得有这些好青年。可是嵋究竟是女孩子,年纪又小,叫人怎么放心。碧初坐起来,走到灯下缝东西。弗之说:“又缝什么?灯这么暗,不要缝了。”碧初叹息道:“你没看见嵋的手冻成什么样了?想缝一双棉手套,反正家里有旧布,总比买的便宜。”弗之默然半晌。碧初又缝了一会见他还在那里,便说:“总有办法的,只要大家在一起,我什么也不怕——现在,嵋又要走了。”弗之叹道:“这也是她的志气。”碧初不再说话,小小的银针在手里飞舞。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同学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注释: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修改,标题为选者所拟。《西征记》是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
【1】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得这门课十分叫座 叫座:上座率很高,受欢迎
B.随即是肃静 肃静:严肃,安静
C.正上高二的小弟合子委屈地说 委屈: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心里难过
D.碧初也已泪光莹然 莹然:晶莹,明亮
【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一系列动词,生动传神地展现了江昉先生授课时的个人风采。
B.小说通过描写“急雪”烘托了孟嵋在与庄无因对话时内心的愤愤不平。
C.缝手套的细节表现了碧初复杂的心情,其中有对女儿的理解,亦有不舍。
D.小说中《国殇》《木兰辞》的诗句,起到了塑造人物、凸显主题的作用。
【3】有人说“教育是国之命脉,先生是教育之魂魄”,小说中的江昉就是这样的先生,请概括其形象特点,并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4】小说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孟嵋的心理变化,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孟嵋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匪来贸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听仙乐耳暂明。
(6)瓦缝参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闭祸在除怨。
(8)不惜千金买宝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六国论》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
(2)赂秦而力亏,______________。
(3)或曰:_________,__________?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4)秦以攻取之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____________________。起视四境,___________________。
(7)然则诸侯之地有限,___________,__________,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8)________,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言得之。
(9)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_,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_________,战败而亡,________。
(1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13)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
(1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______________。
(15)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周敦颐《爱莲说》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周瑜英气勃发、指挥潇洒自如的神态。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宋荣子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世人毁誉的牵制,有较高的境界。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一句直接表现诗人和朋友在告别时被远处传来的琵琶声深深吸引的情景。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__”两句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和自身命运的坎坷,极其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哀恸。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____________”一联,用了六个意象,写出了夔州秋天萧瑟的景色。
(2)陆游《游山西村》中描写农家祭社祈年习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用侧面描写来突出箫声悲凉与哀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夜
黄景仁
络纬啼歇疏梧烟,露华一白凉无边。
纤云微荡月沉海,列宿乱摇风满天。
谁人一声歌子夜,寻声宛转空台榭。
声长声短鸡续鸣,曙色冷光相激射。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调动视、听、触多种感官,抓住络纬、梧桐、白露等典型意象,写出深秋时节的特点。
B.颔联写诗人看到薄云后的月亮西沉入海,秋风中的星宿排列散乱,因而心神不宁。
C.颈联写诗人依声寻歌者,歌声婉转而台榭空寂,闻声而不见人,形成有和无的对照,倍增其情。
D.此诗紧扣标题“秋”和“夜”展开,以清丽深沉的语言呈现出了高远的格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 -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安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自《兰亭集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慨系之矣 系:附着,随着
B.向之所欣 向:过去
C.终期于尽 期:注定
D.不能喻之于怀 喻:说出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B.当其欣于所遇 不能喻之于怀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不赂者以赂者丧
D.录其所述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描写、议论为主,讨论“生死”的人生问题,表现了作者的伤痛之感。
B.对于当时流行的“一死生”和“齐彭殇”的思想,王羲之持批判态度。
C.选文是诗集序的一部分,情感由“痛”转“悲”,脉络清楚,富有哲理思辨色彩。
D.文章总体情感并非一味消沉,特别是在玄谈成风的东晋,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难能可贵。
14、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某中学学生会向一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内容 | 认同率 |
武侠言情 | 35、1% |
娱乐休闲 | 32、5% |
文学历史 | 15、5% |
时事政治 | 17、4% |
你认为哪些阅读你最感兴趣。请你结合图表有关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权衡、思考和选择。
要求:任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