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近日,有市民反映,自家小区楼后的山坡,被很多人毁林种菜十余年,附近居民__________,但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②这是垂直型O2O发展的最大制约,因为它需要整合的资源太多,中间的环节__________,最终限制了市场规模的发展。
③是你__________的教导激起我对知识的渴求,是你学为人师的表率让我对老师的使命重新定义。
A.不堪其扰 不厌其烦 不胜其烦
B.不胜其烦 不堪其扰 不厌其烦
C.不堪其扰 不胜其烦 不厌其烦
D.不厌其烦 不胜其烦 不堪其扰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身怀济世宏愿的汤显祖,因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由身居庙堂的仕宦沦落为游走江湖的剧优,曾经的 之梦破灭,他只能为戏曲世界中的儿女申诉。 的际遇使他阅尽世事沦桑,于是他以诗以剧的艺术形式描绘出一个 、人鬼通情的艺术世界。
A. 经天纬地 急转直下 惊心动魄
B. 经国济世 江河日下 惊心动魄
C. 经天纬地 江河日下 勾魂摄魄
D. 经国济世 急转直下 勾魂摄魄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伦理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是近代以后的事。通常维系文明的价值观念会与宗教或带有宗教性的意识形态有关, , , , 。
①其影响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②哲学则属于极少数人的精英文化
③否则就不会有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这样的事发生
④即使在哲学的诞生地希腊也是如此
A.①④②③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________。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________找到“桃花源”。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________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官吏找麻烦。陶渊明大怒:“我安能为五斗米折腰?连夜罢官而去。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________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得到解脱。
A.空中楼阁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脍炙人口
B.海市蜃楼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脍炙人口
C.海市蜃楼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喜闻乐见
D.空中楼阁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喜闻乐见
5、下列各项中信息对应关系及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四库全书》——纪昀等人——经、史、子、集一一《孟子》被收录在“集”部
B. 科举考试——隋朝——殿试、院试、会试、乡试——范进参加的是会试,中了举人
C. 《红楼梦》——曹雪芹——贾、王、史、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出自刘姥姥之口
D. 《巴黎圣母院》一一雨果一一桑丘、爱斯梅拉达——体现了“美丑对照”的原则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大数据与数字地球
郭东华等
①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以文字为载体的数据量大约每10年翻一番;从工业化时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后,信息技术革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社会、科技、经济变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数据量以每3年翻一番的速度持续增长;近1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大量涌现,社交网络、物联网、云计算被广泛应用,使得数据存储量、规模、种类飞速增长,大数据时代已悄然来临。2012年12月,IDC发布的“2020 年的数字宇宙”报告中指出(图1),数据量将 ,预计 全球数据总量达40ZB。
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国内外学术界正在从各种角度来分析和理解大数据的概念与内涵。当前的大数据定义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视角试图刻画大数据的外部特征:一种是相对特征,即在用户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使用普通设备不能获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另一种是绝对特征,即体量大、类型多、真实性、变化速度快。
③因此,与传统的逻辑推理研究不同,大数据研究是对数量巨大的数据做统计性的搜索、比较、聚类和分类等分析归纳,进行“相关分析”,重点关注所谓“相关性”,即2个或2个以上变量的取值之间存在某种规律性,目的在于找出数据集里隐藏的相互关系网。
④在科学研究数据与日俱增的今天,我们把与科学相关的大数据称之为科学大数据。科学大数据将复杂性、综合性、全球性和信息与通信技术高度集成性等诸多特点融于一身,其研究方法也正在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跨学科方向转变,从自然科学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充分融合方向过渡,从个人或者小型科研团体向国际科学组织方向发展。
⑤科学家不仅通过对广泛的数据实时、动态地监测与分析来解决难以解决或不可触及的科学问题,更是把数据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工具,基于数据来思考、设计和实施科学研究。科学大数据正在使科学世界发生变化,科学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范式。近年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数据密集型科学计算。其中, 由戴尔公司研发的超级计算机“Stampede”已正式服役,其综合处理能力、高可用性和高性能能力超群。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利用Stampede 预测了加州破坏性地震的频率。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利用StampedE.通过详细的数据建模更好地描述了从南极洲到海洋的冰川流动。
⑥人类已进入“大数据时代”。作为一种技术创新,大数据计算符合一般的技术创新、发展、成熟规律。按照技术成熟度曲线(见图2),近20 年来新科技的成熟演变速度及要达到成熟所需的时间一般分成5 个阶段。
⑦大数据研究面临着学科间的不平衡,当前大数据的技术与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大数据和商业大数据的相关应用,而在产生科学大数据的典型学科中较少受到关注。事实上,以这些学科为代表的科学大数据具有异于互联网大数据的特征以及丰富内涵,对于科学大数据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建立大数据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框架。
⑧科学大数据是地球科学发现与知识创新的引擎,是人类认识行星地球的钥匙。科学大数据的发展应从顶层设计制定国家层面大数据战略,配置大数据研究资源,开展大数据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大数据在各领域的应用。科学大数据几乎涵盖了科学界的各领域,可运用到各行各业,它对科技、经济和社会的推动有着光明的前景。我国应加速发展大数据科学,有序组织科学大数据研究,以推动地球科学和相关科学技术的跨越性发展。数字地球是科学大数据的典型学科,数字地球学科中的数据获取与组织、分析、应用体现着科学大数据几乎全部特征。从科学大数据的角度分析,可以认为数字地球就是地球大数据,或者说数字地球就是基于地球大数据发展的学科方向。
(选自2014年《中国科学》,有删改)
【1】阅读第①段并根据图1填空:数据量将____,预计___全球数据总量达40ZB。
【2】阅读第②段,请给“大数据”下一个定义。
【3】请概括第③段的内容。
【4】第⑤段中,作者举超级计算机“Stampede”例子的目的是什么?
【5】阅读第⑥段,根据图2.用语言描述近20年来大数据发展的概况。
【6】下列对⑦⑧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前大数据的技术与方法研究在产生科学中受到关注。
B. 深入研究科学大数据有利于建立大数据学科理论体系。
C. 科学大数据是知识创新的引擎,是人类认识行星的钥匙。
D. 数字地球学科中的数据体现着科学大数据时代部分特征。
7、李商隐名句集锦:
_________________, 东风无力百花残。
_________________, 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只是近黄昏。
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越中览古》中,写打胜仗之后将士荣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越王极度享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今日的凄凉,寄予作者深沉忧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遇事多为他人着想,不强求别人做连自己都不愿做的事,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2)《氓》中用比兴手法劝女孩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3)南宋慧开禅师有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此诗含义接近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
(2)《师说》一文语言表达简洁生动,文中“ ,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评价颜回之“贤”,将其与常人作对比,反映他们面对困境时不同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说明为什么年纪小的人也可以为师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用鸟语和流水声来生动状写琵琶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①,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新竹
唐·元稹
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
冉冉偏凝粉,萧萧渐引风。
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
惟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
【注】①箨:笋壳。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首联“半含”“才出”突出其嫩;颔联转而用“晚”“凉”给人时光流逝的凄凉之感。
B.杜诗颈联从视觉和嗅觉描写雨后之竹,“娟娟”“细细”两组叠词的运用使得音律和谐。
C.元诗围绕“新”字展开,但“已青葱”“渐引风”又隐隐透露出新竹逐渐成长的力量。
D.根据体裁,两首诗都可以收录进《唐宋近体诗集》;从手法看,二者均采用了托物言志。
【2】两首诗吟咏的对象都是竹,但在寄寓的情感上同中有异,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①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②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馀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③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已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④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馀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⑤庐陵欧阳修序。
【1】第①段中,作者提出了□□□□的文学主张。
【2】第②段可分为三层,概括层次大意。
(1)
(2)
(3)
【3】对“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梅圣谕多次被举荐为进士,总是遭到主考官的压制。
B.梅圣谕多次被推荐为进士,但每次主考官都压抑他。
C.梅圣谕屡次被推荐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官的压制。
D.梅圣谕屡次参加进士考试,但每次主考官都压抑他。
【4】从动词运用的角度,分析第③④段中作者对梅圣谕的感情。
【5】欧阳修的这篇诗序,主要阐述了其文学创作方面颇有见地的主张,但其中也透露出了作者思想认识上的局限,请指出这种局限并加以评析。
14、(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4月4日晚,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来自浙江杭州的37岁外卖小哥雷海为击败了来自北京大学的文学硕士彭敏,逆袭成动,拿得总冠军。有人为彭敏感到遗憾,认为他的文学素养深厚,只是输给了自己;有人称赞雷海为:“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有人感慨他们的人生轨迹不会因为诗词大会而改变;也有人反驳,虽然境遇不同,但他们心中都有对 “诗与远方”的追求。
读了上述材料,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和感受?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