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下面漫画的主旨,选出概括恰当的一项( )
A. 做人要有畏惧心,时时掂量自己的言行,否则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
B. 经营没有底线,无论什么人,必将受到严惩。
C. 教育讲究公平,不公平的教育制度,一定会遭到谴责。
D. 人为地将人分成等级,这样的制度将最终被唾弃。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有一种误解,不时地被个别走江湖的写作者 ,被一些天真的外行人和数以千计自命的作家说得 ,那就是把作家看成是纯粹的天才,认为他们激情奔涌、灵感忽至之时,便是大作 之日。
A. 添砖加瓦 惟妙惟肖 一挥而就
B. 添枝加叶 惟妙惟肖 一蹴而就
C. 添砖加瓦 活灵活现 一蹴而就
D. 添枝加叶 活灵活现 一挥而就
3、下列选项中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行李之往来③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④大行不顾细谨⑤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⑥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⑦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A.①③④⑤⑦ B.①②③⑤⑦
C.②③⑤⑥⑦ D.②④⑤⑥⑦
4、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文化标准化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尚有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它们犹如一个个影子,随时都可能消亡。
A.诸多因素威胁着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
B.新形势下亟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C.要重视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新问题。
D.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有新思路。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西方许多国家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福利的社会制度所带来的问题已经 ,对这一制度的每一项改革都会遇到极大的公众阻力,举步维艰。
②每一个正在学习的人都应该明白 的道理,节约每一分钟,珍惜每一次阅读,重视每一份练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③所有的罪行都是由小错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如果小错不改, ,铸成大错再来后悔就说什么都晚了。
A.积羽沉舟 积重难返 积沙成塔
B.积重难返 积羽沉舟 积沙成塔
C.积羽沉舟 积沙成塔 积重难返
D.积重难返 积沙成塔 积羽沉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梦萦南浔
叶文玲
风光可人,山水怡人,忙不过来的笔却负人,我欠下了许多山水情债。
南浔是我的债主。我欠她的,不光是怡我心田的风光山水,更有旧雨家园的情感。
第一次被南浔诱惑,仅仅由于白居易那首著名长诗《琵琶行》的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就因为好诗佳句中这个形声俱美的“浔”字,我爱屋及乌地“爱”上了见也没见过的南浔。
南浔和浔阳相距千里,浙江的南浔和江西的浔阳风马牛不相及。的的确确,世上有许多情感是道不明说不清的。
有趣的是,爱心笃笃,我却没有到过南浔。
但是,我却不由分说地认定了:南浔美丽,她有诗歌的意境,音乐的韵味。
当然很盲目,却盲目得固执而自信。
真正被南浔吸引,是在萌发了欲为丝绸文化探源寻迹之时。当我在千里之外的中原,翻开记载丝绸史的一本本厚厚的册页时,南浔犹如一个琼台玉人翩然来至眼前:她莲步轻移佩环叮当;身姿绰约而仪态万方;而最撩人眼目的是那一身无与伦比的霓裳,衫似流云裙如水波,这亮比星月薄赛轻纱的华服,是因为用了世上最华美的织物制作——丝绸。
丝绸,古老的中国文化最辉煌的象征之一。如果说中国丝绸的根源在南方,如果说浙江是中国最大的丝绸之府,那么,浙江的湖州,湖州的南浔,便是根源之头。
我想声明的是,我无意和丝绸史学家引发丝绸之“源”的论争,我想,我在这里所有的感慨,都源于“情人”眼里所出的“西施”;都是一个情切切的寻梦人的呓语。
我还要坦白的是:就在我“单恋”得如火如荼时,我还未曾回归浙江,还不曾亲睹这个梦中情人——南浔。
于是,毋庸言说,走访南浔,是我回到浙江后欲要亲解的又一道情结。
终于有了第一次的南浔之行。
尽管早有预感,尽管是蜻蜓点水式的一掠一瞥,我还是难以表述袭上心头的最初感觉,那是一阵强烈的冲击波。
于是,万千感喟只化为一声声低唤:哦,南浔,南浔!
是的,南浔也是江南水乡的一个镇,但她所拥有的方圆地域,她的足可与小城媲美的镇容镇貌,哪里只是一个镇?还有,她所与之相应的阔大气度,她所最能光彩人前的丰厚的文化积淀,哪里只是一个镇?
在游览时,我常常因惊叹而呆若木鸡。
是因为南浔一切的一切都在我的意料中而欢欣得发傻,还是因为南浔一切的一切都超过了我的故乡楚门而令我嫉妒得发呆?
我说不清。就如刚才所说,世上确有许多感情是道不清说不明的。特别是当它和出自肺腑的爱交混在一起时。
就如在梦游一样,我轻如履棉的步子飘过了那缎带一样从镇子中心袅袅穿过的小河;那雕弓一样密密排列的小桥;那一间接一间飞檐雕栋的亭阁水榭;那一家挨一家白墙黑瓦红门花窗的临水人家;那家家门前刀切豆腐般一块块铺着一块块连接的风情无限的石板路;那诗一般画一般歌一般乐一般的嘉业堂藏书楼和小莲庄……
只是点水之掠,但南浔在我心里造成的震撼,使我起码牢记了一条:我可以依旧千遍万遍地写我的小镇,我的楚门,但对南浔,对这个早有“耕桑之富,甲于浙右”之称的南浔,对这个恰如故乡又大大胜似故乡的南浔,万万不敢造次!
南浔是江南小镇,但决不是一般意义的小镇。她会叫每一个见过她的人迷恋深深。
不是故乡的南浔就这样成了我梦中的家园,我相信她会叫每一个喜欢小镇的人将她当成梦中家园。
未几,又有了第二次的“点水”。
依然是梦游般的感觉,依然是震惊与嫉妒交混的心态。我想,我于南浔,最长久的角色定位,恐怕就是被这种“水阁泊轻桡,门外桑荫绕”的羡叹盘桓心头:南浔施予我的,就是那永远的梦中情怀了。
想是如是想,爱心却有增无减。南浔依然是我最向往的如同故乡楚门一样的归老之地。行走在小莲庄的曲廊中,坐在“退修小榭”的雅室里,面对一园芳菲,与如醉的春树似睡的春水共品浓绿,遥望一箭之远的嘉业堂,“窗前流水床头书”的闲适,仿佛已唾手可得。我不由不艳羡南浔人的福气:人生最惬意的晚年境界莫过如此!
就因为这份甜蜜的畅想,我常常又有一种隐忧:因为,改县为市改镇为市是20世纪九十年代的热潮,一旦为市,最明显的象征就是连片的大型水泥建筑。我害怕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有朝一日会侵吞南浔这种家园式的宁静,我害怕崛起的高楼,那千篇一律的水泥方块,挤兑了那深深浅浅的浸透了生命汁水的绿。
令人欣喜的是,事实证明了我这是又一次的杞人忧天。关于南浔的种种令人鼓舞的消息不绝于耳:被誉为“东方小莱茵河”的长湖申航道,日日满载的不仅仅是名噪海外的“辑里丝”,南浔人在将萤白清亮的至柔传递四方时,也一如既往地传递着南浔那令人着迷的文化气息。
于是,在又一次得访南浔的机会到来时,我想轻轻说一声:感谢您,南浔,感谢您留驻了我们的梦,留驻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关于江南小镇的佳梦!
(选自《七彩梦瓣》,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耕桑之富”“门外桑荫绕”“名噪海外的‘辑里丝’”等语句都表现出南浔悠久的丝绸文化,散发着迷人的文化气息。
B.作者对南浔“单恋”得如火如荼,源于“情人”眼里所出的“西施”,所以作者的情感与丝绸史学家不同并超越他们的情感。
C.南浔的风貌和气度让作者深为惊叹和震撼,相比之下,作者的故乡楚门显得微不足道,作者认为关于楚门的写作也无需慎重。
D.作者偏爱《琵琶行》首句中的“浔”字,使得作者爱屋及乌地“爱”上了江西浔阳的同时,也关注到了与浔阳本无关联的浙江南浔。
【2】文章写“南浔”,却先以大量文字写“我却没有到过南浔”,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结尾画横线语句意味深长,谈谈其中“梦”的内涵。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分享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
(2)《出师表》中,写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意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述齐王纳谏后,群臣纷纷进谏的大好局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 ,余不忍为此态也”两句来直接表白自己宁死也不与小人们同流合污的心志。
(2)《赤壁赋》中描写诗人泛舟江上随意飘荡自由来去的情景的两句是:“ , 。”
(3)《渔家傲•秋思》中用“ , ”两句,点出了“塞下”的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在《锦瑟》中共用了四个典故,呈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绪。其中未直接写到人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述经历艰苦磨难益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逸评价《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灵修、美人,以譬于君。”在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是借这种手法来表达对君王的思念。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圆凿与方柄不相合,表达自己和世俗小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 ”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总括秦国掠夺人民,挥霍无度。
(3)《钱塘湖春行》中,白居易借助莺“争”燕“啄”的动作,描绘早春清丽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11、根据提示填写。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荀子·劝学》中,以“木”“金”为喻,目的是为了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结论,突出学习的重要意义。
(3)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在《师说》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叙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
(5)韩愈《师说》和《荀子•劝学》的开头都是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韩愈《师说》提出“ 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则提出“ ________________”。
12、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了山中四季的不同景色:其中“_________”是写春天,“_____是写夏天,“风霜高洁”是写秋天,“水落而石出’是写冬天。
(2)在《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我们获得快乐其实很简单:把自然美景当作无穷无尽的资源,与朋友一同享用。
(3)《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总结宋濂求学生涯的一句是“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①(节选)
杜甫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②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③。
(注)①大历二年(767 年),杜甫在夔州观看了李十二娘舞剑器,回忆起开元年间公孙大娘舞剑器时的场面,时隔五十年,有感世事巨变,诗人写了这首诗。②风尘澒(hòng)洞:指连年战乱,烽烟弥漫。③愁疾:深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行”与《琵琶行》中的“行”一样,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歌行体。
B.第三联写梨园弟子如今的境遇,与第一联先帝时的歌舞盛况形成对比,折射出了国势的变迁。
C.第四联写到诗人乐极哀来的情绪变化,以景托情,渲染悲凉氛围,为结尾的抒情张本。
D.全诗写皇帝沉迷于歌舞,以致国运衰颓,诗人由此心忧,不知所往。
【2】有人评价“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二句是力透纸背的诗史之笔,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汪华,字国辅,一字英发。其初绩人,迁治于歙。曾祖泰、祖勋、父僧莹,皆仕陈。母县西郑氏。华幼颖慧,孤而贫,母挈归外氏,母亦寻卒。及长,身长九尺,广颡方颐,庞眉隆准,美髭髯,不事田业,落魄纵放。闻睦州有演公习武事,往从之游,还,以勇侠闻。
隋大业之乱,以土豪应郡募,平婺源寇有功。时杜伏威起江淮,郡将张某又与相应,心独忌华,乃遣如箬岭山开道,欲因事诛之。华与裨将汪天珤领兵开拓,不日而毕。比还,张不加礼,更劾以差役不均,稍侵之。华怒,将士突入府闼,张惧遁去。郡人欢,请摄刺史,以镇一方。宣守闻之,将遣兵来战。华分部诸屯,自以精兵八百人先入宣境。未至三十里,宣将陈罗明出敌败走,华击斩之。宣守面缚降,释不问。因抚定其民,选其精锐以归。既而,杭、睦、婺、饶等四州相继皆下。时郡治黟,华乃迁治休宁之万安山,以凭其险。奄有六州带甲十万,建号“吴王”,奉隋正朔。义宁中,迁治邑之乌聊山,部内赖以平安者十余年。
及唐高祖受隋禅,而秦王出师江左。华曰:“日月出矣,爝火不息’,可乎?”武德四年九月甲子乃籍土地民兵奉表于唐高祖嘉之诏曰往因离乱保据州乡镇静一隅以待宁晏识机慕化,远送款诚,宜从褒宠,授以方牧。可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
(摘编自明万历本《歙志》)
【1】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德四年九月甲子/乃籍土地/民兵奉表于唐/高祖嘉之/诏曰/往因离乱/保据州乡镇/静一隅以待宁晏/
B.武德四年九月/甲子乃籍土地民兵/奉表于唐高祖/嘉之/诏曰/往因离乱/保据州乡镇/静一隅以待宁晏/
C.武德四年九月/甲子乃籍土地民兵/奉表于唐高祖/嘉之/诏曰/往因离乱/保据州乡/镇静一隅/以待宁晏/
D.武德四年九月甲子/乃籍土地民兵/奉表于唐/高祖嘉之/诏曰/往因离乱/保据州乡/镇静一隅/以待宁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朔”,“正”就是正月,“朔”是月初,正朔即指一年的第一天,所以也用正朔来代表历法或正统,文中有表示对新王朝的效忠和拥戴的意思。
B.“受隋禅”,意思是接受隋的禅让。禅让,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这里是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替代了旧皇帝的位置。
C.“江左”,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也指东晋、宋、齐、梁、陈各朝统治的全部地区。
D.“方牧”,古时统治一方的军政长官方伯与州牧的并称。“方伯”古代指诸侯中的领袖,“州牧”古代指一州之长,后泛指地方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汪华小时候境遇坎坷,尽管很早就表现出不凡的天资,但生活孤单,处境困窘。母亲就带着他到外婆家来生活,不久母亲又去世了。
B.郡将张某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终于激怒了汪华。他带领士兵冲入府衙,张某吓得逃走。全郡的人都很高兴,请他代理刺史来镇守一方。
C.宣州一战表现出了汪华的政治智慧,他恩威并施,先斩宣州守将陈罗明,后又释放了主动投降的宣州太守,并安抚当地百姓。
D.汪华之所以得到唐高祖的褒奖,就在于他能够认清形势,在动荡的时候能保江南六郡平安,当和平到来的时候,他能主动上表,维护王朝的统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还,张不加礼,更劾以差役不均,稍侵之。
(2)义宁中,迁治邑之乌聊山,部内赖以平安者十余年。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子夏的学生问子张关于交往、交友的问题。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讲的?”学生回答:“子夏说可交的就交往,不可交的就拒绝”。子张说:“跟我听到的不一样:君子尊重贤人,也接纳普通人,嘉许好人而同情能力不足的人。”
子夏厚道老实,孔子以慎交而诲之,免其泛交而受骗;子张好胜偏激,孔子以泛交而诲之,制其偏狂之弊。
阅读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交友思考,选择子夏或子张一方的立场,撰写一篇辩论稿,为自己的观点立论,并反驳对方的观点。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定立意;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