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克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到中年了,期望多多,多不过父母健康幸福之乐;担子重重,重不过儿子修身齐家之责。椿萱并茂,兰桂齐芳,这既是奢望,又是希望!

    ②记者发现老百姓最关心的仍是上学、就业、养老、看病、婚丧嫁娶等具体而微的问题,对有些家庭来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不容拖延。

    ③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央视科教频道已经举办了两季诗词大会,大会现场还有备受人们喜爱的蒙曼、康震等老师坐而论道,助解中华古典诗词文化。

    ④年仅44岁的蒋叔南从此对政治更加灰心,一心在雁荡经营他的名山事业, 1921年,《蒋叔南游记》在上海出版,梁启超为之作序,誉为“徐霞客第二”。

    ⑤北京的三月,积雪刚刚消融,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可爱,甚嚣尘上的黄沙便铺天盖地而来,在空中弥漫,经久不散。

    ⑥昆虫学家胡经甫在大学任教期间为中国生物学界培养了大批人才,在老一辈的科学家中不乏其门墙桃李,国内许多知名教授皆出自他的门下。

    A. ①③⑥   B. ①④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⑤

     

  •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多音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那/ /边  心积虑/世原则

    B.湖/血  红/  罪大极/深痛绝

    C.跷/  着/     旗鼓相/处理得

    D.名/匀 / 慢咽/咬文

  •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茅盾、曹禺、郭沫若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们创作的长篇小说分别是《子夜》《雷雨》《屈原》,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B.《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其作者是北宋的司马光。

    C.《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享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称号的法国作家莫泊桑。

    D.鲁迅是现代文学界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等小说名篇,都被收入小说集《呐喊》。

  •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9月8日,平顶山特大矿难发生后,一些死难矿工家属面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黍离之悲和对一些矿领导的愤慨。

    ②为什么人言可畏?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毁谤,积累下来足以致人于毁灭之地,那是一种铄石流金的力量。

    ③他说台风要来了,荔枝树上成熟的果子要抓紧采摘,我不以为意,年年都有台风,来得快去得也快,却没想到今年是特强台风,损失蛮大的。

    ④古建筑之所以卓尔不群,不在于它的创新,而在于它代表了某个时代;当代的建筑不应该照搬古代,需要有时代气息。

    ⑤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不仅在舞台上风姿绰约,在日常生活中也气度不凡,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让人为之倾倒。

    ⑥在中俄伊犁争端的交涉中,曾纪泽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折冲樽俎,虎口索食,终于改订《崇约》;收回了伊犁九城的主权,博得朝野的好评。

    ⑦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华为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⑧欧洲多国经济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福利社会制度已经积羽沉舟,对这一制度进行的每项改革都遇到极大的公众阻力,举步维艰。

    A. ③⑤⑥   B. ②④⑦   C. ①②⑧   D. ③④⑤

     

  • 5、下列加点字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金砺则利   三窟已

    B.平原君使者冠盖相于魏   今为之虏矣

    C.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乘犊车,吏卒

    D.冀君之一悟,俗之一改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能够弥合礼之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注:燔黍捭豚:指上古烹饪用具出现前对食物的简单加工情况。捭,撕裂。】

    【1】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因为那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了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变化,主旨却不变。

    【2】下列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能陶冶情操,移风易俗,使人们知礼、守礼。

    B.“乐”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礼”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C.远古时期,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周代以后,“乐”成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古代的人们常常将其相提并论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B.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表明礼仪制度在那时就已初步建立

    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D.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先强调了人要经历各种困苦磨练,然后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一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将灭亡的论断。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寓意深刻,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也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

    (3)杜甫一生长年漂泊,老来病苦孤愁,他的《登高》一诗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作了高度的概括。

  • 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古诗文中的景物描写常常能以片言传神,用极精炼的语言描摹出景物的典型特征。比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暮色中远村炊烟袅袅的田园风光;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金陵晚秋江水澄澈,群峰林立的山川胜景;而姚鼐在《登泰山记》中更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八字写尽冬日雪后泰山晚照的壮美之景。

    (2)在高中毕业典礼上,你回顾高中生活,感慨时光飞逝,不由得想起了屈原的诗句:“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表达了选错道路之后的后悔之情,同时透露出想返回原来生活的想法。

    (2)李白《蜀道难》“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明观察视角,并用夸张、映衬手法,突出了蜀道之高,引出下文对黄鹤、猿猱也难以穿越的慨叹。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比喻手法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现实。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 ______ 。”两句用设问的形式,通过自问自答,写出了诗人被贬所在地的偏僻与荒凉,只有鸟兽之声朝夕相伴。

    (2)苏轼于《赤壁赋》中以比喻手法来感叹人生短暂,己身渺小的句子是:“____ 。”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齐王受邹忌启发,用悬赏的方法广泛征求臣民意见,并提出:“ __ __,”就可以受下等赏赐。

  •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2)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3)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______,有所广益。(诸葛亮《出师表》)

    (4)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7)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李白《行路难》)

    (8)_____,秋天漠漠向昏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两句对天姥山上天气和环境的描写,渲染了一种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写仙人们的出场作了铺垫。

    (3)《静女》中描写男子心急如焚之状的诗句是“______”。

    (4)《归去来兮辞》中诗歌正文照应小序中“皆口腹自役”的一句是“______”。

    (5)李煜《虞美人》中,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自己满腔愁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胡逸老:作者友人,生平不详,致虚庵是胡逸老的书房。籯(yíng):竹箱。灵台:此指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议结合,褒贬分明,在对比中凸显了胡逸老不同凡俗的淳厚家风和高雅品格。

    B.正如蚌胎滋养出明月珠一样,有诗书家教和扶贫济困的德行,友人家必定俊才辈出。

    C.于友人处盘桓,闲看山卧听水,山水之妙不仅悦人耳目,更能荡涤心灵,澡雪精神。

    D.名为“题致虚庵”,诗句却无一处写庵,通篇着墨于表现和赞美庵主人的精神生活。

    【2】“天下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教、家风。你从诗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兑,字子西,许州临颍人。登进士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按齐州叛卒,狱成,有欲夜簒囚者,兑以便宜斩之,人服其略。张尧佐判河阳,兑言尧佐素无行能,不宜以戚里故用。改同知谏院。狄青宣抚广西,入内都知任守忠为副,兑言以宦者观军容,致主将掣肘,非计。仁宗为罢守忠。太常新乐成,王拱辰以为十二钟磬一以黄钟为律,与古异,胡瑗及阮逸亦言声不能谐。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新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进侍御史知杂事,擢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转运使制禄与郡守殊,时有用弹劾夺及老疾请郡者,一切得仍奉稍。兑言非所以劝沮,乃诏悉依所居官格。兑在言职十年,凡所论谏,不自表襮,故鲜传世。出知杭州,帝书“安民”二字以宠。徙越州,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广州,南人谓自刘氏纳土后,独兑著清节。还知河阳,帝又宠以诗。徙邓州富人榜仆死系颈投井中而以缢为解兑曰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乎必吏受赇教之尔讯之果然兑历守名郡,为政简严,老益精明。自邓归,泊然无仕宦意。对便殿,力丐退,英宗命无拜,以为集贤院学士、判西京御史台。积官尚书右丞,转工部尚书致仕。卒,年七十六,谥曰庄。从弟先,起进士,知信州、南安军,抚楚州,历利、梓、江东、淮南转运使。所至治官如家,人目以俚语:在信为“错安头”,谓其无貌而有材也;在楚为“照天烛”,称其明也。楚有民迫于输赋,杀牛鬻之。里胥白于官,先愍焉,但令与杖。通判孙龙舒以为徒刑,毁其案。明日龙舒来,先引囚曰:“汝罪应杖,以通判贷汝矣。”遣之出。积官至秘书监致仕。兄兑尚无恙,事之弥笃。闲居一卒,年八十三。子庭玉,年六十即弃官归养。人贤其家法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徙邓州/富人榜/仆死/系颈投井中而以缢为解/兑曰/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乎/必吏受赇教之尔/讯之果然

    B.徙邓州/富人榜仆死/系颈投井中而以缢为解/兑曰/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乎/必吏受赇教之尔/讯之果然/

    C.徙邓州/富人榜仆死/系颈投井中而以缢/为解/兑曰/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乎/必吏受赇教之尔/讯之果然

    D.徙邓州/富人榜/仆死/系颈投井中而以缢/为解/兑曰/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乎/必吏受赇教之尔/讯之果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节是符节,古代用来做凭证的东西,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杖汉节牧羊”。

    C.“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战国时亦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D.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年)为一纪,《马嵬》中“如何四纪为天子”一句,用“四纪”突出玄宗在位时间之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兑为人有胆略。他审问齐州叛乱士兵时,案件已经裁定,有人想在夜间劫掠囚犯出狱,他灵活处置,自行决断斩杀了囚犯,受到大家钦佩。

    B.李兑为官敢于直谏。针对任守忠担任狄青的副职一事,李兑认为宦官担任军职,会使主将受牵制,非明智之举。皇帝因此罢免了任守忠。

    C.李兑任职期间备受荣宠,他出朝任杭州知州时,皇帝亲书“安民”二字以示宠爱;到河阳和邓州任职时,皇帝又为其作诗以示宠爱。

    D.李先为官有道,受到百姓拥戴,人们用“错安头”“照天烛”评价他,认为他容貌不好却有才能,行事明察秋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尧佐判河阳,兑言尧佐素无行能,不宜以戚里故用。改同知谏院。

    (2)自邓归,泊然无仕宦意。对便殿,力丐退,英宗命无拜。

    【5】文末说到“人贤其家法云”,人们给出这样评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与作。。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这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一切制造业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

    三十年真能捏出最好吃的寿司吗?还不如用科技调味来得实在。丰田汽车将精益做到了极致,却遭到后起之秀特斯拉吊打。追求工匠精神的“锤子手机”也从没落走向了淘汰。因此也有人说:工匠精神只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是一种不思进取的故步自封,是一种毫无增量的内卷,更是一种思维的惰性,缺少真正的创新。

    以上两段观点迥异的文字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