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廊坊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师心自用,能突破某种思维定势,克服“高原现象”,从而登上创造的台阶。

    B.春运人流尚散去,在广州火车站广场公用电话区一带,一种屡试不爽的诈骗手法死灰复燃,广大旅客应该提高警惕。

    C.想到那些一边高喊“为人民服务”,一边大肆用公款填饱自己的酒囊饭袋的所谓公仆,他就气愤难抑。

    D.不法商人昧着良心,制造大量“黑心棉”来坑害消费者,他们真是不名一钱,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网约车平台在利用价格机制调节供求时,动辄受到舆论掣肘。

    B. 中尼双方将争取早日启动自贸协定谈判,更快实现互利共赢。

    C. 浙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发展文化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D. 各类培训班粉墨登场,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机会。

  •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钓鱼岛对着祖国母亲说:妈妈我是钓鱼岛!曾几何时,我躺在妈妈温柔的臂弯里,和鱼虾嬉戏,亲吻着海涛。

    ②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③他送来的几幅画都不怎么样,只有这幅梅花还差强人意

    ④台湾新政府预算计划对教育给予了额外的资金投入,但诸多大学校长认为这些预算只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解决学校目前的经费短缺问题。

    ⑤近些年纷纷落马的“大老虎”,虽都罪大恶极,但罪不容诛,让他们现身说法,让人们听一听他们的忏悔之言,一定会起到更大的警示作用。

    ⑥若一味胶柱鼓瑟,牵拘于文献,而欲揭发古代之真相,则恐其南辕北辙。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④⑤⑥

  • 4、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今其智反不能及

    B. 冰,水为之,而寒水/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C. 樊将军穷困来归丹/申之孝悌之义

    D. 于其身也,耻师焉/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 5、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为将事故的危害减到最小,相关领导应对迅速,下车伊始便认真查看具体情况,指挥调度,赢得了群众和媒体的普遍好评。

    为纪念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诞辰100周年,首都京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将相和》《李逵探母》《九江口》《野猪林》等经典剧目。

    李晓的文化散文,曾有十多篇在《学语文》杂志上发表,因为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作者才连篇累牍地写下去。

    ④21世纪,自主知识产权与高精尖核心技术成为国家实力竞争的主要筹码,而与此相关的人才自然也就炙手可热,成为人才市场争夺的焦点。

    韩国空军远程空对地导弹今年6月进行发射训练时坠毁,然而,韩国空军方面5个月来对此一直秘而不宣

    人生短暂,就如白云苍狗,我们要用只争朝夕的刻苦精神,书写人生路上不悔的篇章。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愁之“乡”是一个具有特定指向性的区域地理概念,因此乡愁之“愁”不是无缘之愁,而是有根之愁。乡愁是基于特定的地理位置产生的,其承载着主体浓烈的情感记忆,蕴含着主体对地理故乡的精神皈依。乡愁中的“乡”是对乡愁主体生活过的故乡的地理泛称,是乡愁地点的代名词。

    乡愁的“愁”一方面指主体对故乡的记忆和怀念情感,另一方面指一种对故乡的情感文化,包含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乡愁的本质是个体关于情感认同的记忆,是个体在不同成长阶段超越地域、空间等客观现实条件的不断反思和感怀。

    乡愁的物质载体包括自然和田园景观、乡村公共空间、日常生产生活场景、农特产品等。这些承载和唤起主体情感的物质载体富有生动的内容情节和情怀,与主体过去的日常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因此即使主体离开故乡多年依然能对其产生情感驱动,慰藉游子的思乡、精神失重等情绪。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愁社会价值,本质上就是从情感的角度引导社会各项资源向乡村倾斜,乡愁价值功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社会发展过渡中起着“纽带”和“导航”的重要作用。乡愁价值通过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理性疏导乡愁发生主体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推进个体与社会的追求统一 ,进一步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和高质量发展。

    乡村作为乡愁载体是最值得利用和发掘的宝贵资源和财富,这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关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政策不谋而合。乡愁生态价值的本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作为核心,坚持“用生态留住乡愁,用乡愁留住生态”的发展原则,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引导作用使主体加深对故乡生态文明的认识,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平衡现代化建设和生态环境间的矛盾。

    (摘编自马蕾《乡愁价值的激活: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愁理论价值研究》)

    材料二:

    乡愁包括乡“愁”和“乡”愁,前者凸显“愁”的语义,将焦点指向了关乎故乡的现实问题;后者凸显“乡”的语义,落脚于故乡的范畴问题。对于新型城镇化而言,解决了乡“愁”和“乡”愁的问题,也就真正实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包含了现实中“望不见山、看不见水”的乡愁话语语境,“山”“水”成为环境资源元素的隐喻而与乡愁直接关联,这种预设使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首先关联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从外在形式看,解决乡愁中包含的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必须要求城镇建设规划中优先考虑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就内在本质考量,实现与新型城镇化相匹配的人口市民化在根本上还需要基于心理、情感驱动的文化融合推动,承载着心理与情感方式的乡愁话语构建必须要满足文化的构建需求。因此,新型城镇化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深层意蕴在于推进市民社会参与、身份认同,推进友好环境的建设与体验,以融合落实社会福祉,改变城市居民、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三元结构,柔性化解环境污染、住房困难、半城镇化等城市病影响,这是乡之“愁”的内在诉求。

    无论生态文明还是城乡共荣指向的乡之“愁”,都是群体性问题,对于个体而言,乡愁更多的是“乡”之愁。在这个维度下看,故乡首先是一个出生地,“山”“水”常在;这个故乡又由出生地界定了群族,这个意义上“乡”愁因群体性意义与乡“愁”部分重叠。其次,当故乡处于物质世界与人的关系视角之下,它是人的存在之乡,“乡”愁包含了对个体终极存在之乡的向往,这使乡愁成为了一个普适的范畴,它意味着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具有与国家全面开放格局相融的匹配度。

    (摘编自谭晖《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

    1下列对材料中 “乡愁”的理解和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之“愁”是一种情感记忆,指向了故乡的现实问题,是乡愁主体的精神所皈依的故乡范畴。

    B.乡愁的本质是个体关于情感认同的记忆,是个体在不同成长阶段就固定地理区域的不断反思和感怀。

    C.对乡愁的生态价值进行积极引导,让人们只关注乡村的生态建设,能加快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

    D.乡愁常附着在与主体曾经的日常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自然田园景观、乡村公共空间等载体上。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价值对推进个体与社会的追求统一,进一步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和高质量发展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B.生态文明和城乡共荣所指向的乡之“愁”,是属于群体性问题;而乡愁更多的“乡”之愁,是针对于个体而言的。

    C.材料二第三段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分析问题,从外在和内在两个层面来解读“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深层次内涵,论证层次清晰。

    D.乡愁具有普适的范畴,这意味着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与国家全面开放的格局有了相融的匹配度。

    3“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请结合材料,从“乡愁”视角就“美丽乡村”建设向有关部门提出三条建议。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提出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相对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杨万里有诗云:“诗人长怨没诗才,天遣斜风细雨来。”很多诗人从“雨”中获得灵感与情思,因此“雨”成了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有“__________”又如文天祥《过伶仃洋》中有“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先强调了人要经历各种困苦磨练,然后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一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将灭亡的论断。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寓意深刻,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也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

    (3)杜甫一生长年漂泊,老来病苦孤愁,他的《登高》一诗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作了高度的概括。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琵琶女在演奏正式开始之前调弦试音的准备过程。

    (2)《小石潭记》中,柳宗元用“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池潭上的树木和藤蔓,将宛如图画般的景致展现在读者面前。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通过骏马一跃也不能到十步之远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说明学习需要坚持不懈地积累这一道理。

    (2)唐人常写秋天的树叶来表情达意,如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和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

    (3)郦道元《三峡》中,先写两岸山峰连绵不断,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悬崖峭壁之高峻,暗示峡谷之深险。

  •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唇焦口燥呼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民为贵,_________________,君为轻。

    (4) 文武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

    (5) 师严然后道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玉在山而草木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__________________,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8) 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传说为其增添浪漫气息的句子“________

    (2)《氓》中以“____________”两句斥责负心男子,指责他誓言真挚诚恳,变 心却如此之快。

    (3)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当时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 古代圣人敏而好学,尊师重教,虚心请教,而现在的人“________________ ”, 怎能不更加愚昧?

    (4)《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5)“文章憎命达”,这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登高》 中他用“______________”的诗句形象地反映了自己生活的窘迫和仕途的坎坷。

    (6)白居易《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琵琶女运用丰富多变的技法演奏当时名曲的情形。

    (7)《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歌词表达了自己不被朝廷赏识的幽怨情怀。

    (8)《离骚》中与成语“方枘圆凿”意思相似,表达“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感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

    (9)《论语》中子夏谈到人生要多学习,多发问,多思考,从而达到“仁在其中矣”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这句话后来成为复旦大学的校训。

    (10)《诗经》中指出没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描述了“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闪耀浮动,情态毕现。

    B.“问渠”的“渠”,是指方塘。方塘清澈就因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

    C.“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是说,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滚滚滔滔,汇入大江,“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浮了起来。

    D.“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是说因为往日费了力气去推移,所以巨舰就能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中。

    【2】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评价这两首诗“借物以明道”,请结合作品,赏析这一特点。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庄端己,阆州阆中人。庄在蜀,以明经登第。归宋,历虹县尉、高陵主簿,本府召权司理椽。转运使雷德骧以威望自任.尝巡按至境,官属皆出迎候。庄独视事本局,徐谒道周,德骧称其有守;徙权忻州录事参军雍熙三年,命将巡边,以庄掌随军粮料。内客省使杨守一称荐之,授大理寺丞。未逾年,成信表其能,太子中允。端拱初,契丹掠赵、深,边将无功。庄上书曰:“周世宗诛樊爱能、何徽二将,遂取淮南,克巴蜀,愿陛下申明纪律。无使玩寇。”会诏建方田,庄复上言:“大役兵师,虑生事于边鄙。”上善之。淳化三年,召访以边事,称旨,面赐绯鱼。出为荆湖北路转运使。五年,李顺乱蜀,命与雷有终并兼峡路随军转运、同知兵马事。或言庄本蜀人,不宜此任,上益倚信之,许以便宜事平转殿中侍御史特召问讨贼方略后契丹犯塞命为河北转运使时傅潜统大军驻定州北庄屡条奏其无谋略虑或失几。会王显掌枢密,显与潜俱起攀附,颇庇之。庄奏至,多不报。徙知越州。俄傅潜得罪,庄因上言:“显、潜皆非材,致误边事,请行严诛,以肃群议。”会诏百辟上封直言,庄条列四事:一曰去暴征,二曰省烦刑,三曰择吏职,四曰敦稼政。疏奏,诏令开陈其所宜行先后,庄对甚悉。庄有吏干,颇有清操,慷慨敢言,太宗奖其忠谠,多所听纳。晚年退居,制棺椟以自随。喜接宾客,终日无倦。

    (选自《宋史·卷三十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事平/转殿中侍御史/特召问讨贼方略/后契丹犯塞/命为河北转运使/时傅潜统大军驻定州北/庄屡条奏其无谋略/虑或失几

    B. 事平/转殿中/侍御史特召/问讨贼方略/后契丹犯塞命为河北转运使/时傅潜统大军驻定州北/庄屡条奏/其无谋略虑或失几

    C. 事平/转殿中侍御史/特召问讨贼方略/后契丹犯塞命/为河北转运使时/傅潜统大军驻定州北/庄屡条奏其无谋略/虑或失几

    D. 事平/转殿中/侍御史特召问讨贼方略/后契丹犯塞/命为河北转运使时/傅潜统大军驻定州北/庄屡条奏其无谋略虑/或失几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与“字”常有某种关联,如:裴庄字端已,屈原名平字原,均为同义互训。

    B. 在中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除、拜、迁、转、擢”等,文中“迁太子中允”的“迁”是提升之意。

    C. “面赐绯鱼”,此处的“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宋时五品官员穿绯衣、佩鱼符袋。

    D. 中国古代皇帝有庙号、谥号、年号之分,文中的“雍熙”“端拱”“淳化”“太宗”等均为北宋皇帝的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裴庄以明经科登第,才华出众。他在短时间内,便赢得了上司或主管的信任和举荐。

    B. 裴庄忠诚正直,敢于直言,他曾上书直指傅潜不堪大用,促使皇帝将傅潜和王显撤职。

    C. 裴庄主张严明朝纲,希望皇帝申明律条,主张严惩“致误边事”者,上书直言“四事”。

    D. 裴庄为政有才干,且颇有操守,曾多次上书建言且大都被皇帝采纳,受到太宗的赞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庄独视事本局,徐谒道周,德骧称其有守;徙权忻州录事参军。

    (2)或言庄本蜀人,不宜此任,上益倚信之,许以便宜。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我选择的立场就是继续成为这样一个思考者和批判者,如果可能的话,也想成为一个预警者,无非是盛世危言嘛,我希望被嘲笑,希望自己所有的担心都落空,非常希望。

    马海洋:做一个建设者,永远比单纯的希望砸烂它取而代之的批判者,更难能可贵。

    《人民日报》: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

    对于“批判者”“建设者”“批判者和建设者”,你更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