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
例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2、下面句中加点词全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②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③因其富厚,交通王候④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⑤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⑥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⑦闻大王有意督过之⑧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A.②③④⑤⑥⑧ B.①②③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⑥⑧ D.①②③⑤⑥⑧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乍暖还寒的初春,他衣着单薄地走在街上,偶尔觉得不寒而栗。
B.有人说,中国最美的景色就在边疆,中原还是春天,边疆就飘起了沸沸扬扬的大雪。
C.如今大敌当前,全国同胞要同仇敌忾,奋战到底。
D.近些年,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高中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致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的造型 ,它是中国筑巢引凤、对外开放形象的象征。
②啄木鸟要想吃到虫子,就应该飞到树上去,可它却飞到电线杆上,其结果正是 。
③每一位书法爱好者的学习都是一个 的过程,想一口吃个胖子,那是不切实际的。
A. 美轮美奂缘木求鱼孜孜不倦
B. 美轮美奂南辕北辙循序渐进
C. 巧妙绝伦 南辕北辙循序渐进
D. 巧妙绝伦缘木求鱼孜孜不倦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西方许多国家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福利的社会制度所带来的问题已经 ,对这一制度的每一项改革都会遇到极大的公众阻力,举步维艰。
②每一个正在学习的人都应该明白 的道理,节约每一分钟,珍惜每一次阅读,重视每一份练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③所有的罪行都是由小错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如果小错不改, ,铸成大错再来后悔就说什么都晚了。
A.积羽沉舟 积重难返 积沙成塔
B.积重难返 积羽沉舟 积沙成塔
C.积羽沉舟 积沙成塔 积重难返
D.积重难返 积沙成塔 积羽沉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得知妈中风了,青香的腿一下子软了。来人说,妈的半边身子已不得动,那就是偏瘫。偏瘫?妈怎么办呢?她心里一紧。她把儿子交给另一个老师——乌云堡小学就两个老师——急匆匆地赶往牛家坳。
回到坳子,大嫂告诉她,妈被送到镇医院去了,二哥和弟弟也都去了。青香便和大嫂往镇上赶。路上,青香从大嫂口中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出事那天早上,妈还好好的,还上山割了一背篓猪草。傍晚还听见她的唤猪声,到了晚上,大哥去妈那边看她,妈倒在厕所里,已不能言语,半边身子也麻了。大哥没文化,以为妈只是摔了一跤。第二天,恰好二哥从邻村过来找大哥有点事,看到了妈的情况。二哥小时候被过继给富裕人家,读过书,有文化,知道妈得了脑血栓,就说要赶快到医院去溶栓,否则,妈的身子就会半边瘫痪。可上医院得花钱。二哥说手上有几百块钱,准备去买种羊的,先用了再说。大哥没钱,拿不出钱来,问妈还有没有钱。妈虽不会说话了,可心里明白,一听到“钱”字,就直摆手,不让他们把她往医院拖。但是二哥坚持要送妈去医院,又找了个人去给小弟带信,让小弟赶紧过来帮忙。小弟很快过来了。于是兄弟三个将妈拖镇上去了……
到了镇上医院,青香看到妈正在打吊针。一问,还没有溶栓。医生说,溶栓的最佳时间只有六个小时,即在发病后六小时内溶栓,可疏通栓塞。现在已是第三天,太晚了。
青香把所有的钱都带来了。那可是她与儿子亮子这两个月的生活费。为找前夫索要儿子的生活费,她几次都吃了闭门羹,她不想再做这种打算了,自己与儿子紧巴巴过吧。可这时候妈中风了。
大姐得信后也来了,她背着一背篓香瓜,估计是权充钱的。大姐一来就大哭了一场,说,妈,我对不起你,没带一分钱来,找人借也借不到,就带了这些瓜匆匆赶来了。大姐切瓜给大家吃。小弟青留找人赊了几个馍馍后,就再也赊不到了,只好吃大姐的瓜。大姐见大家吃她的瓜,很高兴,破涕为笑,可还是满脸歉疚。
钱快要花完了,大家就征询医生的意见。医生说,住院会增加你们的经济负担,那就办出院手续吧,再带些药回去吃。大家用剩余的钱开了几瓶便宜的药,就抬着妈出院了。
现在,妈是一个病人。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过去,妈是大家的情感纽带,精神、能干的妈给大家带来的是团聚感和幸福感。可现在,妈突然变成废人,成了一座山,压在五个子女的心头。
一路上气氛沉闷,只听得到脚步声和滑竿发出的“吱呀”声。山风飕飕,大家都感到一阵阵冷意,心也是森凉森凉的。一头麻白头发的妈被绑在椅子上,身上盖着大哥的一件旧蓝大衣。青香把妈耷拉的手放进大衣中去。妈就像个死人,不出一声,一脸的灰暗。其实,每个人的脸都是灰暗的,大家心里就像撒了一把灰。走到半路,大哥终于开口说话了。青香感觉到在医院里大哥就有话想说,好几次欲言又止。说出来就是祸,说出来就会得罪弟弟妹妹。爹死得早,他是老大,大家都尊他如父。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大哥大嫂待弟弟妹妹那可是好得没法说。妈和他住在一起,多靠他照顾;弟弟妹妹回来了,他再没有吃的,也要给每个人打四个荷包蛋吃,多少年来都守着这规矩。大哥说话了。大哥说,妈怎么办啊?妈手脚不灵便,不能干活了,猪我可以代喂,田我也可以代种,但得有人伺候她吃喝拉撒啊,我跟你们大嫂忙不过来呀。
平常,大家对妈都是很好的。弟弟三十多岁了,还会在冬天给妈焐脚;大姐再忙,也要每年回娘家来陪妈小住几天,拉呱拉呱;二哥虽被过继出去了,可他心孝得没说的,他常给妈塞钱,还给妈扯新衣裳穿。可现在,一个个都跟妈一样,失语了,不吭声了。大家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一时想不出解决的办法。
这时候,妈说要解溲。大家把绑她的绳子解开,青香和弟弟青留提出抱着她就近解,可妈指着一块大石头,要到石头后边去解,还不要他们抱着,要自己走。妈起先被搀扶着走,后来竟不要他们搀扶了,她甩开他们的手,表示自己能走。
就这样,子女们看着妈颤颤巍巍、一步一瘸地走到了石头背后。青香跟着,看着妈:妈一手扶着树,一手扶看石壁,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娃子。解完溲后,妈自己站起来了,用一只手提裤子,系腰带。青香就想到,得给妈做几条橡皮筋裤子,鞋也应是橡皮筋的,一脚蹬,方便些。
几个子女看着他们的妈逞能一样地走了过来,走向滑竿,又像喝醉了似的坐上椅子,又招呼他们把她绑好。妈能活动了。大家不约而同地露出了一种宽释的微笑。大家想到:这就是妈,妈这一辈子,从来就是一个能干的、争强好胜的女人,看来中风没有打倒她。二哥大声说:“兴许妈就会好的,妈怕过什么呀!”
是呀,妈怕过什么?妈很可能会好,手脚恢复正常也说不定呢。妈是可以创造奇迹的,妈这一辈子,创造过多少奇迹!
儿女们在心里祈祷着,祈祷妈早日恢复健康,因为,因为……
(节选自陈应松《母亲》)
文本二:在陈应松看来,写作,是神圣的事情。正因为这样,陈应松才不受文学功利性的束缚,直面底层人们的生活困境。在《松鸦为什么鸣叫》中,陈应松对以伯纬为代表的农民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与表现,既展现了他们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处的弱势境地,更展示了他们人性中“最明亮、温暖的那部分”,带给人思考和启迪。
(摘编自胡国威《在苦难中闪耀的人性之光——评陈应松中篇小说<松鸦为什么鸣叫>》)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开头交代“乌云堡小学就两个老师”,既表明乌云堡的教育条件差,也表明青香的工作负担重。
B.文本一对五兄妹的家庭经济状况都有交代,背来一背篓香瓜、赊馍等都是人物经济拮据的表现。
C.由发现大哥多次欲言又止、将母亲的手放进大衣中、在母亲解溲时跟着母亲等内容可知,青香为人细心。
D.在回家的路上,五兄妹都满脸灰暗,主要原因是没钱让母亲住院接受良好的治疗,他们感到愧对母亲。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开头表现了青香在得知母亲中风后的反应,“腿一下子软了”这处细节描写和“偏瘫?妈怎么办呢?”这处心理描写体现了青香对母亲的担忧。
B.文本一巧妙地借大嫂之口交代母亲发病、被送往医院的情况。从内容上看,这样处理能使情节更完整;从结构上看,这样处理能使文本结构更紧凑。
C.母亲解溲这一情节的设置可谓匠心独运,这一情节既突出了母亲的可贵形象,也表现了五兄妹的情绪变化,使文本的氛围由沉闷压抑转为欢快活跃。
D.文本一通过描写外貌、动作等,兼用对比、比喻等手法来表现母亲,“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娃子”和“又像喝醉了似的坐上椅子”这两处描写生动而准确。
【3】文本一末尾写“因为,因为……”。省略号对应的内容会是什么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4】文本一与《松鸦为什么鸣叫》有相似之处。请根据对文本二的理解,结合文本一相关内容分析文本一的特点。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以“孔子转益多师”为例来证明自己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的论断,这个论断又恰与文章开篇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观点相呼应。
(3)诸葛亮《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由秦入蜀太白峰是第一道屏障,只有鸟儿能飞过,突出了蜀道之难。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秦统治者残民以自肥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行径作了有力抨击。
9、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雾失楼台,月迷津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观《踏莎行》)
(3)《师说》中年龄、学问相仿的士大夫耻于从师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箜篌之音美妙,惹得鱼蛟随乐而动,令人如入梦幻之境。
(2)李密的《陈情表》当中,“________,________”概括而又具体地写出了作者对祖母的孝谨备至。
(3)古诗词中常用顶真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如“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摹写一些动作细节,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刻画出来。
(2)《琵琶行》中作者“以江月为文澜”,如“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月侧面表现琵琶曲强大的感染力;“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月烘托出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凉。
(3)《登飞来峰》中作者登高望远,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锐意改革的伟大抱负。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两个意象,李煜《虞美人》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表达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①
辛弃疾
逗晓莺啼声昵昵,掩关高树冥冥。小渠春浪细无声。井床②听夜雨,出藓辘轳青。
碧草旋荒金谷路,乌丝③重记兰亭。强扶残醉绕云屏。一枝风露湿,花重入疏棂。
[注]①作者罢官闲居时,与朋友一起游园后写下了此词。②井床:井栏。③鸟丝:印有墨线的纸。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上阕意象密集,富有季节特征,如“莺啼”“高树”“井床”等。
B.词上阕有白天所见,也有入夜后的情景。既有听觉,也有视觉,层次清晰。
C.“碧草……”和“乌丝……”两句,描写了在春日和朋友聚会宴饮的景象。
D.词的最后两句写花朵伸进了窗棂之中,因为是雨后,花朵湿漉漉的。
【2】有人评价此词描写了一个“孤独的灵魂”,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阳 :水之北 )
B.舟车冠盖之冲 (冲:冲过来)
C.故其子孙皆有循吏良能之称 (循:遵守、依照)
D.处者皆有廉退之行 (退:谦退、谦逊 )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⑴其外修竹森然以高 ⑶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⑵硕求余文以记之 ⑷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A.⑴⑵相同,⑶⑷不同 B.⑴⑵不同,⑶⑷相同
C.⑴⑵相同,⑶⑷相同 D.⑴⑵不同,⑶⑷不同
【3】全部直接符合苏轼认为张氏园亭“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的一项是
⑴陂田苍茫,行者倦厌 ⑵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⑶奇花异草,有京洛之态 ⑷果蔬可以饱邻里
⑸鱼鳖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⑹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A.⑴⑵⑶⑷ B.⑵⑶⑷⑸
C.⑶⑷⑸⑹ D.⑴⑵⑸⑹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借题发挥,缘事议理,环环相扣,首尾圆合。
B.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会为君王社稷殚精竭虑,公而忘私,以致忽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C.苏轼又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不仕”固然可以全身修性,但是没有尽到对君王、社稷的责任和义务。
D.“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苏轼用这一比喻句表达出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5】用“/”给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⑵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楚辞·九辩》:“圜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铻而难入。”意思是说,圆榫孔配上方榫头,我本来就知道两者相抵触而难以插入。
②秸秆打成圆捆和方捆都可以,区别是圆捆便于滚动,但不好堆积;方捆便于堆积,但不好滚动。
③黄炎培曾说过:“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以上三则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围绕“方与圆”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