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禹、汤、文王、武王对贪腐防与治结合,有效遏制了贪腐,一时官风清明, ,被后世颂称为名王圣主。
②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古人那样玩味闲的情致与逸的疏放,濯清流,坐茂林,观佳夕, ,闲情不尽。
③看到雍正的“为君难”, 人们无法不在脑海中再现一个朝乾夕惕、 的封建帝王形象。
A. 麦穗两岐 披沙捡金 俾昼作夜
B. 麦穗两岐 含英咀华 俾昼作夜
C. 河清海晏 含英咀华 宵衣旰食
D. 河清海晏 披沙捡金 宵衣旰食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韩国同意美国在其境内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如同为美国火中取栗,当其被利用之后,随时成为一个随手扔掉的弃子。
②上初中时,由于迷恋网络游戏,害得他学业荒废,可是,他依然不足为训,上高中时网聊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③我们班的强强与马刚性格虽然不同,但爱好相近,生活上互相帮助,学习上互相提携,被同学们誉为比翼双飞的楷模。
④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可是道德观念却越来越淡薄了,倒地老人只有围观无人搀扶,让人大叹人心不古。
⑤近年来,他尽管付出了九牛二虎之力,但由于市场动力严重不足,他的公司一直惨淡经营,经济效益一直在底层徘徊。
⑥几十年来,这位著名演员一心一意演唱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从不见异思迁,这一点,在当今歌坛你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科技界人士指出,技术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造成研发投入的巨大浪费,加剧了科技与经济脱节,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已成为与会代表的共识。
B.“居者有其屋”确实是百姓生活的重要保障,在许多城市中,随着人口和部分家庭条件的改善,房屋租赁正在成为房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C.经济改革搁浅或者受阻,首先会抑制实体经济的投资,继而会进一步打击金融市场的信心,这对于意大利短期与中长期经济前景来说都相当不利。
D.寻求人生乐趣的法则是,知道自己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深信能够战胜它们,这样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正乐趣。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悲剧 ▲ , ▲ 。 ▲ 。 ▲ , ▲ ,这样的情绪一般隐藏在人的内心,并且不断地积聚变化,在某个时机便会爆发出来。
①通过情绪的放纵和宣泄最终使人达到心灵的净化
②欣赏者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产生一些压抑或是恐惧的心情
③但是并不代表这样的情绪就是不存在的
④虽然欣赏者并不是时时都在感受这样的情绪
⑤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的心情并让压抑的心情得到疏通
A. ⑤①②④③ B. ①⑤④③② C. ⑤①④②③ D. ①⑤③④②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从中国书法史看,“书以人名”似乎成了一条重要的规律。但不容置喙的是,对于真正的艺术作品来说,生命精神才是它的根本所在。
②在有识之士看来,中国范儿就是理性消费,克勤克俭,真正地去展示一个理想的中国人所应有的气质和精神面貌。
③冯友兰教授回忆说,蔡元培校长给他留下的最深刻的记忆就是他洒脱豁达的胸襟,光风霁月的气象,这种人格魅力最令人慨叹不已。
④王校长的一席话果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与会人员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⑤蒂姆·库克长期以来其实已在掌管苹果公司,乔布斯两次病休期间,实干家库克都临危授命,负责苹果公司的日常运营工作。
⑥先秦哲学起源于对人生、对社会的忧患,先秦诸子周游列国,大多席不暇暖,以谋求天下从“无道”转变为“有道”的格局。
A. ①③④
B. ②③⑥
C. ②⑤⑥
D. ①④⑤
6、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愿借丹青写风神
①人生飞逝如电,倏忽已七十有余,古稀已过而耄耋之年将至。在此番年纪,往往心境古井不波,少有事物能够让人感到出乎意料;然而年前,出版社致电于我,言及筹划再版《常书鸿传》,这桩突如其来的“意外”,送了我一份非同寻常的惊喜。
②搁下电话,脑海中首先回忆起来的,是三十七年前(1983年6月)与常书鸿先生在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时初次相遇的情形:一早起来我在香山饭店花园溜达,不料迎头碰到一往霜鬓鹤发的老人,精神矍铄,略有老态但不龙钟,手拄一支红木手杖,若有所思地在庭院中踱步。从胸前名牌上,我得知面前这位老者便是景仰已久的常书鸿先生——早在1962年,我在《人民文学》上看到徐迟的报告文学《祁连山下》,常老的大名就长驻我的内心深处。
③作为“小字辈”的我,怯生生地向常老致意道:“常老,您好!“常老停下脚步,看了一眼我的名牌:“你好……你也是文艺组的啊?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常老一口“杭州官话",换了别人,可能还真不太好懂,偏巧同为浙江老乡的我,理解上没有半点障碍。我回答说:“我是一名作家。常老似乎马上来了兴致:“你是作家啊?——那你有没有去过敦煌?”我回答说还没有机会去过。“那你一定要去一趟,去看一看敦煌!"常老干脆利落地说道。这就是常老“言必称敦煌”的谈话风格。
④每一次小组会,常老不发言则已,一旦开了口就滔滔不绝,所言所说自然除了敦煌还是敦煌……常书鸿一直有他“特立独行”的风格,那就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不掩饰其对敦煌的拳拳热爱,坚持不懈为敦煌大声疾呼。
⑤翌年夏天,我沿青藏线,一路采访到三危山下,在莫高窟前,我又一次巧遇回敦煌“探亲”的常书鸿夫妇。那天,虽然只是匆匆一览,被敦煌深深震撼、被莫高窟的光芒照花了眼睛的我,难以形容心中万千感受。我说不尽它那无与伦比的辉煌,怎么也忘不了皇庆寺中那一铺又硬又冷的土炕、那一架老式得不能再老式的望远镜、那一只龟裂的边边角角全磨白了的黑皮公文包和那一盏挑在窗台的小小的煤油灯……常书鸿与敦煌,又一次深深嵌入我的心中。而我对他的敬重,则是仰之弥高。
⑥有关敦煌和常书鸿的写作,使我有机会再次学习和了解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敦煌,走近用毕生心血守护敦煌艺术的常书鸿,了解与常先生一道工作过的众多文化工作者。是他们崇高的精神和富有魅力的文化品格,极大地感染并鼓舞了我,他们忘我而出色的工作,使我在深入采访时,就像始终被敦煌烈焰炙烤一样,燃烧着欲罢不能的创作热情。
⑦于是,我在酷暑中二次踏上西行路,在滚滚沙尘中再度来到莫高窟、榆林、西千佛洞……从兰州到敦煌直到党河边,我访问了一群前赴后继的文保工作者,一群和常书鸿具品格的知识分子。对他们的访谈记录,是我行囊中渐积渐满的宝贵财富。仲秋时节,我徜徉于巴黎和里昂的博物馆,亲见了馆藏的常书鸿精品画作……在那些紧张忙碌的白天和黑夜,我一次次经历着感动和震惊,在面对这些感动和震惊时,我的精神和灵魂也经受着煎熬和升华
⑧我不止一次地想起这句话:在面对敦煌的四百九十二个洞窟、两千座彩塑、四万五千平方米壁画时,你无法不感受心灵的震颜。在深入地了解了这位“敦煌守护者"的九十春秋后,你也没法不为他的一生所歌哭所涕泣。于是,一切推诿和迟慢都属怠惰,我的心终于在“火也,盛也"的敦煌烈焰中重燃;于是,所有的辛劳都化作了欣慰。
⑨“大也,盛也”的敦煌,与敦煌共命运的“守护者”,使我借力无穷。深入采访,反复研读有关资料,几经修改,我终于在两年后完成初稿。我终于将一件珍贵沉重的负荷物背上敦煌这座文化大“山”:我所面对和跋涉的,的确是一座了不得的“山”——无与伦比的敦煌艺术,是中国文化璀璨而厚重的大山。如果将以常书鸿为代表的一群民族文化工作者纵横捭阖地写下来,那是写上几十万、上百万字都难以尽意的。
⑩这本书的写作,使我再次感悟了一个作家的天职和社会使命,再次体会了艺术创造的艰辛,而礼赞爱国艺术家的辉煌人生,为他们的成就铸一块丰碑,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常书先生曾说:“如果真的再一次托生为人,我将还是常书鸿,我还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做完的工作。若有来生,我还是要守护敦煌。“常书鸿的一生,从在巴黎见到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起,便与敦煌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且再未分离过。曾经有人说过:没有任何一个人在看了敦煌后,会无动于衷。而我在写完此书和这篇序文时的第一个念头和最后一个念头,始终都是:但愿没有一个人看了此书后,会对常书鸿无动于衷!
(取材于叶文玲的同名散文)
【1】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往往心境古井不波古井不波:比喻心境平静
B.其对敦煌的拳拳热爱拳拳:形容感情深厚
C.则是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
D.纵横捭阖地写下来纵横捭阖:严谨,周密,细致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③段中写到作者“怯生生地向常老致意”,是因为她性格腼腆,又对常老满心敬仰。
B.常书鸿先生形成了他“特立独行”的个人风格,不发言则已,一发言就总是提到敦煌。
C.第⑤段运用细节描写,交代了常书鸿先生艰苦的工作环境,生动细腻,令读者印象深刻。
D.第⑨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敦煌比作文化大“山”,写出了敦煌艺术的璀璨与厚重。
【3】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说明,第⑦段中划线句的内涵。
在面对这些感动和震惊时,我的精神和灵魂也经受着煎熬和升华。
【4】结尾段作者说,“常书鸿的一生,从在巴黎见到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起,便与敦煌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且再未分离过”。一个优秀的文化工作者或艺术家,常常终其一生,只追求做好一件事。请举例说明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与思考。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不悱不发。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
(2)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驾一叶之扁舟,_____。(苏轼《赤壁赋》)
(4)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食桑葚。(《诗经·氓》)
(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_____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诗中能表现无私奉献精神的精妙诗句很多,如 “_________,_________”。
(2)《观刈麦》中,白居易看到农民在酷暑中的劳碌与痛苦后,感叹自己没有功德,“_________”,就可以拿到俸禄,因而“_________”,喟叹终日。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不仅善于描摹声音,在刻画人物上也颇具特色。如“_________”,写出了琵琶女面对陌生人的娇羞;如“_________”,写出了琵琶女午夜梦回失声痛哭、伤心欲绝的情态。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在《陋室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陋室不陋是因为自己结交的朋友都是有学问之人。
(2)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水”“月”向客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所以发出“___________”的感叹。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慨叹人生短暂“譬如朝露”,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相近的意思。
(2)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的观点。
(3)庄子在《逍遥游》中所叙述的至人是庄子最高理想的神人,即能达到“逍遥游”的人,是因为他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李白在《行路难》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他相信总有一天自己能施展抱负,到达理想的彼岸。
(5)《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
(6)《陋室铭》一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出曹操能文能武、志得意满的英雄气概。
(2)《师说》中写道,人们选择老师教育自己的儿子,但那些老师的教学内容却是本末倒置,韩愈对此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在其《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2)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___________,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
(5)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从时空的角度,表现了诗人杜甫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
(6)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提出了秦国应当爱惜六国的人民的观点,他认为,秦国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能“_________,谁得而族灭也?”。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恨然吟式微。
【注】①雉雊(gòu):野鸡鸣叫。②《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气氛。
B. 第二句描绘穷巷牛羊暮归图,“穷巷”即“深巷”,“穷”字也透着宁静粗朴的况味。
C. 三、四句写人,野老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急切地喊着牧童的名字,以声衬寂。
D. 五、六句视听结合,野鸡欢叫、麦苗青青、蚕眠叶稀,宁静里透着祥和,悠然中透着满足。
E. 这是田园山水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偶句押韵,所押的韵是“归、扉、稀、依、微”。
【2】请结合全诗赏析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
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石亨、曹吉祥与有贞争权,并忌贤。诸御史论亨、吉祥,亨、吉祥疑出有贞、贤意,诉之帝,下二人狱。会有风雷变,得释,谪贤福建参政。未行,王翱奏贤可大用,遂留为吏部左侍郎。逾月,复尚书,直内阁如故。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当亨、吉祥用事,贤顾忌不敢尽言,然每从容论对,所以裁抑之者甚至。
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初,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石亨谮贤曲护。帝渐疏贤,寻悟,待之如初。每独对,良久方出。遇事必召问可否,或遣中官就问。贤务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
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成化二年冬卒,年五十九。帝震悼,赠太师,谥文达。
(节选自《明史·李贤列传》,有删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B.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C.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D.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举人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B.传国玺,又称“传国玉玺”、“传国宝”,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被历朝历代视为王朝正统的象征。
C.御史,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为皇帝耳目,故又称耳目官。
D.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除皇帝外,他人不得设经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贤很有学识。乡试考了第一,又能考中进士,所写正本十策常伴皇帝身边,编写了《鉴古录》给皇帝作为参考。
B.李贤很受皇帝信任。无论是景泰年间,还是英宗复位以后,或者宪宗即位后,他都得到了始终如一的信任和重用。
C.李贤敢于进谏。在面对权臣石亨的意见时,坚持自己的看法,并最终让皇帝接受了自己的意见。
D.李贤富有同情心。山东发生饥荒时,他反对徐有贞的说法,坚决请求放赈;在长江南北水灾后,力主朝廷出台宽恤政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2)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哲人说过:“向后看才懂得生活,向前看才能生活”。
读了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