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
A.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当下一些媒体机构不以信息传播、文化传承、提供娱乐为己任,不惜以虚假信息、媚俗恶俗新闻吸引受众,严重污染媒体生态。这是由于追求短期的商业利益造成的。
B. 霍金认为时间旅行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能否成为现实还未搞清楚,考虑到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被未来的时间旅行者大规模入侵的迹象,很可能永远无法实现。
C. 在2014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总额为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D. 在国际间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我们应该了解、掌握中西方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既要避免在中西方交流中出现误区,又要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自强不息”作为古今常用的名言之一,集中体现了《周易》所推崇的人格和精神,传诵久远,影响至今。“自强不息”不仅为历代学者所重,也成为无数仁人志士恪守的信条,并不断展现出与时俱进的重大意义。
2《易传》是诠释《周易》的经典著作,其成书过程当复杂。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易传》是春秋战国时期由众多治《周易》的学者渐次完成的。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易传》在诞生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诸子百家的思想相互关联、相互融通。因此,《周易》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也籍由各家各派独特的话语体系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生命活力。
3《周易》经传与儒家关系密切。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书编三绝。”班固《汉书》中的《儒林传》也有类似记述。汉唐时期的学者大都直接认定孔子作《易传》,“自强不息”自然也就是孔子之言。但结合宋代学者的相关考辨来看,又难以将“自强不息”的著作权归于孔子。不过,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易传》的哲理,确实与儒家倡导的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孔子在论说儒家最重要的理念“仁”时,指出“刚、毅、木、讷、近、仁”,这正合于《乾卦》所体现的天道之“健”、人道之“强”,体现出《易传》与儒家学说在核心思想层面上的相互融通。治学方面,孔子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并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明其志趣之所在,从一个侧面对“自强不息”作了具体诠释。
4由于孔子的言传身教,孔门后学和儒家学派一直秉持与“自强不息”相一致的品格。孟子主张在任何处境下都不应失去本心。荀子主张,不论顺从或刚强,都要不卑不亢,可谓“自强”;同时还要笃行道德修养,可谓“不息”。不难看出,儒家对君子人格的规范与“自强不息”的内在精神有着密切关系。
5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儒家,其他诸家与《易》的成书也都存在某种关联。就“自强不息”而言,虽未发现他们有明确的相同表述或直接诠释,但与其相近的思想理念在道家、墨家、法家等各家学说那里并不鲜见。例如,老子尽管一再强调“柔弱胜刚强”,其思想侧重于守静无为,但其根本目的还是要有所为、有所进取,《老子》第三十三章所谓“强行者有志”即是显证。庄子虽以法天贵真、豁达逍遥见称,但同样亦有“图南”之志。墨家认为锐意进取则“日强”,安于嗜欲则日渐苟且。法家强调事功进取,建议君王以各种手段激励臣下,从而实现长治久安。
6百家争鸣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思想的发展,也为《周易》中“自强不息”的历史语境和学术诠释奠定了基调。在这个时代。“自强不息”通常被诠释成个人处世坚忍不拔、迎难而上的思想品格。《周易》中“法家则地”的思想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个人品格层面的意义又得到进一步突出,而这又体现了从敬重天命到关注人事的历史转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强不息”这一名言是《周易》一书思想的集中体现,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
B.《易传》并非成于一个学者之手,亦非成于一时,这是当前学术界的普遍认识。
C.孔子运用《乾卦》阐释“仁”这一理念,体现了《易传》和儒家学说的相互融通。
D.随着从敬重天命到关注人事的转变,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的价值得到了实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强调了“自强不息”的重要价值,然后阐述了其和诸子百家思想的关系。
B.文章引用《史记·孔子世家》的相关记载,旨在论证孔子是“自强不息”的提出者。
C.文章从核心思想、治学两个方面阐述了《易传》的哲理和儒家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
D.文章举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例子论证观点,运用例证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为《易传》和诸子百家的思想相互关联、相互融通提供了条件。
B.在“自强不息”这一名言的著作权问题上,汉唐时期的学者和宋代学者存在较大分歧。
C.“自强不息”在诸子阐述各自学说时一再被引用,这说明《周易》在当时已广为流行。
D.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之一,“自强不息”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理解性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伶官传序》中,作者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解。
(2)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对外采取的政治措施是“__________”。
(3)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表现其奢侈之风。
(3)“明月” “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的《虞美人》中运用这两个意象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君子的资质秉性与常人相仿,但善于借助外物之力而已。
(3)白居易《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乐声轻细的特点,以“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乐声流畅的特点。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首段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的样子。
(2)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自问自答来直抒胸臆,将抽象的愁绪形象化。
(3)在庄周《逍遥游》中,作者认为,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做到“无待”,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游”。
(4)曹操《观沧海》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具体说明了“小年”在认识上的局限性。
(2)李煜在《虞美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勾联现实与过去,抒发了深沉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马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良马“不以千里称也”的原因。
(2)《登高》中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名句描绘了登高所见的江天秋色。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出阿房宫占地面积之广。
1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捣衣诗
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①木叶下②,陇首③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 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③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 塞之地。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C.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形象地写出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宣皇帝讳懿,字仲达,姓司马氏。南阳太守同郡杨俊名知人,见帝,未弱冠,以为非常之器。尚书清河崔琰与帝兄朗善,亦谓朗曰:“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从讨张鲁,言于魏武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杋不可失也。今若矅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魏武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言竟不从。既而从讨孙权,破之。及蜀将羽围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方果降羽,而仁围甚急焉。是时汉帝都许昌,魏武以为近贼,欲徙河北。帝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魏武从之。权果遣将吕蒙西袭公安,拔之,羽遂为蒙所获。魏文帝即位,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会孙权帅兵西过,朝议以樊、襄阳无谷,不可以御寇。时曹仁镇襄阳,请召仁还宛。帝曰:“孙权新破关羽,此其欲自结之时也,必不敢为患。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也。”言竟不从。仁遂焚弃二城,权果不为寇,魏文悔之。及魏受汉禅,以帝为尚书。顷之,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并受顾命辅政。天子诏太子曰:“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明帝即位,改封舞阳侯。五年春正月帝至自淮南天子使持节劳军尚书邓扬李胜等欲令曹爽建立功名劝使伐蜀止之不可爽果无功而还崩于京师,年七十三。晋国初建,追尊曰宣王。
(节选自《三国志·宣帝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年春正月/帝至自淮南/天子使持节劳军/尚书邓扬/李胜等欲令曹爽建立功名/劝使伐蜀帝/止之不可/爽果无功而还/
B.五年春正月/帝至自淮南天子使持节劳军/尚书邓扬/李胜等欲令曹爽建立功名/劝使伐蜀帝/止之/不可/爽果无功而还/
C.五年春正月/帝至自淮南/天子使持节劳军/尚书邓扬/李胜等欲令曹爽建立功名/劝使伐蜀/帝止之/不可/爽果无功而还/
D.五年春正月/帝至自淮南天子使持节劳军尚书邓扬/李胜等欲令曹爽建立功名/劝使伐蜀帝/止之不可/爽果无功而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指男子15岁,这时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使持节,是代表皇帝直接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
C.辅政,指辅佐治理政事。若君主年少,可能由大臣或摄政王来辅弼政治。
D.御史,是中国古代监察官员的一种泛称。御史成为监察官员,约自秦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懿才华早露,年少即与众不同。尚书崔琰认为他聪明而公正,性格刚毅而外表英俊,才能超过了他的哥哥司马朗。
B.司马懿审时度势,能够发现机会。刘备在蜀人未归附之时又去远征江陵,司马懿认为这正是击破刘备的好时机,不容错过。
C.司马懿智谋出众,军事才能突出。司马懿认为孙权与刘备只是表面亲善,晓谕孙权,使他在后面牵制关羽,樊城之围可解。
D.司马懿有辅政之才,可匡济天下。宣帝曾给太子下诏说,如果有人离间他任命的辅政大臣,要慎重处理,不要轻易怀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武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言竟不从。
(2)仁遂焚弃二城,权果不为寇,魏文悔之。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和氏璧和随侯珠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美玉、珍珠,韩非子在他的《解老》中,就用了和氏璧和随侯珠做比喻,来说明内在和外在的关系。他说:“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随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意思是说,本质美的事物,不需要其他事物来装饰。
对于这个问题,你是如何理解的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向校报《芝山钟声》的“谈美”专栏,投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