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福建一模]福建省2024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项伯即入沛公   卒廷相如,毕礼而归之

    B.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愁煎迫

    C. 事不目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何时眼前突兀此屋

    D. 笑大方   府吏丁宁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葛优躺”图片源自曾热播的大型家庭情景剧《我爱我家》,葛优饰演的“二混子”去别人家蹭吃蹭喝,像一摊烂泥瘫坐在沙发上,神态妙趣横生

    ②随着社交工具不断普及,信息传播速度不是一传十十传百,而是“病毒式”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一旦有人添油加醋,则可能出现消息失真或变形,加重大众疑虑。

    ③上海决定从今年9月起在小学阶段全面推行“等第制”评价,淡化具体分数。无独有偶,北京一些小学也开始实行低年级“乐考”。这一改革,无疑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

    ④捐款的初心是献爱心,如果是校外人士和校友借校庆的特殊时机捐款,帮助学校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当然值得倡导。而在校生本应该享受校庆的“光辉”,却被倡导出钱捐助校庆,无疑显得荒腔走板

    ⑤人民沉浮如电光石火,盛衰起伏,变幻难测。如果你有天才,勤奋则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没有天才,勤奋将使你赢得一切。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劳作不息的人的手中。

    ⑥《圆梦巨人》这部奇幻冒险电影不温不火,推动了锐度和跌宕,斯皮尔伯格越是用纯熟圆润的技术、高超的描写细节,越是令有更多期待的观众失望。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 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航天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经新闻媒体的广泛报(dǎo),传遍大江南北,他们成了新时期各行各业学习的敬业楷(mó)和爱国奉献的标竿。

    B.一些家长对山寨社团举办的赛事明知有假,仍趋之若(wù),只因心揣私利希图买奖,所以容易被举办方(kuāng)骗钱财。

    C.在“震古(shuò)今——中国书画”拍卖中,备受瞩目的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以9.3亿元人民币成交,中国画作首次(jǐ)身“一亿美元俱乐部”。

    D.两会是“回头看”的(jiào)验场,更是“向前看”的观景台,促进了人心的凝聚,(qiào)动了地方治理的改进,串起来的是一副中国发展的路线图。

  •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璇机之正(尽:形容词用作名词,全部)

    B.安帝雅闻衡术学(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善于)

    C.天下承平日久(时:名词用作状语,当时)

    D.大将军邓骘其才(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这篇文章明显不是他的风格,如果不是有人捉刀,很难想象他的语言如此清雅!

    B. 李经历您好,您要的资料我已经准备好了,明日一早必定按时奉达,请您放心。

    C. 我长期在市委机关工作,对基层的情况不够熟悉,驻村工作还请大家积极进言。

    D. 王老师,今天上午的课我没听懂,想向您叨教一二,您今天下午三点有时间吗?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

    从国家文化形象认知主体的角度而言,两类认知主体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一是“他者”,一是“自我”。一个国家在“他者”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力;一个国家在“自我”民众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认同、文化凝聚力,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民众以怎样的自觉去对外展示、塑造自己国家的文化形象。两类认知主体的存在及其同等重要性要求我们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外一体、整体联动。不论从哪类认知主体角度讲,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有五个维度需要我们同时关注。

    一是根基。文化建设的全力推进是奠定国家文化形象的坚实基础。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已经可以将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级。这些数字折射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进程。认清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当代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着的文化建设,这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根基。

    二是灵魂。文化形象的认知历程与文化体系的结构一致,以价值观为最深层的所在。只有真正深入到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即价值观,我们才能够穿越种种文化现象,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国家的精确的文化形象。中华文化有其深沉的价值追求,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地浸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追求发展进步的主旋律,也是当代中国追求的最基本的文化精神。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表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一部分。

    三是持守。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但对待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中国人曾经陷入迷茫。这里面既有一味埋头于历史的封闭自恋,也有对历史文化的轻视和不屑。中国人的许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代中国对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正给以越来越多的尊重。优秀传统文化是流注于当下中华民族肌体中的精神血液,也是中华民族显著的精神标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是我们认识当代中国及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维度。

    四是创新。不容否认,从中华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具有保守性的材料,但同时需要看到,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有着更为强烈的追求创新的传统。“日新为道”的“日新”追求,“变则通,通则久”的通变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意识, “去故取新”的更化勇气等,都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创新精神的鲜明体现。正是这种传统的存在,使得中华文化能够突破保守性,不断超越,一路向前。认识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不能不聚焦创新这个时代性的主题;传播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也应当学会讲好当代中国创新与进步的故事。

    五是气度。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有过许多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正是在和世界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互动中,中华文化不断地丰富着自我,也为人类文明的进程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在国际舞台上,我们不断申明尊重文明多样性的主张,强调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这些主张,表达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心声,也正成为当下中国文化建设的积极实践。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5日《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国家文化形象认知主体的角度而言,“他者”与“自我”对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意义、价值和重要性虽不相同,但都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

    B.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建成并完善了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也能将文化信息传到村一级。

    C. 在对待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的态度上,国人的态度曾经是非常复杂的,沉浸其中陶醉不已者有之,对其表现出轻视与不屑者亦有之。

    D. 中华文化在自身的发展中保持创新的传统,不断地丰富自我,为人类文明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因而和世界不同的文化体系进行着良好的交流互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逐层分析了认知当代中国文化形象所需的五个维度——根基、灵魂、持守、创新、气度,引人关注与思考。

    B. 文章在论述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时,采用了并列结构,对每个维度又以总分的方式进行了论证分析,条理清楚,便于读者理解。

    C. 文章以当代中国对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给以尊重的事实,来证明持守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彰显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性。

    D. “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古代格言的引用,为阐释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历来都追求创新精神提供了实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家文化形象的形成要建立在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关注国家文化建设,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

    B. 在当代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灵魂是要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当前人们追求的文化精神的根本。

    C. 塑造中国良好的文化形象需要创新精神,这既要表现为对自身的超越,也应表现为对外来文化的学习、融合与创新。

    D. 在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学会与其他文明和谐共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_____。(《秋兴八首其一》)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游褒禅山记》)

    (3)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拟行路难(其四)》

    (4)今年欢笑复明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

    (5)_________________,忽到庞公栖隐处。(《夜归鹿门歌》)

  • 8、根据语境,填写名句。(只选3小题)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愁是有重量的,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长亭送别》里崔莺莺的愁也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将自身放逐的原因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雨霖铃》下片中,作者叹息从古到今的离别之哀:“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词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又将离别之意推进一层,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赋予了新的意义。

    (5)弟子颜渊高度评价孔子学识高深莫测,令人无限敬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6)诸葛亮的事迹常常成为诗人们抒发情感的载体,如杜甫《蜀相》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书愤》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中表达了郁积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从眼前斜阳照射的街道和树木写起,又想起了跟京口有关的另一个历史风流人物。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出自己身世的飘零坎坷。

    (3)《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之雄心 ,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 ”的结局。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内外两个角度论及国家灭亡的原因:“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在表示后悔没有看清道路而久立彷徨后,“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自己迷途知返的选择。

    (3)李白《蜀道难》“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飕飗:风凛冽貌。②拳毛:卷曲的毛发。

    1与诗题中“秋”字直接照应的意象有“黄菊”和“______”。

    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悲秋之作,表现了由此生发的人生易老之感。

    B.首联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情有意的“秋风”形象。

    C.颔联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正面点出“始闻秋风”。

    D.尾联中的“天地肃清堪四望”表现出跌宕雄健的风格。

    3赏析“马思边草拳毛动”中“动”字的表达效果。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夜航船序

    〔明〕张  岱

    ①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盖村夫俗子,其学问皆预先备办,如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之类,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彼盖不知十八学士、二十八将,虽失记其姓名,实无害于学问文理,而反谓错落一人,则可耻孰甚。故道听途说,只辨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

    ②余因想吾八越,惟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故凡百工贱业,其《性理》、《纲鉴》,皆全部烂熟,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厨,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与彼目不识丁之人无以异也。

    ③或曰:“信如此言,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余曰:“不然。姓名有不关于文理,不记不妨,如八元、八恺、厨、俊、顾、及之类是也。有关于文理者,不可不记,如四岳、三老、臧穀、徐夫人之类是也。”

    ④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是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人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⑤余所记载,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脚则亦已矣。故即命其名曰《夜航船》。

    ⑥古剑陶庵老人张岱书。

    1作者说“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的原因是。

    2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少见世面的粗俗的人,其学问是事先记忆准备而成的。

    B.当时的人们把那些能毫无差错地背诵一大堆人名的人就当作是博学才子,作者认为这其实是非常可笑的。

    C.作者认为其实忘记一些古人的姓名,对于学问是没有任何妨碍的。

    D.本文反对不切实际的无用之学,提倡对“有关文理”的知识要认真记取。

    4作者讲述了一僧和一士同宿夜航船的故事的目的是。

    5序文,一般是交代成书经过,写作目的或命名缘由的,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序文,寥寥数语,言简意深。作者将书命名为《夜航船》的原因是。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欢愉;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

    请你以“自然与心灵”为题目,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