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白城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① 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艳城郭

    B. ①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②他果然没有来

    C. 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D. ① 行年四岁,舅母志     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志也。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扶老以流憩  策:拄着 B.未有知其者  修:长

    C.彭泽之樽  凌:超过 D.且益坚   穷:贫穷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B.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

    C. “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

    D. “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最后投身汨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楚国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B. 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

    C. 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

    D. 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谨严。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

    B. 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

    C. 文中引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相关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渔夫和屈原对话是真实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D.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老师的职责进行了解读,进而指出人要从师的原因。

    (2)李白《行路难(其一)》中,在经过一番迷茫、徘徊、追问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远大的理想与抱负终会实现的期待。

    (3)鸿雁是一种候鸟,古人常因鸿雁南飞而心生思乡之情与羁旅之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动作和细节描绘了公瑾的雄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勾勒出自己心中年少功成的英雄形象。

    (2)辛弃疾虽然南归,但始终不忘故土沦丧,《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

    (3)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移情于景,用拟人手法描写菊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寄寓着词人晚年的巨大痛苦。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荀子指出君子资质与常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客观条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白居易和客人听琵琶女演奏完毕,以视觉来表现听者陶醉其间如梦初醒的意态的一句是________。全诗结尾则以________来表现诗人感动落泪的情态。

    (3)李商隐在《锦瑟》中化用子规啼血的故事来抒发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永的《雨霖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出离别时有情人难分难舍的情景。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_____________ 两句,表现出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气概。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4)《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5)《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用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阐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山容水态,极尽色彩变幻之美。

    (2)《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的孤独处境,其内容和写法与李白《月下独酌(其四)》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高度相似。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包含过去的错误已无法挽回,而未来还来得及补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逍遥游》中,包含庄子认为真正能达到逍遥游境界的三类人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贺新郎·别友

    毛泽东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1下面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这是写送别时的情景。在一个冬晨的车站上,诗人在等候登车,妻子前来送别,双方不免有些伤感。

    B. 眼角眉梢都是恨,热泪欲零还住。

    这是写送别时妻子的表情。刚团聚,又要分别,从此天各一方,安危不测,怎不叫爱妻“眼角眉梢都是恨”呢?但双方毕竟都是充满革命理想、胸有大志的革命青年,以大局为重,个人感情要服从革命需要,所以“热泪欲零还住”。

    C. 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已吾和汝。

    这是诗人对爱妻的安慰。知道你误会了前次信中的话。这是解释误会,接着说,人生滔滔,却好似过眼烟云,转瞬间就消散了,在这短暂的人生中,点数知己只有我和你。

    D. 人有病,天知否?

    人,指诗人自己;病,指內心隐痛。天,指自然界,我内心深处的隐痛上天知道吗?这内心隐痛当指对革命前途的忧虑,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心。

    2下面对词的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阕,以婉约为主。诗人把跟爱妻离别时那种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场面表現得淋漓尽致,凄切动人。

    B. 词的下阕又回到离别的场景,东门外遍地白霜,头顶半天残月,横塘四周呈现一派肃杀悲凉的景色,衬托出一对青年夫妻的离情别绪。

    C.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但是,也正是这一声汽笛让诗人惊醒:小我要服从大我,“凭割断愁丝恨缕”,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必须振作起来,“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表现了诗人准备勇猛奔向革命征程的高尚境界。

    D. “重比翼,和云翥”,诗人热切地盼望着不久的将来夫妻重新团聚,全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从此再也不分离。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僧达,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少子。兄锡,质讷乏风采。太祖闻僧达蚤慧,召见于德阳殿,问其书学及家事,应对闲敏,上甚知之,妻以临川王义庆女。

    少好学,善属文。年未二十,以为始兴王浚后军参军,迁太子舍人。坐属疾,于杨列桥观斗鸭,为有司所纠,原不问。性好鹰犬,与闾里少年相驰逐,又躬自屠牛。义庆闻如此,令周旋沙门慧观造而观之。僧达陈书满席,与论文义,慧观酬答不暇,深相称美。与锡不协,诉家贫,求郡,太祖欲以为秦郡,吏部郎庾炳之曰:“王弘子既不宜作秦郡,僧达亦不堪莅民。”乃止。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服阕,为宣城太守。性好游猎,而山郡无事,僧达肆意驰骋,或三五日不归,受辞讼多在猎所。民或相逢不识,问府君所在,僧达曰:“近在后。”元嘉二十八年春,索虏寇逼,都邑危惧,僧达求入卫京师,见许。贼退,又除宣城太守,顷之,徙任义兴

    三十年,元凶弑立,世祖入讨,普诸州郡;又符郡发兵,僧达未知所从。客说之曰:“方今衅逆滔天古今未有为君计莫若承义师之檄移告傍郡使工言之士明示祸福苟在有心谁不响应此策上也。如其不能,可躬率向义之徒,详择水陆之便,致身南归,亦其次也。”僧达乃自候道南奔,逢世祖于鹊头,即命为长史,加征虏将军。

    上即位,以为尚书右仆射,寻出为使持节、南蛮校尉,加征虏将军。僧达自负才地,谓当时莫及。上初践阼,即居端右,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及为护军,不得志,乃启求徐州,上不许。僧达三启固陈,上甚不说。期岁五迁,僧达弥不得意

    吴郭西台寺多富沙门,僧达求须不称意,乃遣主簿顾旷率门义劫寺内沙门竺法瑶,得数百万。荆、江反叛,加僧达置佐领兵,台符听置千人,而辄立三十队,队八十人。又立宅于吴,多役公力。坐免官。

    (节选自《宋书·王僧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今衅逆滔天/古今未有为君计/莫若承义师之檄/移告傍郡使/工言之士明示祸福/苟在有心谁不响应此策/上也

    B. 方今衅逆/滔天古今未有为君计/莫若承义师之檄移告傍郡/使工言之士明示祸福/苟在有心谁不响应/此策上也

    C. 方今衅逆滔天/古今未有为君计/莫若承义师之檄移告傍郡/使工言之士明示祸福/苟在有心谁不响应/此策上也

    D. 方今衅逆/滔天古今未有为君计/莫若承义师之檄移告傍郡/使工言之士明示祸福/苟在有心谁不响应此策/上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沙门,原为古印度各个宗教派别出家者的通称,佛教盛行后专指佛教僧侣。

    B. 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在本文中是讨伐州郡的意思。

    C. 持节,官名。魏晋以后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为刺史总军戎者。

    D. 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还有很多,例如践祚、践极、践统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僧达自幼好学,善于为文。太祖听说他很聪慧,在德阳殿召见了他,他回答得从容闲雅,太祖很欣赏他,让他娶了临川王刘义庆的女儿。

    B. 王僧达喜好游猎,荒怠政务。任宣城太守时,他有时三五天不回郡,有时遇到老百姓,百姓问他太守在哪儿,他对百姓说:“很近,就在后面。”

    C. 王僧达出身高费,平乱有功,他没满二十岁时就跟在当时的始兴王刘浚身边做事,后来刘浚起兵平叛,他加人了刘浚的队伍,被封为征虏将军。

    D. 王僧达贪恋钱财,强取豪夺,吴郡西台寺很多和尚富有,王僧达向寺中索要感到不满意,就带着手下人拦劫寺里的和尚竺法瑶,搞到了几百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僧达求人卫京师,见许。贼退,又除宜城太守,顷之,徙任义兴。

    (2)僧达三启固陈,上甚不说。期岁五迁,僧达弥不得意。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中,说了这样一段话:“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与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你对傅雷家书有何感想和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