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反对自爱的狭小圈子,要不分亲疏厚薄的互相关爱。
B. 孟子张扬性善,他的意思不是人性原本都是善的,只是说人性中有可以发展成善德的苗子。
C. 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存在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
D. 韩非继承荀子的性恶观,认为要强化道德规范对世人发挥作用,用法制赏罚强制世人走向道德。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B.总而言之,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进入生活圈子,但不能落入怪圈,这就是《装在套子里的人》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D.王老师是位儒雅谦和的师长,前后共招了七名博士生。薄俊环忝列门墙,且为大弟子,接受教诲的机会更多一些。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长者季羡林
人们所见到的季老,总是笑眯眯的。他是那种初见之下给人感觉特别慈祥的人。先生的学问确实很大,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一个性情中人,也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长者。
90年代,应该说是季羡林先生个人生活最为悲苦的日子。在这段岁月里,他的几位亲属,都相继离世,尤其是伴随了他大半个人生的伴侣,还有他最爱的女儿。1993年,他把自己的心情真实地记录下来:“老祖和宛如的走,把我的心都带走了。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与凄凉。”(《二月兰》)但就是在这几年里,他仍旧保持着平静的心态,一如既往地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并没有被孤寂的命运打垮。
他有许多的朋友,无论年长的,还是年轻的;无论大官,还是平民百姓,他都一样对待。他在平淡的待人接物中,显现出一种博大的胸怀,显示出人性的高贵。所有认识及接触过季羡林先生的人,对他的品德和人格无不交口称赞,称他有仁者风范,无己无私,亦慈亦让。他的仁爱和善意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在日常小事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1995年的一天,85岁高龄的他同往常一样,照例清晨4点起来读书、写作。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晨读和写作到6点多钟。忽然,他发现自己已将房门锁上,而钥匙却在门外的另一个房间。其实,他只需要给他的哪一位学生或助手打个电话,从外面打开门就行。但季先生认为时间太早,不便将别人从梦中唤醒。他竟做出了一个壮举:打开窗户,从近两米高的窗台上奋不顾身地跳下来,创造了一个“85岁老翁跳窗台”的奇迹。这一件小事,足以显出季老遇事替他人着想的精神。类似的传说很多,最广为流传的,是这样一件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位从外地来求学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他实在太累了,就把包裹放在路边。这时正好有一位老人迎面走来,年轻学子看老人衣着简朴,像是位老工友,年轻学子走上前去说:“您能不能帮我看一下包裹?”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年轻学子轻松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以后回来了,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几天后,北大开学典礼,这位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张中行先生认为,季羡林先生一生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最难能的是朴厚。
季羡林的家虽然房间还算多,但大都成了书库,剩下的几间生活用房,也是陈旧简单,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外,都是最简单不过的陈设。而季羡林的布衣粗食,更是让接触过季羡林先生的人印象深刻。他永远是穿布衣制服,是那种很耐穿的咔叽布料做的,远远看去,就像是一个普通的学校工友,绝不会让人联想到他是有那样大学问和社会地位的著名学者。
自己的生活很简朴,但对家乡却舍得花大笔的钱。他曾经捐款给村里的学校和卫生室,让学生少交一点学费,让更多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让乡亲们治病时少花一点钱。几十年来,他一直给村里的小学寄书。非常奇怪的是,季羡林寄的图书都很受小学生们的欢迎:季爷爷怎么知道他们爱看什么书呢?原来,季老总是带上自己十多岁的孙子孙女一起到书店精心挑选,让孩子们当参谋。
进入老年的季羡林,丝毫没有把自己当做老年人看待,他的心也越来越年轻了。他尤其喜欢与年轻人在一起,吃饭、聊天。几次国家图书奖评奖期间,他都愿意找年轻人一起吃饭。工作人员对季羡林也没有生疏感,大家常常在吃饭时互开玩笑,笑语连天。很多人问他有什么长寿的秘诀,他的答复是:我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或者不要秘诀。他的长寿之道很简单,就是顺其自然。
静水流深。季老并不是善谈的人,它更多地是用他的笔来书写他的人生感悟。他是在喧嚣的人生中默默地走着自己的路,走得艰难,但走得坚实。他客观而平静的人生态度,使他在晚年愈发能够在学术与生活中游刃有余。
(摘自于清《季羡林画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季老对人总是笑眯眯的,虽然朋友很多,但无论地位高下也都一样看待,足见他博大的胸怀。
B. 85岁老翁跳窗台、帮北大新生尽职尽责地看管行李这些故事,都表现了季羡林先生拥有年轻的心态,从不把自己当老年人看待。
C. 为了攒下更多的钱捐给家乡的学校和卫生室,季羡林先生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水平与他的身份和地位极不相称。
D. 让自己的孙子孙女帮助自己挑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季羡林先生可谓用心良苦,这个细节展现了季老的慈爱之心、善义之举。
E. 本文通过记述季羡林先生一些生活事迹,表现出季羡林先生的高尚人品和客观而平静的人生态度,展现了一位学问大家的形象。
【2】季老在实际生活中是个“性情中人”,是“很有人情味的长者”,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3】张中行先生最赞赏的季羡林的“朴厚”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4】文中用“静水流深”来评价季老,对这样的评价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2)宋代罗大经指出《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含蓄地表达出诗人人生暮年、壮志难酬的复杂感情。
(3)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并达到高潮,最后却戛然而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他发出了希望得到千万间广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呼喊。
(2)自古逄秋悲寂寥,杜甫在《登高》中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自己异地漂泊、老病孤愁的悲情.
(3)李白《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两句,勾勒出阿房宫无限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
(2)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之句写出了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之感。
(3)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__________”一句便是那种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作者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悲凉之感。
7、(1)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对自己事业追求执着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万古长存。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雨霖铃》下片中,柳永叹息从古到今的离别之哀,“多情自古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又将离别之意推进一层,更何况正在清秋冷落的时节,伤感之情更难以忍受。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同时也表达出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路》中,表达“做事情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说明水浅就无法负载大船这个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因“柳”与“留”谐音产生了以柳赠别、折柳寄远的风俗,古诗词中也常以柳表达离情别恨,如“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登山亭
陆游
飞观①峥嵘天宇宽,幽人半醉凭阑干。
三山渺渺鸾鹤远,七泽茫茫蓑笠寒。
清吹拂林横玉笛,紫云覆鼎熟金丹。
童颜绿鬓②无人识,回首尘寰一梦残。
【注】①飞观:高耸的宫阙。这里指山亭。②绿鬓:乌黑而有光泽的鬓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从远观角度写山亭高耸,山峰高峻,天空辽阔,令人有更上层楼之感。
B.第二句中的“幽人”是诗人的自称,“半醉”二字真切地写出其愁苦的生活状态。
C.颈联写清风中吹着玉笛,祥云高照,煮鼎炼丹,表明自己想要求仙问道,做一隐士。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自己年轻时无人赏识、年老时梦想破灭的悲愤。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武《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诣河北招讨使张所,所待以国士,借补修武郎,充中军统领。所问曰:“汝能敌几何?”飞曰:“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谋,‘栾枝曳柴以败荆,莫敖采樵以致绞’,皆谋定也。”所矍然曰:“君殆非行伍中人。”借补武经郎。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栗,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拜太尉,继除宣抚使兼营田大使。诏谕曰:“听飞号令,如朕亲行。”初,桧逐赵鼎,飞每对客叹息,又以恢复为己任,不肯附和议。恚曰;“君臣大伦。根于天性,大臣而忍面谩其主耶!”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已必及祸,故力谋杀之。以谏议大夫万俟离与飞有怨,使万俟离劾飞,又谕张俊、王贵、诱王俊诬告张宪谋还飞兵。论曰: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瞋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B.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C.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D.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借补,用补充缺额的名义授予某种官职或候补官员因本职名额满,暂以高品之官衔补低品之缺。
B.殆,近于;几乎。文中“殆欲毙然”与《六国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殆字意思相同。
C.拜,授予官职,是一种比较正式的授予形式,古代表示官职晋升的字还有;擢、迁、拔、陟、除、出等。
D.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为郎中令之属官,掌论议,有数十人之多,东汉改称谏议大夫,仍属光禄勋,秩六百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皇帝的询问,岳飞把好马和劣等马的区别做了对比,目的是讽刺皇帝不懂得重用有才能的人,皇帝也虚心的听取了岳飞的劝谏,岳飞得以重用。
B.岳飞在年轻时有气节,尤其是喜欢读兵书,当他投靠张所时得到了张所的信任和认可,并担任了武经郎一职。
C.赵鼎被秦桧构陷并放逐时,岳飞深感遗憾,努力营救赵鼎,招致秦桧的不满,于是指使万俟离弹劾了岳飞。
D.作者高度评价了岳飞,认为岳飞有文武之才,仁义智慧的品质,但是由于高宗用人不当,最终导致了北伐的失败。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2)恚日:“君臣大伦,根于天性,大臣而忍面谩其主耶!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我们曾如此渴望生命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明确文体;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