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A. ②⑤ B. ③⑤
C. ①③④ D. ②④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接孟氏之芳邻 接:接待 B.一言均赋 一言:一句话
C.恭疏短引 引:序 D.臣之辛苦 辛苦:劳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学中发展得最为成熟的样式是以抒情为主要功能的诗歌。这个事实说明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性质是抒情。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总体上具有诗的光辉,即使是叙事文学也不例外。例如《史记》就因洋溢着司马迁的悲愤情感而被鲁迅誉为“无韵之《离骚》”,而杂剧《西厢记》、小说《红楼梦》也因浓郁的抒情色彩而使人百读不厌。正是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例如山水田园诗本来可以处理成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中,却往往以抒情手段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他们诗中的山水田园其实是他们宁静心境和淡泊志趣的外化。又如戏剧在西方历来是以写实为主的,但中国古代的戏曲作家及理论家却强调戏曲首先要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即“意”,而不是简单地模仿生活。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指出:“剧戏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元杂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也确实是“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写时代之情状”(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抒情性质和写意手法使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以下文化特征:首先,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图卷,但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这使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最好窗口。假如我们要想了解禅宗思想与理学思想对宋代士大夫的影响,最好的材料不是禅宗语录或理学讲章,而是宋诗。只要你仔细阅读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歌,就能对宋人融儒道释为一体的思想面貌有直观而真切的把握。其次,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那种为历代文学家所憧憬的变化莫测、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艺术化境,正是在精炼含蓄的艺术表现形态基础上才可能达到的目标。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海外华裔学者陈世骧以西方文学中的抒情诗为参照,认为“中国文学传统从整体而言就是一个抒情传统”。这个判断从总体上看大体是可以成立的,然而,相较而言,我更认同普实克关于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论述。在普实克看来,中国古代较为正宗的文学,包括诗、词、赋、散文等文人文学作品,它们都具有明显的抒情性和主观性。他认为中国古典散文的抒情性虽没有诗歌那样明显,但中国古典散文不注重情节、故事和叙述,而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注重抒写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倾向于主观情绪情感的表达,因此,散文与诗一样,具有浓厚的抒情性。
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与西方的浪漫主义抒情文学有很大的不同。从抒情内容上说,西方抒情文学倾向于个性解放,向往理想世界,强调个人的主体价值和自我感情的宣泄;中国的抒情文学更看重个人的感情表达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家”与“国”的和谐共荣。就抒情的手法而言,西方抒情文学更多的是采用直抒胸臆、以景喻情的写法;中国的抒情散文也有直抒胸臆的作品,但更多的是采用曲折含蓄、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关于中国抒情传统的这一特点,普实克看得很清楚。他认为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是将个人、自我的悲欢离合,与家国民族、伦理道德、文化精神融会贯通在一起,所以中国抒情文学的内涵比西方浪漫主义抒情文学的抒情传统要大,也丰富复杂得多。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总集,它的情感抒发,往往是通过一声声语重心长的慨叹表现出来,如在《大语》中,周公就多次连续使用感叹词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庄子是中国浪漫主义散文的鼻祖,他的散文既有对远古生活的向往,对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追求,更充满理想主义和抒情色彩,其最大特色,就是善于比喻形容。若说庄子开创了中国抒情散文的先河,司马迁则从另一条路径拓展了中国古典抒情散文的视域。读他的《报任安书》,你会感到他的文字不但直写胸臆,慷慨激烈,势大力沉,而且浩气回荡,弥漫于文章与天地间。司马迁还常常借助人物塑造、故事情节、战争场景,以及叙述语言来抒情。魏晋散文承续庄子的浪漫主义抒情文脉。相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魏晋无疑是一个思想解放、追求自由和个性,同时散文写作倾向于浪漫和抒情的时代。中国古代散文的抒情审美传统,在陶渊明、柳宗元、苏轼、袁宏道、张岱等杰出散文家中也有着出色的表现。
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是中华民族情感的寄托和结晶,同时体现着一种文化理想和文化精神。正因为抒情的背后有深厚的文化伦理道德观念的支持,所以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不但特色鲜明,而且在现实生活的层面上“无往而不入”,且“浸润深广”,其功能和作用远远超过了叙事传统。
(摘编自陈剑晖《论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性质是抒情,这是基于以抒情为主要功能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得最为成熟这一事实而得出的结论。
B.如果我们要想了解宋人融儒道释为一体的思想面貌,只要仔细阅读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歌就可以了。
C.普实克认为,中国古代各种不同的文学样式,如诗、词、赋、散文等文学作品,都具有明显的抒情性和主观性。
D.相较于西方浪漫主义抒情文学,中国抒情文学的抒情传统内涵要丰富复杂得多,两者运用的抒情手法也有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戏剧重写实,中国古典戏曲重写意,所以阅读中国古典戏曲难度要更大一些。
B.如果要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
C.因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性质是抒情,所以其呈现的艺术境界都是空灵的。
D.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散文独有的一种抒情传统,时至今日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荀子的《劝学》运用了大量比喻,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方法态度等方面劝勉鼓励人们要重视学习。
B.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对田园景色的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
C.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将赤壁古战场的景色描写得无比壮美,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仰慕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D.关汉卿的《窦娥冤》写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中国古代文学的抒情传统在作品中有着怎样的体现?请根据两则材料,从内容和手法两个方面简要概括。
4、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德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滕王阁序》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泽的迂回,是中景。
(5)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全文,顺应自然变化,乐天安命,这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子贡问老师:“_______?”问题要问在要害上,子贡这句话就问得好,哪一句话能够终身奉行呢?孔子说那就是恕道。“恕”就是宽恕,如心之为如,推己及人,也就是将心比心,你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人家。(《<论语>十二章》)
(2)“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_______?______”,四句写出诗人不愿唉声叹气,只好举酒自宽,却又断绝了遣怀的歌吟。既然不能学“太上忘情”,又无从排遣忧怀,也就只能吞声不言,徘徊不前,在愁闷中自我煎熬了。(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3)“_____,______。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前两句描绘主人待客之简、家境之贫,后两句对宾主脱略行迹、兴致盎然的场面则毫不着墨,纯由唤取邻翁对饮暗示出来。(杜甫《客至》)
(4) “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战拼死力战,将军轻敌骄逸,对比鲜明,力透纸背。(高适《燕歌行并序》)
(5)用一句古诗名句为下面上联对出下联,要求对仗基本工整。上联: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下联:______(李白《将进酒》)
(6)列锦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修辞。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再如陆游《书愤》中的佳句:“____,______。”
(7)古人作诗,善用“空”字。除了“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天空”之意;还有“______”(李贺《李凭空篌引》)中“空寂”之意;亦有“死去元知万事空”(陆游《示儿》)中“空无,没有”之意;更有“_____”(高适《燕歌行》),“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______”(陆游《书愤》),“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徒然,白白地”之意。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陈情表》中用乌鸦反哺来揭示全文主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对士大夫崇尚虚无,无视生死寿夭差别的思想倾向予以否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的《书愤》在今昔对比中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诗人用反问句表明要坚持理想,即使遭受酷刑也不会改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楼阁各随地势的高下向背而建筑的状态,以及宫室结构参差错落。
(3)苏轼《赤壁赋》中,作者用小飞虫和一粒米来说明人生短促和人的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环绕着滁州的都是山,其中西南几座山峰树木和山谷特别优美,满眼所见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琅琊也”。
(2)李白在《蜀道难》中多次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其中“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动物的描写,侧面写出了蜀道的高峻。
(3)古人有很多描写明月的句子,李白就曾写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而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________,______”两句则写出了月光如水、疏影横斜的景象。
9、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6分)
我国古代不乏有爱国之士,他们的爱国言行、情怀与精神在一些传世的诗文中常常有所体现,如:屈原《国殇》中的“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 ”即通过楚国爱国将士的行动表现了他们奋死抗敌、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 , ”等句则借历史故事曲折地表明了词人自己人老心不老,志在恢复中原、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怀;《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夜缒而出”游说秦伯之举同样表现了其一片爱国之心,其说辞从“秦、晋围郑, ”开始,至“ ,唯君图之”收束,从多个角度剖析利害关系,最终说服了秦伯。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李问政河北简兵①
张 说
斗酒贻朋爱,踌蹰出御沟。
依然四牡别,更想八龙游②。
密亲仕燕冀③,连年迩寇雠④。
因君阅河朔,垂泪语幽州⑤。
【注】①简兵:通过演习挑选军吏士卒。②牡、龙:皆指马。③燕冀:即河朔一带,大部分为燕云十六州领地。唐末,北方先后换了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后晋时河溯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④雠:即“仇”。⑤幽州:时为契丹都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不仅以“送”字点明诗的题材,还点出朋友身份以及朋友前去之地、所做之事。
B.首联描绘送别场景,以“斗酒”相赠别,以“踌蹰”见心理,两相对照,感染力较强。
C.颔联运用夸张手法,以朋友别时与归来时乘坐车驾的不同来凸显情感,构思很巧妙。
D.尾联“因君阅河朔”一句既照应了诗题,同时也点明了诗人情感进一步延伸的原因。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1、文言文二
五代史 宦者传论
欧阳修
①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②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 )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③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④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己。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1】填入第②段括号里的汉字,最恰当的是( )
A.盖
B.夫
C.而
D.故
【2】根据文章内容第①②段,以下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宦官善于揣摩人主的心意,使得人主必然信赖亲近他们。
B.在人君心中,忠臣比不上侍奉饮食起居陪伴左右的宦官可亲可信。
C.一旦人君的势力孤单,宦官就害怕有一天失去倚仗,大祸降临。
D.如果人君被宦官把持日益牢固,国家的安危就取决于宦官的喜怒。
【3】关于第③段,以下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想要和大臣关系恢复亲密,无论行动缓急都不合适。
B.史书中记载,由宦官引发的祸患不仅影响一代君王,还会延及后面几世的君王。
C.作者一步步推断,最终很可能两败俱伤,大的话会让国家灭亡,小的话也会让皇帝丧命。
D.最终英雄会替之前的人主诛杀宦官,大快人心。
【4】对第④段理解正确的是( )。
A.文章的结尾,又重提女娲之祸害,再一次与宦者之害作对照,以强调宦者之祸“深于女祸”的论点,并与开篇相呼应。
B.作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宫中养虎成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士,而是国内形势突然发生变化才不得已为之。
C.唐昭宗之事有力地直接论证了中心论点“深于女祸者”。
D.从文章可以推论,唐昭宗成功平定了宦官之乱,且唐昭宗不近女色。
【5】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家、民族精神的大问题。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又应该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呢?班级将召开班会,就“坚定文化自信”展开讨论,请你自选角度,拟定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