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投拜什么样的名师?投拜哪一位名师?杨振宁曾考虑过很长时间。
B. 同学们见到杨振宁做实验时手忙脚乱的窘相,往往善意地开他的玩笑,其中一个最有名的玩笑是:“凡有爆炸的地方,就一定有杨振宁。”这个玩笑甚至把艾里逊教授也给逗乐了。
C. 杨振宁刚到美国,连费米的面也见不着,但他矢志不渝,以拜费米为师为既定目的。
D. 杨振宁的母亲是一个意志坚强、贤惠、克勤克俭的妇女,为了一家七口人的冷暖温饱,她日夜操劳,凡事亲力亲为,把一个家安排得井井有条。
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刘勰的 《文心雕龙》论述了文学的形式与内容、继承与革新等关系,构建了宏大而 的文论体系,初步 了我国文学史观,成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前所未有的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也是我们现在进行文学创作、文艺批评研究的 的理论依据。
A. 紧密 确立 首当其冲
B. 缜密 确立 不可或缺
C. 紧密 创设 不可或缺
D. 缜密 创设 首当其冲
3、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孟三爷的徒弟
陈德鸿
孙兴的接骨手艺是和孟三爷学的。
孙兴说,他15岁那年上山采松塔,从树上摔下来,好几处骨头都断了,躺在地上动弹不得。哀嚎到快天黑,让在山里住的孟三爷发现了,当时就把骨头接上了。等他好利索了,就拜了孟三爷为师。
有人不信说:“孟三爷那个孤老头子有两把刷子不假,可他连亲侄子都不传,咋能传给你呢?鬼才信呢!”
孙兴涨红了脸说,“起初孟三爷确实不答应,后来被我缠得没法,就说,‘你这笨手笨脚的,摘个松塔都能从树上掉下来,教也没用。’”我当时就急了,说:“我掉下来是没舍得用刀砍树梢。把树梢砍掉了,松塔好拣了,可松树就不长了。孟三爷想了想,又问了我不少事,这才答应了。”
“孟三爷没了快俩月了,让我们找阎王爷问啊?”一个人说完,一群人都笑了起来。都知道孙兴心善,不会说谎。他从小没娘,爹娶了后娘又生了一个娃,对他更加不管不顾,挨打受气是常事。于是便都知道了孙兴是孟三爷的徒弟,也都想看看他的本事,却一直没有机会。
谁也没想到,第一个来找孙兴的是饲养员李老头。李老头说:“队里有头骡子断了一条前腿,听说你是孟三爷的徒弟,能给人接骨,不知能不能给牲口接?”
“能,咋不能呢!”孙兴满口答应,心里却有点发酸,没想到自己的第一个病人竟然是头骡子。
到了队里,孙兴让人把骡子的三条腿固定住,在那条断腿上捋了一会儿,喝了一大口葫芦里的酒,便往上喷,喷了几次,然后闭上眼,叽里咕噜说了几分钟谁也听不懂的话,猛地睁开眼说:“好了,牵着在院里遛遛,明天就能下地干活了。”
“这,能成?”李老头半信半疑。
孙兴没回话,拍拍屁股走了。李老头哆哆嗦嗦牵过骡子,在院子里慢慢地走了起来,眼睛不时扫向围观的人群,根本不敢回头看骡子。走着走着,便见围观的人们傻了似的僵在原地,眼睛越张越大。他不安地停下来,回头看了看骡子。就在这时,身后响起了欢叫声。
队长媳妇小秀抱柴时滑了一跤,摔断了三根肋骨,疼得直吸气。队长想用马车把她送到县医院。
小秀急了:“这离县城几十里,到了还不把我颠簸死?赶快去找孙兴呀!”
队长只好找来了孙兴。孙兴在小秀伤处左右捋了一阵儿,喷了几口酒,然后闭上眼睛,开始嘟囔起来。十几分钟后,孙兴睁开眼睛,见小秀不再喊疼,挎上葫芦往外走,边走边说:“好了,干啥也不耽误。”
队长愣了一会儿,急忙追了出去,问:“多少钱?”
孙兴说:“不要钱,给谁看都不要钱。”
队长说:“要不上秋多分你点粮食吧,谁都不能有意见。”
孙兴停住脚说:“我多,别人就分得少,这样的事我干不来,你最好也别干。”
“那你这是图啥呢?”队长问。
“啥也不图。”孙兴说,“我是孟三爷的徒弟,孟三爷就是这么教的。”
孙兴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甚至有不少外县人也来找他接骨。但不管是谁,什么身份,孙兴概不收钱,也不要物。有人不解,孙兴便说:“我是孟三爷的徒弟,孟三爷就是这么教的。”弄得问话的人一头雾水。
县医院院长亲自看了孙兴接骨,对他很是佩服,便寻了个机会把他要了过去。可没想到,孙兴干了一个多月就主动回来了。
队长百思不得其解,说:“多少人做梦都想进城吃商品粮,你有了这个机会,咋就不干了呢?”
孙兴说:“别人做不做梦我不管,在城里看病得先交钱,没钱就不给看,我越干越不得劲,没法干下去了。”
许多年后,一个记者不知从哪儿听说了孙兴的事,专程跑到村里来调查,找到了当年的队长家。队长说:“给人和牲口接骨那都不算啥,最神的是接高粱……”
“可惜了。”记者说,“凭他的神技,要是活到现在,早发大财了。”
“你说啥?”记者话音刚落,老人的眼睛便瞪了起来。
“没,没说啥。”记者有些毛了,“我,我是说他技术那么好,为什么没有传下来?”
队长叹了口气说,“为什么没有传下来?别忘了,他可是孟三爷的徒弟。”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孙兴在县医院看不惯先交钱再看病的规定,干了一个多月就主动回来了,说明了现代社会医院的冷漠无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B. 小说结尾队长的回答,说明了队长对孙兴精湛医术的钦佩。
C. 孙兴救了队长的媳妇后,拒绝了队长的感谢,并说“这事我不来干,你最好也别干。”说明孙兴认为队长不是一个品质高尚的人。
D. 孙兴的接骨技艺高超,文章用了多处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来表现。
【2】如何理解“我是孟三爷的徒弟,孟三爷就是这么教的。”这句话的作用。
【3】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孙兴的人物形象。
4、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写出女子登高远望,盼望男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氓》 中采用比兴手法,用桑树叶子没有落的时候“___________”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用桑树叶子落下时“_____________”来比喻女子年老色衰。
(3)《离骚(节选)》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李煜《虞美人》)
6、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逍遥游》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记•大学》中写到:“_____,_____。”也就是说只有达到“至善”的境界,志向才能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心不妄动。
(2)苏轼这首《江城子》词是“记梦”的,写梦中相逢:“________,________”,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只能在默默无言中相互倾诉十年的思念痛苦,两句诗把诗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酒”是古代诗歌常用意象,诗人常借酒怡情,或解愁忘忧,或送友饯行,或感叹人生。唐代诗人李白就写过很多这样的诗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用人行走来说明学习时积累的重要性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雨霖铃) 中用具体的动作和神态来表达离别的凄苦之状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应是“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直接描写滕王阁壮丽景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缺少幸福。
(4)《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5)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___________,__________。
(6)庄子认为真正邀游于无穷无尽的境界且无所凭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苏 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传说中的湘水之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写雨后初晴的明丽景色,将弹筝人置于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乐音与山水相得益彰。
B.“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两句实写弹筝的美人,将其比作出水芙蓉,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词中白鹭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以白鹭似乎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同时喻指两位听者欣赏乐曲的情形。
D.下片“遣谁听”从听者的角度写出乐曲的哀伤;“烟敛云收”写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渲染乐曲的哀伤。
【2】本诗最后三句“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1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各题。
(一)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节选《论语》)
(二)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孟子·梁惠王下》)
(三)
老聃死,秦失③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至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信情,忘其所受④,古者谓之遁天之刑⑤。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⑥。”
(节选《庄子·养生主》)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③秦失:人名,姓秦名失,老聃朋友。④受:禀受。⑤刑:过错,过失。⑥帝之悬解:顺应自然法则的生和死。帝,自然;县,生;解,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B.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C.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D.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起源于西周采用的分封制,就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 ,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B.“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C.“宗庙”,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天子、诸侯庙左而右寝,大夫则设于门中左侧。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后成为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D.“老聃”,姓李名耳,道家学派创始人,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读书人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即名实相符,表里如一,才能通达,只有通达了,才能获得大家的认可。
B.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C.庄子借这个故事想表达,生与死都不过是自然的形态变化,因而生不是喜,死亦不是悲,对于肉体生命不必过多在意,对生死应采取达观的态度。
D.三篇选文都看出作者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政治思想,内容充实,论证的条理清晰,充分展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真谛、精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2)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教科书,又称教材、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求学生涯中,谁也离不开教科书。我们热爱教科书、敬畏教科书,有时候可能也会怀疑教科书、探究教科书……不仅如此,教科书的意义,也辐射到生活中。于是,我们看到了教科书式的人物、教科书式的操作,也认识了生活中某些“反面教科书”……
某学科老师想了解同学们从教科书中得到的收获和对教科书的感受。请以“和您聊聊教科书——致XX学科老师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思想健康,态度积极;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结合情境,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