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以”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B.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木欣欣以向荣
C.谨拜表以闻 斧斤以时入山林
D.但以刘日薄西山 请以战喻
2、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木铎(duó) 怃(wǔ)然 荷蓧(tiào) 耰(yōu)而不缀
B.数(cù)罟 畏葸(xǐ) 庠(xiáng)序 破痈(yōng)溃痤
C.舞雩(yú) 户牖(yǒu) 埏(shān)植 太王亶父(tán)
D.蹙(cù)额 洴(píng)辟 朝觐(jiàn) 於牣(rèn)鱼跃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港口和大海
(芬兰)托伊沃·佩卡宁
港口总是港口,它吞噬了许多人的性命,每年,每周,几乎每天那里都发生悲剧,我们有时从报上看到港口的新闻,惨绝人寰的受伤事故、自杀和死亡,但这一切并非最糟糕的。那最可怕的是看不见的,尤其那些被港口活活吞没,终身被禁锢在樊笼里的则更可怕。但这也许不能归咎于人,因为他们之中好人毕竟多于坏人。
港口只是港口,肮脏,阴暗,不可思议……然而港口也有吸引人的有趣东西。那儿有从南美来的游艇,有在希腊船上跳舞的孟加拉黑小子,有满嘴镶金牙的中国厨师,他们给人带来了冒险精神和异国风情,给陆地带来了浩瀚的海洋气息和友好的问候。缆索在风中呼叫,蒸气噗噗喷出白气,卷扬机和吊车发出轰隆隆的吼鸣,火车和卡车穿梭来往不息。这就是港口,它给人带来面包,也夺走许多人的人性。
五月初的一天,海伦·卢斯号驶进了港口。从船舷走下一个名叫里斯托·朗达拉的人,他准备同轮船和海洋永远告别了。他出生在这个城市,但已没有活着的亲人。他离开这儿已八年了。正如人们常说的,海洋曾经“燃烧”过他,然而尚未把他“烧透”。他见过海上能见到的一切,经历了海上能经历的一切,但在他的心灵深处还有一点纯洁的地方——还留有一个美好的记忆。当大海猛地松开大手,一个徙居异域的人心里自然会勾起许多奇异的联想,陷入回忆的漩涡,他感到一切犹如发生在昨天,漫长的八年和大海恍如黎明前的一场噩梦,一去不复返了。只有家乡留的那个记忆是真实的。不过生活是不允许人们忘却的,何况八年的海洋生活将惩罚,报复……
现在,里斯托·朗达拉踏上了故乡城市的码头,心想今天自己终于回来了,可以见到埃伦啦!他很高兴,往事又从记忆中涌现出来。埃伦只是个一般姑娘,他们之间没有山盟海誓,彼此都没承担什么义务。但里斯托感到,仿佛有个人在等待他。
八年前的一天早晨,一艘挪威轮船把他带走了……三小时以前,他拉着一位姑娘的手,这个姑娘就是埃伦。“有一天你会回来吗?”姑娘问道。“我就跑这一次,”小伙子回答说……就这样,他们谁也没有作出许诺,谁也没有承担什么义务。
他现在不知埃伦在哪里,也不知她现在怎样了。他印象中的姑娘还是八年前的,但一切恍惚就在昨天,今天还能继续下去。
里斯托遇上并认出老邻居罗登贝格老人,两人十分兴奋……
有两个女人,两个被港口吞噬了的女人,两个涂脂抹粉、红颜已衰的女人打他们前面走了过去。这种女人是社会为码头工人和水手寻欢作乐而制造的。里斯托没有注意,但老头注意到了:“方才走过去的就是埃伊诺拉家的那个埃伦。”
里斯托转过身去,一眼就看见了她,并认出了她。上帝!他看到的埃伦竟和他在各个港口遇见的女人一模一样。他蓦地感到自己还在大海上,他是属于大海的,埃伦只是个幻象。
里斯托心中惟一的希望破灭了,他感到自己是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这里的亲人都死了,一个美好的记忆,他心灵中唯一纯洁的、曾经促使他来到这里的东西已经不复存在。他的行囊还在轮船上,现在已没有取下来的必要了。
“港口是个不可思议的地方,”老头继续说,“简直没有办法!姑娘的父亲过世后,她开始到这儿来找点活干,她说她在等你。活儿挺累,而你的船始终不见影子,而许多别的船来了,许多别的人来了,来了又走了……”
来了又走了。大海把里斯托又带走了,就像带走许多其他人一样,终有一天,大海将把他扔在某个港口——充斥着污泥浊水的港口,不再理睬他。
(选自《经典外国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港口之所以肮脏,阴暗,不可思议,主要是因为这里每年每周几乎每天都发生受伤、自杀、死亡等悲剧,它吞噬了许多人的性命。
B.“大海把里斯托又带走了,就像带走许多其他人一样”,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含蓄道出了里斯托这一形象的普遍的社会意义。
C.倒数第二段借罗登贝格之口叙述了埃伦的命运,既承上交代了埃伦堕落的原因,突出主题内涵,同时推动情节发展,强化悲剧感。
D.小说对里斯托的塑造主要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完成,细腻地写出了他由充满希望到幻灭而被无情抛弃与吞噬的过程。
E.这篇小说文字简洁,寓意深刻,情节简单集中,结构自然紧凑,罗登贝格老人既是整个故事的见证人,又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2)里斯托这一形象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
(4)小说重点写里斯托的悲剧命运,却用了不少笔墨描写港口,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多次运用比喻和对比论证的手法,如用“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从反面论述了学习要专一的道理。
(2)韩愈在《师说》中表示古圣先贤远超众人,尚且从师就教;而现在的一般人,“______”,却耻于从师,所以他们和圣贤便有了天渊般的差距。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的最终后果是:“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声写声,形容乐声时而清脆激越,时而空灵婉转;“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形写声,描写乐声从悲戚转为欢乐,具有形神兼备之妙。
(2)古诗文中出现的植物常和文人的志趣有关。归有光“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得“旧时栏楯,亦遂增胜”;陶渊明的隐居环境虽“三径就荒”,但“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鸟是古典诗文中常用的意象,古人常借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其他的还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定风波》中“_____________”一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三国中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片中的:“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词人以此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
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感伤。
7、理解性默写。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明思考不如学习有效。
(2)杜甫《登高》中“_______ ”呼应题目,更引出“_______”从而将自身命运和国运交织在一起。
(3)在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所以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不过是“_______,________ ”的缘故。
8、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苏轼《赤壁赋》开头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其中写月亮升起时的美妙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用比喻和反问的手法描写阁楼之间的通道之壮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逍遥游》中写去近郊的人,可以只带三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时“____________”;而到千里之外,则需 “_____________”。
(4)《观刈麦》中白居易表达自己家粮食充足,生活舒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 “_______,_______”描写了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怀(其二)
孟郊①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②,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呴如哀弹。
【注】①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秋怀》为此时所作。②印病文:指病卧已久,肌肤上印着席子的花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秋月写起,诗人感觉连可寄托乡思的秋月竟也是脸色冰冷,且自己一生的壮志已经消磨殆尽,景况凄凉。
B.第二联采用虚写,寓意深长,既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也写梦想破灭。句中的“滴”“梳”二字妥贴而形象。
C.第三联写病和愁,用“印病文”说病卧已久,用“转愁盘”说愁思不断,而第四联则写诗人在无奈中宽慰自己。
D.尾联融情于景,以景结情,用枯桐取喻,也是诗人自况,借梧桐树的声音如琴音哀鸣,来寄托诗人心中之情。
【2】苏轼评孟郊诗“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请简要分析诗中之愁。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从曾祖奭为中书令,得罪武后,死高宗时。父镇,天宝末遇乱,奉母隐王屋山,常间行求养,后徙于吴。肃宗平贼,镇上书言事,擢左卫率府兵曹参军。佐郭子仪朔方府,三迁殿中侍御史。镇以事触窦参,贬夔州司马。还,终待御史。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第进士、博学宏辞科,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及得政,引内禁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时刘禹锡得播州,宗元曰:“播非人所居,而禹锡亲在堂,吾不忍其穷,禹锡无辞以白大人,其母如不往,便为母子永诀。”即具奏欲以柳州授禹锡而自往播。会大臣亦为禹锡请,因改连州。柳人以男女质钱,过期不赎,子①本均,则没为奴婢。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尤贫者,令书庸,视直足相当,还其质。已没者,出己钱助赎。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世号“柳柳州”。十四年卒,年四十七。宗元少时嗜进谓功业可就既坐废遂不振然共才实高名盖一时韩愈评其文曰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既没,柳人怀之,托言降于州之堂,人有慢者辄死。庙于罗池,愈因碑以实之云。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九十三》)
(注①)子:利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元少时嗜进/谓功业可就/既坐废/遂不振然/其才实/高名盖一时/韩愈评其文曰/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
B.宗元少时嗜进/谓功业可就/既坐/废/遂不振/然其才实/高名盖一时/韩愈评其文曰/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
C.宗元少时嗜进/谓功业可就/既坐/废/遂不振然/其才实高/名盖一时/韩愈评其文曰/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
D.宗元少时嗜进/谓功业可就/既坐废/遂不振/然其才实高/名盖一时/韩愈评其文曰/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曾祖,是曾祖父的亲兄弟,祖父的伯父或叔父。从是指堂房的亲属,从兄弟是堂兄弟,从子是指侄子。
B.司马,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掌军政和军赋。而文中“司马”与“江州司马”官位不高。
C.内禁,又指宫禁,是皇帝和宗族居住、视政的地方。因为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能够任意出入而得名。
D.亲,古代常常特指双亲,即父母,“子欲养而亲不待”中的亲既是此义。本文中的亲是指刘禹锡的母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进士出身,很有才能。王叔文、韦执谊惊叹他的才能,常常与他商议大事,提拔他做礼部员外郎,想要重用他。
B.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遭贬。他先是贬到邵州,刚到任,又贬到永州。他内心抑郁,有志难中,仿《离骚》寄托情感。
C.柳宗元重情重义,帮助朋友。刘禹锡被贬播州,柳宗元认为播州条件太艰苦,想要上奏换刘禹锡去柳州,自己去播州。
D.柳宗元柳州任职,深受推崇。那些想考进士的学子,从千里之外来向柳宗元学习。他去世之后,柳州人建庙纪念他。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
(2)柳人以男女质钱,过期不赎,子本均,则没为奴婢。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一生著有70多部著作,涵盖生物学、哲学、数学、遗传学、农业等多个方面。他曾经开玩笑说:“给学者拍照,不该拍脸,该拍臀部。”这句玩笑话的弦外之音是:作为科学家,“坐得住”是成功的关键。历史学家韩儒林也曾有一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甘坐冷板凳不仅是对学者的要求,也应是我们每一个希望自我提升的青年对自己的要求。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现实与自身,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