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乍.暖还寒 乍:忽然 总.角.之宴 总角:成年的代称
B. 日月忽其不淹.兮 淹:久留 填然鼓.之 鼓:击鼓
C. 无乃尔是过.与 过:过错 低眉信.手 信:随意
D.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憎恨 非我也,兵.也 兵:战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小知不及大知。
③奚以知其然也?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 ①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②绝云气,负青天。
③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④不负众望。
C. ①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②举头望明月。
③举秀才,不知书。 ④不胜枚举。
D. ①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②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③无所适从。 ④适得其反。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科学家的直接目的不在于实用。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所以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摘自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有删改)
材料二: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功利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时间的年轮引起人如何的联想,等等,而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没有情感的倾向性,或者说是“不爱不嗔”,爱有差等,嗔有弃取,都没有摆脱控物的方式。
(选自朱良志《真水无香·生命的态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同一棵古松,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分别采用的是实用、科学和审美的态度,三种态度其实都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
B.实用的态度往往和生活经验有关;科学的态度更看重对事物的抽象思考,但很少融入科学家的情感和意志。
C.审美态度对对象的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不关注对象的实用性。
D.“真、善、美”分别是科学、实用、审美三种态度的最高目的,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对一棵松树的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但二者论述的目的不同。
B.“生命的态度”截然不同于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也是对这三种态度的否定。
C.在“生命态度”观照下,古松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和“我”构成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D.在实用、科学、审美的态度中,人对对象都是有一定态度,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B.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C.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D.辛弃疾《贺新郎》:“ 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
【4】《人民日报》撰文,提倡“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审美教育。
【5】王维的一些小诗,如《竹里馆》《鸟鸣涧》极其简单却千古传诵。请用材料二的观点分析它们广为流传的原因。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出师表》中,以对偶的句式表明了作者临危受命、勇于担当的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作者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提醒他们不要重蹈秦朝灭亡的历史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中,写词人因伤心往事而希望美景早日完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从声响角度写激流奔腾、石块冲击山崖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论述不会因外界评论而更奋勉或沮丧的荣辱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雎》中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贤惠的姑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的《逍遥游》中,连用两个问句对天空颜色的成因进行了探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的《逍遥游》中,作者为了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先后用了芥草和水杯做了实验,强调了舟的浮动对水深度的依赖性。
(3)庄子的《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大鹏要想顺利“南飞”,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先上升到足够的高度并且前方没有什么阻挡了,可见大鹏是“有所待”并不“逍遥”的。
7、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在《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走廊像腰、屋檐像鸟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帝子降兮北渚,_______________。
(3)心非木石岂无感? 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5)_______________ ,铁马秋风大散关。
(6)_______________,忽到庞公栖隐处。
(7)洞天石扉,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
(9)春水碧于天,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诗句,以江水为喻将“愁”写得真切、深刻。
(2)《登高》中描摹了六种自然景观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写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景春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①
李商隐
谢傅②门庭旧末行,今朝歌管属檀郎③。
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
嵇氏幼男④犹可悯,左家娇女⑤岂能忘?
愁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
(注)①王十二兄是诗人内兄,畏之即其连襟韩瞻。“悼亡”指诗人的妻子王氏病故。②[谢傅]东晋大臣谢安,这里以谢傅门庭借指岳父王茂元家。③[檀郎]晋潘岳人称檀郎,唐人常以此谓为女婿,在此指韩瞻。④[嵇氏幼男]嵇康之子嵇绍,十岁丧母。在此指诗人的儿子。⑤[左家娇女]晋代大诗人左思有二女,作有《娇女诗》,此处借指诗人的女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向王、韩二人说明未能应约前往王家小饮的原因。
B.首联两句是说,自己才艺在王家诸子婿行列之末,尤其是不如连襟韩瞻。
C.帷帐低垂地上,空床唯余长席,诗人对亡妻充满了拂之不去的亲切回忆。
D.颈联写幼女稚子深堪悯念,是对幽冥中的妻子所作的郑重表白和深情安慰。
【2】请赏析诗歌的结句“万里西风夜正长”。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过秦论(下)
贾谊
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脩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新书校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
B.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
C.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
D.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索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各掌握军政一方大权,但必须服从王室政令。
B.“群臣之不信”的“信”意为可靠,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的“信”相同。
C.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的君主每年都要去祭祀,常用以代指国家或朝廷。
D.“千余载不绝”的“绝”意为断绝,与《劝学》中“而绝江河”的“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架统一天下后凭着险要地势,修治铠甲武器来固守山河,但这在陈涉起义军而前却是不堪一击。
B.陈涉起义军因为自己没有给养,只要看到有人家的地方就去抢夺百姓的粮食,到处横行霸道。
C.天下诸侯曾经联合进攻秦国,但由于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各怀异志等原因,最终未能成功。
D.秦胡繁法严刑,百姓怨恨,又丢掉了周代而来合乎根本大道的治国传统,最后王朝快速灭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
②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
【5】贾谊认为,君主怎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12、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将如期举行,如果你是一名冬奥志愿者,你将设计怎样的活动来宣传冬奥会呢?
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