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含义和用法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君乃亡赵走燕 乃使其从者衣褐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遂乃研核阴阳
B.悟已往之不谏 空自苦亡人之地 均之二策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始以强壮出 徒以吾两人在也 验之以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因以讽谏 因我降 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宾客至蔺柑如门谢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青雀黄龙之轴 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C.其翼若垂天之云 子非三闾大夫与
D.及罪至罔加 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昏
孙玉秀
李婶弯腰抱起一捆柴火,吃力地走着。几颗雨点砸下来,豆粒一般,落到尘土里,滚动了一下,晃了两晃,顿时粘住不动了。也有几颗落到她的脸上,碰到了嘴角,凉丝丝地裹着一股咸味。
李婶抬头见一块灰黑色的幕布遮住了半边天。她加快了脚步,将怀中的那捆柴送到仓房里,很快又折回到院子里。二十几只鸡鸭鹅见了她,将她团团围住。
雨点逐渐变大,空气里裹着一股雨的腥味。李婶转身回屋,很快提着半桶加水的食料出来,水舀子在塑料桶里摇晃。她将食料用力搅拌几下,分别倒入三个木槽里。那些鸡鸭鹅迅速围拢过来,迫不及待地吞咽起来。李婶望着它们贪婪的吃相,心想,吃吧,吃饱了好多产蛋,留给他回家吃!
李婶站在院子里再一次看天,那块幕布的颜色更深了,好像被人扯住了四角的被子,沉沉地压过来,让人透不过气来。她掰开手指头,数了又数,十天了,老头子的病也不知治得咋样了,千万不要扔下俺不管啊!李婶想着,眼角不自觉地湿润了。
一只鹅伸长脖子嘎嘎地叫了几声,她才回过神来,打算再去抱一捆柴,刚一抬脚,被几根散落的柴棍绊了一下,她本能地伸开双手支撑到地面,方稳住了身子。李婶感觉到手掌一阵钻心的疼,起身察看,这才发现左手食指被刮了一条细长的口子,汩汩地冒着鲜红的血。
风起,雨噼噼啪啪地下起来。李婶顾不上疼痛,弯腰拾起那几根散落的柴棍,从柴垛上用力拽出一捆柴,斜抱在腋下一路小跑,一股脑儿堆放到灶膛前。她伸出右手拧开水龙头,冲洗着手掌上的血迹,转身去屋内取出一贴邦迪,小心缠到左手的食指上。
李婶低头搓一搓自己的双手,发出木锉一样的窸窣声。她从衣兜里摸出电话来打,那端却传来电话关机的声音。李婶失落了,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窗外的天色越来越暗,将整座老房子都吞了进去,一道闪电钻出来,顿时撕开了黑幕,紧接着传来一阵轰隆隆的雷声,滚石一般翻滚过来。
李婶赶忙将鸡鸭鹅一起赶进圈窝里。再回屋时,衣服已经湿了半截。还没等她站稳脚跟,窗外的雨水哗啦一声,从空中整个倾泻下来,白亮亮的一大片,分不清天和地的界限,只剩下一个雨水的世界。
墙上的时钟响了几声,李婶回过神来,意识到该做晚饭了。她麻利地打开那捆干柴,蹲下身子,将一大把干柴塞进了灶膛,点燃书纸,放到灶膛里。干柴碰到了火星,晃晃悠悠地燃烧起来,火苗越来越旺,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
李婶将锅洗刷干净,添上半锅水,转身去淘米洗菜,熟练而又有序。手机铃声突然响了起来,李婶赶紧从衣兜里掏出来,一个熟悉的声音从手机那端飘过来,妈,爸的手机没电了,爸在医院挺好的,您照顾好自己就行,千万别担心。
李婶眼睛里又满是泪水,嗯嗯,有你们在,妈一百个放心。
她挂了儿子的电话,擦了泪,凝视着窗外。雨小了,院子里浑浊的积水淌成了小河,汇聚在大门口处,一转弯撞进门外的壕沟里,哼着歌溜掉了。
李婶搬来一个小板凳,不停地添柴。灶膛里的火越来越旺,没多久,厨房暖和了起来,铁锅吱吱啦啦地响,四周冒出白色的热气,很快便飘出了一阵诱人的饭香。
李婶起身去打开饭桌,熟练地摆放上两双筷子,随后又摇了摇头,失落地拿下去一双,心里默念,快好起来吧,别总牵累孩子,俺在家等你健健康康地回来。
雨停了。李婶将目光挪向窗外,两道明亮的霞光射了进来,刺得她睁不开眼,再看时,仿佛老头子笑呵呵地站在大门口。她心里一惊,擦了擦眼睛,方知是自己看花了眼。
李婶推开房门,一片晚霞染红了西边的天空,也染红了她的半边脸。她低头拍了拍衣兜里的手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小说以“黄昏”为题既是写眼前黄昏天气景象,也是写李婶的人生黄昏季节。小说将两个黄昏景色相互交融,意境深远。
B. 小说中用了很长的篇幅来写黄昏雨势由小到大的变化,而对于雨小后的描写较为简略,这是为了突出强调儿子的来电。
C. 小说所写的柴火、鸡、鸭、鹅、灶膛等内容,既揭示了人物的身份,也鲜明地体现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真实感强。
D. 小说虽然情节简单,人物单一,但刻画李婶时综合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手法,李婶形象跃然纸上。
E. 小说结尾描绘了雨散天晴,晚霞染红了西边的天空,既与前面下雨形成对比,又真切体现了李婶轻松、心安的心情。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李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请分别简要概括小说中两次打电话的细节内容。并说明此细节的表达效果。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雨霖铃》中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分别时的痛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______,______”两句刻画了周瑜的指挥若定、胸有成竹的形象。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从《<史记>选读》或《唐诗宋词选读》中任选作答) 《< 史记 > 选读》
(1)汉高祖刘邦用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对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2)韩信用《孙子兵法》中的这句话:“____________。”解释了井陉之战取胜的关键。
《唐诗宋词选读》
(1)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点明时间、地点和天气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水龙吟》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自己独立斜阳,感怀漂泊江南的苦闷。
6、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对比突出了梁柱上的钉头之多,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奢靡浪费。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春江花月夜》中表达与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同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表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将世人大体分为“静者”和“躁者”两类,并形象地把这两类人的生活内容概括为“静躁不同”。其中,“静”指他在文中说的“________,_____”。
(3)古人常用鸥鸟、渔夫表达隐居之意,黄庭坚《登快阁》中借类似意象表达归隐之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蜀相》通过对祠堂内的景物的描写,更深刻地表达出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的诗句是: , 。
(2)在《书愤》中 陆游曾用 “ , ”的诗句来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相关小题。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从军行
唐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宫阙名。
(1)下面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衣》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
B.《无衣》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诗中主旋律充满战斗的激情。
C.杨炯《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过程。整首诗既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雄劲。
D.杨炯《从军行》中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2)面对外敌入侵,人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两首诗都表现了可贵的家国情怀。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明显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传。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孙正言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招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僚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先公天性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
(《文忠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节)
(乙)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庇,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
(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岀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B.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C.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D.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就学的学员皆称太学生或国子生。
B.处士,原来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C.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很多文学家的作品集常以谥号命名,例如《欧阳文忠公文集》《昌黎先生集》《范文正公集》。
D.尚享,也作“尚飨”,是指尊崇、高尚的享受,是旧时祭文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表达对逝者的悼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修撰《唐书》完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
B.欧阳修举贤好士。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苏洵等亦曾得其相助。
C.欧阳修性情耿直。韩琦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理力争;上朝奏事,众议不合时,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
D.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大川乔岳”般的地位,由衷赞美欧阳修一生的人品功业,情真意切。
【4】请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文两者的不同。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2)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3)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氓》中的卫女,将痴情交付,谁知遇人不淑,最后痛定思痛,“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决然放下。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聪明美丽,自尊自爱,却走投无路,只能“举身赴清池”,以死抗争。
即使是在战场叱咤风云的花木兰,也有人为之遗憾:“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建功立业之后,只能回复女儿身,回归平常女性的家庭生活。
现代女性无疑幸运得多,有了更多的权利,有了更好的选择。但人生带给女性的挑战并不因此减少,生活工作不如意,悲剧依然在不断上演。作为男性,你是旁观者;作为女性,你是体验者。你是否可以从卫女、刘兰芝、花木兰的身上得到启发,为女性找到更为理想的生活,展现更为美好的姿态?
请你根据上文的材料和提示,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字数8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