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们在工作中往往自行其是,不尊重上级的统一领导,不注意遵守请示报告制度。
②他嘻嘻笑着,让酒让菜,谈笑风生,又说起他的过往的创业经历。
③经过几天的深谋远虑,又和病人家属做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④李白在继承前人创作的基础上,沿着原来的方向把这题材写深,写透,并且发挥到淋漓尽致、无所不至的境界,从而使后来者再也无法在这一领域内超越他。
⑤在这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他营私舞弊,为他的小舅子——一个抢劫犯罪嫌疑人开脱罪责,引起了极大的民愤。
⑥他们俩共事已久,许多事往往心照不宣,便能彼此默契,相互配合处理完善。
A. ①②⑤
B. ②④⑥
C. ③⑤⑥
D. ①②⑥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项羽身亦被十余创
B.①技经肯綮之未尝 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C.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①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②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动在深静的景深里
音乐何以由纯形式的律动,而通达情本呢?通过时间,本源性生命时间。音乐韵律在时间之流中,可测的重复与不可预测的展开,深刻关联着人在时间深处的出走与回归、有情与忘情。音乐作为最高的时间艺术,其本真目标就是要调动一切音乐要素,让人的存在意义本身在时间中展现出来,从而扣发人的本源生命情感,故《乐记·乐本》有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本源性生命时间,在中国文化语境里,有两种情态:在时之中与处时之外。“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这是一种“在时之中”的生命时间,使人思及时间为生命的根本大限,从而灵魂震颤,表出为一种“有情”形态。“意气不从天地得,英雄岂藉四时推”(善昭禅师),“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陶渊明《形影神赠答诗》),一种“处时之外”的生命时间,为了摆脱处身于时间之中所思及的根本性烦忧,以俯瞰的目光来重新打量人生,从而呈现为一种“忘情”形态。
忘情,不是无情,而是对有情的超越与升华,“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忘情,是所有文人寤寐求之的人生境界,或心斋坐忘,或澄怀味象,都是为了根本上脱去时间对于生命的逼临摆布,逍遥于时间之上,为自己焦灼的灵魂,铺展一片清凉宁静的境域,气定神闲,笑对时间风雪侵蚀,所以有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的渔翁。这不正是一代文豪柳宗元灵魂中的忘情意象吗?
有情,无论悲忧或悦乐,只要是为本源性时间所绽出,现之于艺术,则必有“生动”的审美品格;同样,忘情,则呈现为“深静”的审美境界,中国文人在进退仕隐的人生机运中,总是徘徊于有情与忘情之间,所以最高的艺术境界便是:“生动”在深静的景深里。有情之所以能生动,是因人能入乎其里,感同身受于万事万物内在的韵律与生意,所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格外生动,生动在诗人风雨之中对落花的有情眷顾;忘情之所以能深静,是因为忘情意味着退出在世时间,由有入无,接通一片无的广阔的平静世界,这是一个在世之中绝难遭遇的境域,所以必然广阔。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宁静,是深远的,是有空间的,所以言“深静”,这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独特美学品格。
生动必然是在深静的景深里:老子云“知白守黑,负阴抱阳,躁归于静”,其哲学观点都意在说明,静是动的背景;王国维论述艺术创造时说“无我之境,静中得之,有我之境,动之静时得之”,可见,艺术创造中,静也永远是动的背景,由此才得以企及中国艺术中最微妙美好的审美境界。
【1】根据选文对“有情”“忘情”的区分,下列诗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
②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
③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
④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寒山)
A.有情①②,忘情③④ B.有情②④,忘情①③
C.有情②③④,忘情① D.有情①②③,忘情④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音乐韵律在时间之流中打开,通过旋律、节奏、调式等要素,表达思想感情,表现生命的意义。
B.在中国文化语境里,本源性生命时间有在时之中和处时之外两种形态,“在时之中”指平凡人的世俗人生,“处时之外”指超越世俗功利的超然品位。
C.《江雪》中的渔翁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情怀,正是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于此可见,“忘情”其实是别样的“深情”。
D.“忘情”所以呈现为深静的审美境界,因为忘情意味着退出在世时间,由有入无,接通一片无的广阔的平静世界,以消解在世的烦忧。
【3】纵观全文,说说“中国艺术中最微妙美好的审美境界”在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说这是“最微妙”的?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的《过秦论》结构宏伟,气势磅礴,多用对比,如陈涉与山东之国的对比就涉及地位、武器、人员和谋略,其中表现人员状况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感叹诸葛亮出师雄文,既流露出了“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郁愤之情,也表达了“报国欲死无战场”的不甘之意。
(3)大漠深秋,钲鼓声声,旌旗逶迤,血刃翻飞……高适《燕歌行》中就写了这样一场边关战事,其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军事文书飞速传递、外敌进犯的危急局势。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鹃,是古诗常用意象,如李白《蜀道难》“____________”一句中借月下杜鹃的鸣叫衬托哀愁之情;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 ”一句也用杜鹃的传说隐喻内心怨恨,意境无比凄美。
(2)明末陈洪绶画三闾大夫屈原的形象是峨冠博带、长剑陆离,其依据极有可能就是《离骚》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指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危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虽然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含意却极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酒之缘历史悠久,诗人高兴时“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闲适时“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忧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知来者之可追。
(2)引壶觞以自酌, 。
(3)鹤汀凫渚, 。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5)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 ?
(6) ,愿乞终养。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2)《将进酒》中表达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情形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2)《滕王阁序》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秋水秋空和秋景与孤鹜浑然一体。
(3)《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旧
杜甫
地下苏司业①,情亲独有君。
那因丧乱后,便有死生分。
老罢知明镜,悲来望白云②。
自从失词伯,不复更论文。
【注】①苏司业:指作者朋友苏源明,司业为学官名。②望白云:陶渊明曾写《停云》诗思念好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下”二字点明好友已经去世:着一“独”字,则体现出二人交情之深无可替代。
B.颔联写出诗人不愿接受阴阳相隔的残酷现实,悲痛可见;再与首联相应,愈显悲痛。
C.自照镜衰老己至,望白云悲从中来:颈联极具画面感与感染力,孤独伤感之意尽现。
D.整首诗紧紧围绕题目“怀旧”展开,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人及自我感伤之情。
【2】诗人在后两联中是如何表达悲痛之情的?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防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栗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①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贾谊《论积贮疏》)
文本二: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②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③,虞不出则财匮少。”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瀉卤④,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注】①廪廪:同“惊懔”,危惧的样子。②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③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④鸿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B.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C.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D.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仓廪,是古代储藏粮食的仓库,谷藏曰仓,米藏曰廪。古代有建立仓廪以备灾荒的做法。
B.饥穰,五谷不收为饥,菜蔬不熟为穰,此处指荒年,与“凶年免于死亡”的“凶年”同义。
C.陛下,对皇帝的尊称。陛,宫殿的台阶。称陛下,是不敢直呼,请陛下侍卫之人转达之意。
D.太公望,即姜子牙,被周文王拜为太师,尊称太公望,周朝建立后册封齐侯,定都营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是一篇奏疏,针对西汉初经济凋敝的现状,阐述积贮的重大意义,有的放矢,切中时弊。
B.文本一是一篇政论文,先论述不事积贮的危险,后论述重视积贮的好处,正反对照,析理透辟。
C.文本一直抒政见,文情并茂,和《过秦论》一样气势充沛,铺张扬厉,颇具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
D.文本二是一篇史传文,以议论开篇,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阐述对于货殖的见解。
【4】在两则文本中,贾谊和司马迁的经济思想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由中宣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拍摄、陈可辛执导的电影《中国女排》正在进行后期制作时,又有了一些关于中国女排的新素材:
①9月14日,记者采访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的时候,她表示:“只要穿上带有中国国旗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国出征、出战,为国争光是我们的义务和我们的使命。每一次比赛,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
②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女排时说:“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的时代最强音。
③10月1日,中国女排佩戴金牌,登上国庆游行的最后一辆“祖国万岁”的花车。
④10月13日,谈到全国学习女排精神,郎平说道:“国人喜爱中国女排,有女排情结,对我们是莫大的鼓励,其实我觉得中国乒乓球队、中国举重队、中国跳水队等都是常胜将军,都是特别棒的战斗集体,我要求全队也要向他们学习,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假如电影《中国女排》要加入新素材,你认为以上事件哪一个最应该加入电影中?请你以李华的名义给导演写一封建议书,阐明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