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物种起源>绪论》概括介绍了《物种起源》一书的主要内容,阐明了进化论的基本观点,语言准确、严密,有相当的逻辑性,体现了一位科学家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精神。
B. “晓来谁染霜林醉”中“染”字再现离人的涟涟别泪,化静为动,把外在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变化过程,既写出了枫林变红,又表现了莺莺离别时痛苦压抑的心情。
C. 《逍遥游》中的鲲、鹏、朝菌、蟪蛄、斥鴳等形象,它们客观上有着大小之分,在认识上也有高下之异,但都被用来阐明“世间万物均有所待”的观点。
D. 《渔父》作者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严厉批评了渔父的错误人生观,并用他来衬托屈原的高尚人格,同时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的同情惋惜之情。
2、下列文言语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D.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河南省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电梯劝烟猝死案”作出二审判决,认定杨某劝阻段某某在电梯内吸烟的行为未超必要限度,属于正当劝阻行为,不承担侵权责任。
改判结果一出,人们纷纷点赞。因为判决终还杨某以公道,既没有让正直的人无辜受伤,也守护了社会正能量,彰显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其实,一审法院在判决中也认为,杨某行为与段某某死亡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根据公平原则,判决杨某补偿死者亲属1万5千元。死者亲属认为杨某存在过错,判决作出后,提出上诉。
段某某突发心脏病猝死,让人惋惜同情;但杨某热心反而“摊上事儿”,不免让人寒心。尤其是一审判决要求杨某无过错而补偿,让人免不了产生司法裁判在“和稀泥”的感觉。
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担损失。”适用此规定的前提,是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且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均无过错。本案中杨某劝阻吸烟行为与段某某的死亡固然有关,但是二者无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正如二审所指出的,杨某的劝阻理性、平和,未超必要限度,不会造成段某某死亡的结果。并且,杨某对段某某的死亡无法预见,也不存在疏忽或懈怠。因此,一审判决属于适用法律错误。
进一步讲,杨某劝阻吸烟的行为体现了一位公民所应有的公德心,这也是法律所予以鼓励的。作为地方性法规,《郑州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条例》明确规定,公民有权制止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的吸烟者吸烟。如果因杨某一时的正直之举而施以惩罚,必将导致人们不愿、不敢阻止违反公德的行为,那么,闯红灯、扒窃等行为者可能会堂而皇之、畅行无阻,长此以往,社会道德水准必然大打折扣。
迈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有更高的追求。如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重要的一条是要把握好法律原则和法律条文背后的立法精神,让天理、国法、人情实现有机统一。这样即使是败诉一方,也会感觉自己的权利得到认真对待,进而服膺裁判结果。
一次严谨的司法判决,胜过百次法律宣传。每一次的热点案件中,法官敲击法槌的声音,不仅当事人双方听得到,也会长久回荡在公众的心里。
(摘编自靳昊《“电梯劝烟猝死案"改判:司法当为“好事者"撑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审法院判决杨某虽然无过错,但是根据公平原则,要承担一定的侵权责任。
B. 郑州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认定杨某劝阻吸烟理性平和,未超必要限度,不承担侵权责任。
C. 我国法律规定,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均无过错,可由双方分担损失。
D. 郑州市相关地方性法规规定公民有权制止吸烟者吸烟,杨某行为符合此规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就电梯劝烟猝死案改判事件,阐发了司法当为“好事者”撑腰的观点。
B. 第二段提出公众看法后,从当事人、司法、社会三方面阐发了判决结果。
C. 文章先是概述事件,然后表明态度,进行分析,最后指出此次判决的意义。
D. 文中两次引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证明杨某做法的合理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审与二审判决均认为杨某行为无过错,区别在于是否依据公平原则进行补偿。
B. 死者家属之所以提出上诉,是因为认为杨某有过错,补偿1万5千元不公平。
C. 一审判决认为杨某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属适用法律错误。
D. 如果司法判决实现天理、国法、人情的有机统一,可使各方甚至败诉方服膺。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反映“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人的肉体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的精神可以永垂千古。
(4)《春江花月夜》中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此时没有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写屈原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因进谏而遭到贬黜的句子是:___,___。
(2)《离骚》中写屈原德行高尚,遭受小人嫉妒诽谤的句子是:____,____。
(3)《离骚》中写屈原忧愁失意,走投无路,十分迷茫困惑的句子是: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写诗人摆脱官场,最终回归田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了洞箫的魅力和洞箫的吹奏效果。
(3)曹操在《短歌行》中表现自己广纳贤才的心胸,希望贤才多多益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可以理解为有德之人,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所说的“____________”指出君子应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同时,君子应不断地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行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其中蕴含着自然之理:为了显得高就踮起脚尖,这样立不久;为了走得快就跨步前进,这样走不远。
(3)对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的思考,古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却写出了新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而就与“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诗人急切邀请、琵琶女羞怯迟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表现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共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面对疫情,白衣卫士集结出征,让人想到《无衣》中将士们修整铠甲兵器共赴前线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简要赏析首联的表达效果。
(2)全诗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贵义
墨子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子墨子南游于楚,见楚惠王,楚惠王以老辞,使穆贺见子墨子。子墨子说穆贺,穆贺大说,谓子墨子曰:“子之言则成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子墨子曰:“唯其可行。譬若药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岂曰‘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女所知也。今有药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彼苟然,然后可也。”
子墨子曰:“商人之四方,市贾倍徙①,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徙,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不若商人之察也。”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②。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听,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日者曰:“我谓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若用子之言,则是禁天下之行者也。是围心而虚天下也,子之言不可用也。”
子墨子曰:“吾言足用矣,舍言革思者,是犹舍获而攈粟也。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有删改)
[注]①倍徙:倍,指一倍;徙,指五倍。②日者:古时占卜预测吉凶的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B.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C.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D.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贺大##dot##说 说:通“悦”,高兴
B.则士之计不若商人之察也 察:考察
C.是围心而虚天下也说 围:朿缚
D.舍言革思者 革:改变,变更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一切言语行动都要服从于义,天下事没有比义更重要的。
B.在天下没有谁行义的情况下,墨子的老友劝阻他到楚国推行自己的主张。
C.墨子被楚惠王以老为由拒绝接见,他的主张学说也被楚惠王视为“贱人之所为”。
D.墨子认为今之士人只知“坐而言义”,即使无任何艰难险阻也不去行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2)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
——蔡元培
一个民族,老当益壮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强;一个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弱。
——皮埃尔•顾拜旦(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起人)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
读完以上材料,你对青少年生命健康教育有着什么样的思考?请你据此为复兴中学的微信公众号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