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吉安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0年是农历庚寅年,那么,2070年也应该是农历庚寅年。

    B.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本纪》。

    C. 鲁国史官左丘明依《春秋》著成了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纪传体史书《左传》,还写了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D. 《史记》出于对现实的自觉干预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其材料首先得之于史料的真实性和叙事的主观性。司马迁首创了《史记》的论赞体,常于叙事中楔入自己的主观论断。

     

  •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土地方圆)

    B. 齐国虽褊小,吾何一牛  (爱:爱护)

    C. 木而求鱼也  (缘:攀爬)

    D.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横渡)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北中国

    萧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

    “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

    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

    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

    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

    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

    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

    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

    中华抗日英雄

    耿振华吾儿收

    父字

    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

    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哪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

    “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

    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的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

    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

    “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

    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

    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

    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

    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

    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

    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地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

    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

    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

    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地睡着。

    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

    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

    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

    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

    “伐呀,不伐白不伐。”

    把树木都锯成短段。

    “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

    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

    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

    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

    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

    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

    耿大先生死了。

    1941.3.26(有删改)

    文本二:好的作家在具体的文学创造中,会采用很多策略加强时空叙事的张力和粘合力,使叙事中的时间进程和空间拓展趋于复杂化,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萧红的小说擅于在单一故事情节发展中蕴涵隐性情节,把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藏在具体平实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层情节发展中,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也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这样处理不仅能够揭示时代特征,还能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作家的主观意图。

    (摘编自楚金波《论萧红短篇小说的时空叙事策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通过场景描写,展现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单调压抑的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耿大先生年青时也参加过革命党,小说以此将两代人的青春关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们的担当精神。

    C.小说写耿少爷离家之后家中环境日益破败、人心散了,预示着家庭最终败落的命运和耿大先生的悲剧结局。

    D.小说结尾耿大先生被幽禁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也与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关。

    【2】小说中“树”多次出现,富有意味。请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3】请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角度,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评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陈情表》中描绘孤苦无依状的句子: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2)《长亭送别》中以“染”与“醉”通过拟人手法形象的传达出人物内心曲折而深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引用《齐谐》中的语句表现大鹏一飞冲天的磅礴气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明宋荣子能够看淡世间荣辱,不受外界影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李煜《虞美人》)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的高度自信和豪放洒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杜甫《阁夜》中通过听觉和视觉塑造出雄浑壮阔之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李凭箜篌引》是唐诗中描写音乐的杰作,诗中用比喻和通感的手法表现乐声清脆、和缓、清丽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4)《归去来兮辞》中表现陶渊明在回家途中,因自己摆脱束缚重返自然而心情欢快舒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用“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在晚霞映照下渔船归航、渔歌高唱的美好画面。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在论述“小年”时,用“____________”的例子来证明有的生命短暂不足月余;真正的逍遥,在顺应万物本性的同时,“____________”才能自由随心无所依。

    (2)在《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云”和“鸟”都人格化了,作者将感情寄托在物上,达到了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滕王阁序》中,作者登滕王阁之前,选取秋水、秋山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表现“三秋”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默写。

    (1)《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后带来一片热闹景象。

    (3)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

    (4)《锦瑟》中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示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贾谊对战国四公子做出高度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梅花落》:是古代横笛名曲。梅花:多种植在江南,塞上无梅。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牧马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的画面。

    B.李诗的一、二句描写:登城四望,黄沙在月光下像雪一样洁白,远远近近的月色就如满地的秋霜。

    C.高诗虽写到了冰雪消融,但画面整体给人以凄凉和寒冷的感觉;李诗则借月光营造了温暖而静谧的气氛。

    D.李诗一、二句写色,第三句写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前三句都在为末句的抒情烘托、铺垫。

    【2】两首诗都传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但传达感情的方式却不相同,请你结合两首诗的第三、四句,简要分析传达感情的方式有何不同。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圃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B.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C.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碌/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D.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B. 乡党,乡里。古代地方行政单位,周制,五百家为党,二十五党为乡。

    C. 宫阙,宫殿。阙,宫殿门外两相对应的高大建筑,宫殿门外有阙,故称。

    D. 府库,中国古代仓库的名称指收藏粮食和兵器的地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辙勤奋好学,高雅拔俗。他年纪轻轻就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明确指出了﹣气”对于为文的重要作用,认为“气”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获得。

    B. 且苏辙爱好游历,见闻广博。为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他去乡远游,饱览名山大川、秦汉古都、天子宫阙,聆听欧阳修的宏词博论因此眼界大开。

    C. 苏辙志向高远,境界宏阔。他很庆幸能有空闲研习文章,学习为政之道,他求见韩太尉,是为了准备在被朝廷选用后,能一展抱负、有所建树。

    D. 苏辙持正不阿,文辞恳切。他因为仰慕韩琦的雄才大略才有了拜见之意,并非是为了求取高官:行文中虽有对韩琦的赞美之辞,但也属自然流露。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3)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写作。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一个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他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类似“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么能到达远方呢?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障碍,所以,才要有选择地避开它,如果一遇障碍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