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温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投拜什么样的名师?投拜哪一位名师?杨振宁曾考虑过很长时间。

    B. 同学们见到杨振宁做实验时手忙脚乱的窘相,往往善意地开他的玩笑,其中一个最有名的玩笑是:“凡有爆炸的地方,就一定有杨振宁。”这个玩笑甚至把艾里逊教授也给逗乐了。

    C. 杨振宁刚到美国,连费米的面也见不着,但他矢志不渝,以拜费米为师为既定目的。

    D. 杨振宁的母亲是一个意志坚强、贤惠、克勤克俭的妇女,为了一家七口人的冷暖温饱,她日夜操劳,凡事亲力亲为,把一个家安排得井井有条。

  • 2、对《春江花月夜》(节选)意境理解有误的(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A.这是一首著名的离情诗,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并生发出了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索。

    B.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描绘出了一幅色彩浓厚水墨彩图,格调沉重抑郁,读来让人伤神。

    C.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的运行为线索展开。从起句到“皎皎空中孤月轮”,写了月亮升起时江边花林景象,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

    D.图中,春潮涨起,与大海相平,一轮明月冉冉而生,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银辉,于是,春江景物笼罩在月色之中:江流环绕芳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不见飞动;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江天共一色纯洁无瑕,明月皎皎在清空中孤单清静。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古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鶤。”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

    1对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至国君的早朝。

    B.古人以鸡鸣励志,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激励了不少人,有人还把“闻鸡起舞”的字画挂在书房里。

    C.古人认为鸡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

    D.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鸡鸣能够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所以怕鸡,因此鸡被古人看做辟邪之物。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鸡”这一名字的来源,最早是出自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

    B.“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鸡人”负责打更报时,职责范围有所缩小。

    C.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均视为不祥之事,古书认为前者会危害国家,后者会妨碍主人。

    D.《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鸡被称为“鸡”,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守时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

    B.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现在鸡文化已经完全过时了。

    C.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D.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古代鸡和凤凰就是一种动物,只是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以讹传讹。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2)《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做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蜀相》中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业,并表现其坚毅不拔、忠贞不渝的精神品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陆游在《书愤》中亦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歌颂诸葛亮的功绩,并以此明志。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逍遥游》 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__ ”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③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表现词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同时放笔呼号,发出一声深沉的浩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举例解说“小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描写宫室建筑走势形态和结构精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烈地抒发了对秦朝统治者横征暴敛和挥霍无度行为的愤慨和无奈。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了大自然万物恰逢繁荣滋长而得到精神满足。

    (2)《逍遥游》中写大鹏起飞的广度和高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缺少幸福。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中,司马迁通过两组反义词强调了《离骚》的言浅意深、耐人寻味。

    (2)根据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记述,唐庄宗的父亲临终时说自己有三个仇人是其“遗恨”,然后郑重叮嘱庄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以声写声和以形写声,生动描绘出了乐声的动听悦耳和变化多端。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描绘音乐像暴雨、人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阐述君子广泛地学习并每天省察自己,在行为上就会没有错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说明君子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利用各种客观条件罢了。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霍乱之乱

    池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走暴迹象。

    我和秦静值夜班。下午五点,防疫站的人基本走光了,只剩下科室主任闻达。

    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从办公桌底下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他追踪流行病二十多年了,对所有的流行病都怀有巨大的兴趣和热情。撰写工作量极大的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个小时下班。

    闪电穿过云层,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黑压压地扫了过来。

    晚上八点多,电话铃声骤然响起。

    是第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我和秦静傻了眼。

    用在消失了几十年之后,霍乱又来了,而我们对它的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我们学习的流行病学教材是一九七七年印刷的,它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我们也就把书本上的这几种病哗哗地翻了过去。

    洪大夫在电话里大叫:喂,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终于冷静下来,叮嘱洪大夫赶快隔离病人,把疫情卡和粪样送到我们站里来,有情况及时打电话。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满怀恐惧,其他一无所知。站长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人们非常不满,到处是寻找闻达的声音:闻主任呢?闻达呢?

    闻达的出现使站里顿时有了秩序。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集中过来。站长如见救星,紧紧地握住闻达的手说:现在就看你的了。

    闻达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第一,组建紧急行动小组;第二,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第三,连夜出发,追踪病人并确定疫点……

    有关部门的领导都赶来了,小车密密麻麻塞满门口。领导都主动与闻达握手,摇着他的手说:老专家啊,全靠你了。

    闻达的八条,开出了一系列我们防疫站本来就应该有却一直没有配备的正规化设备,大大小小写满了三张纸。

    闻达走路变得格外轻盈,皮鞋不再像平时那样不知深浅地摩擦地面,白大褂在他身后飞荡起来,使他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

    紧急行动小组成立,救护车一头冲进雨里,以最快速度朝一个叫臭塘村的地方飞去。这是霍乱病人肖志平所在的村子。

    几经辗转,当我们终于将肖志平带回防疫站时,已是旭日东升。

    理想中的紫外线室已经有了,大厅里整齐地挂着崭新的隔离服,地上是一排排油亮的齐膝盖长筒橡胶靴。仅半天时间,整个防疫站旧貌换新颜。

    闻达一夜没睡,但他精神矍铄,一双眼睛精光发亮。

    他主动跟我们聊起往事:我年轻时遇上一次鼠疫,那是一九五二年,黑龙江的甘南县突然出现大量肺炎病人。传播之迅猛、死亡率之高震惊了政务院。消息传来,我立刻报名去了疫区,提出了紧急处理的流行病防治方案,划出了半径为十公里的警戒圈,大隔离圈内再划小隔离圈,层层进行检疫和预防接种。我们获得了极大成功。

    秦静说:后来呢,闻主任?

    闻达说:后来就是今天了,我又抓住霍乱了。这次的霍乱,我们也一定能够消灭。但这一次不是永远。要记住,微生物与我们同在这个生活空间,它们的繁殖变异没完没了,一旦为它们提供了外因,就会造成发病。现在情况危急,我们今天必须封锁疫点。

    下午六点,我们全副武装地从防疫站出来,体态臃肿,像太空里的宇航员,笨拙缓慢地爬上汽车。

    臭塘村位于工厂和农村的接壤地带,是工厂的废料废渣堆。村子里没什么树木,四周是荒滩和臭水塘。正值晚饭时间,屋顶冒着炊烟,臭水塘边有妇女在洗菜,光屁股的小孩和鸡鸭猪狗在外面玩耍。

    我们兵分两路向臭塘村包抄过去。闻达率先接近村子,用电喇叭不停喊话:乡亲们,我是防疫站的流行病医生。你们这里流行一种肠道传染病,要求大家从现在起一律不要外出,等候我们的检查和治疗。

    消杀科的人 背着喷雾器,沿着包围圈散开,准备由外向内进行卷帘式消毒。

    村里的女人们尖叫起来,拉着孩子到处躲藏。男人们抄起木棒、铁锤,在村口堵住了闻达,一把缴获了闻达手里的喇叭,凶狠地说:少来这套,我们生病了会自己去医院。说实话,你们为什么要包围我们村子?后面围上来的人是不是要使用化学武器?

    闻达说:不是不是,是来给你们消毒的。

    村民们怒火万丈:我们没有毒,要你们来消什么毒?

    关键时刻,闻达急中生智,叫人把消毒液喷在自己身上。闻达在消毒液的沐浴下做出开心的样子给村民看,说:是不是化学武器?我死了没有?没有啊!村民们观察了一会儿,放下了手中的武器。

    我们成功封锁了疫点。有五个病人被我们查了出来,当即就被塞进救护车送进了医院。

    封锁区隔离了十四天,没有一个人有闪失,倒是我们防疫站的医生几乎都累病了。这十四天,我们的睡眠平均每天只有两个半小时。

    从封锁区撤回来的那天,村民送了我们一程又一程。他们说:我们最感激的是,你们让领导注意到了臭塘村,我们从此有人管了。其实我们哪有什么病?谁夏天不拉几回肚子?从来没有医生像你们这么好,实在是辛苦你们了!

    我们无奈地笑笑,上车走了。臭塘村的人们觉得我们在小题大做,他们最终也不知道自己患的是霍乱。

    也许是因为严格的保密,事后并没有我们所期待的辉煌。闻达回到了从前,依然每天下班之后写一小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走路又是拖泥带水了, 鞋底总是嵫嵫地摩擦地面,两只不同的皮鞋又穿在了他的脚上。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接到洪大夫的电话,“我和秦静傻了眼”,说明这两人对霍乱的突然出现既感到震惊,又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B.霍乱发生后,闻达开列的所需设备“写满了三张纸”,主要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防疫条件的落后以及防疫医疗设备的匮乏。

    C.“这次的霍乱,我们也一定能够消灭。但这一次不是永远。”这句话体现了闻达对病毒的清醒认识,发人深思。

    D.送行时,村民们对医护工作者心存感激,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从此有望改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我”的角色是主人公一流 行病医疗专家闻达的同事,小说通过“我”的视角来叙事,能够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B.小说开头“跳动”“穿过”“爆响”“扫”等词语,,清晰地描绘出天气的变化,渲染了霍乱发生时的恐怖气氛。

    C.“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一句,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了闻达受到领导重视和设备完善后喜不自胜的心理。

    D.小说插叙了闻达年轻时抗击鼠疫的情况,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为后面抗击霍乱的情节做了铺垫。

    【3】小说三次描写闻达的鞋子,请简要分析每次描写的目的。

    【4】谈到创作时,作者说“将自己的担忧写进了小说”。通过阅读小说,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来防疫,有可能消除这种“担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我们的人生好比是一座金字塔。人们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每一步都是在造这座金字塔,而在一旁指导我们建造的人可能是我们的家长,也可能是我们的老师,也可能是整个社会。指导者起的是画规划图纸和选取场地的作用,而建造它的人正是我们自己。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建造出属于自己完美的、无与伦比的金字塔。有的塔造得间隙太大,也很粗糙;有的塔没造多高,就塌了下来;有的塔虽然造好了,也很高,但由于造的时候不够耐心,细节部分经不起日晒雨淋,总显得斑斑驳驳。

    发生上述这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对“建塔者”或“指导者”,你有什么话要和他或者他们说吗?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 ②文体规范,特征鲜明;③不要套作,不能抄袭; 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