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东方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选项中“其”字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类的是(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其孰能讥之乎

    C.吾其还也

    D.兹非其幸欤

  •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古诗文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王勃的《滕王阁序》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文章。

    B.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王勃《滕王阁序》)。(《汉书.终军传》记载,汉武帝想让终军劝说南越王归顺,终军请求给他长缨,必缚住南越王,完成使命。后用“请缨指杀敌建功。)

    C. “朝菌不知蟪蛄不知春秋”(庄周《逍遥游》)。(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望,阴历每月十五。用“晦朔”代指一个月的时间。)

    D. “臣生当陨首,死当寧亨”(李密《陈情表》)。(《左传》记载,晋国大夫魏武子的儿子魏颗,没有按照父亲的安排把父亲的爱妾殉葬给他,而是把她嫁出去了。后来,魏颗同秦将杜回作战,一个老人结草绊倒杜回,魏颗得以生擒之。后世用结草代指报恩。)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王静安先生说,“殷周之兴亡,乃有德与无德之兴亡”,中国文化成为一个道德理性的文化是从周开始的,周公治理周的谋虑“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摹,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王静安先生的看法我非常赞同。

    “礼也者,理也”,礼就是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乐记》更是强调:“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是不能替代的法则。《左传》中说:“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则”是指法则、规范,指的就是礼。人若没有德,也就没有礼。德是抽象的,要使这个抽象的东西进入你的本体之中,那就需要把这种道德的东西细分成很多的“则”,比方说要孝敬,要诚信,要有义,要懂礼,要谦虚,要恭敬等。“德以处事”,是说我们处理每件事情一定要用德。

    我们经常讲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其实很少有人考虑,东、西方文化的根本不同点在哪里。西方文化源于宗教文化,而东方文化不是宗教文化,它以人文精神为主干,这是一个根本区别。

    西方文化认为人性是恶的,所以西方人要靠宗教来救赎,寻找自我的解脱。中国没有救世主,中国文化一般倾向认为人性是善的。人一生下来便注定是可以教育的。人的灵魂可以不断升华,因为人的生命里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人的这些善端是与生俱来的,动物则不具备,所以动物是永远不能教育的,而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善良的本性。只是在社会上待久了,这个本性可能会被灰尘遮住,所以需要慢慢地把灰尘除掉,要培养它,让它茁壮成长。

    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他还说过:“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正因为西语中没有“礼”这个概念,西方只是用风俗之差异来区分文化,似乎文化只是影响其所及地区各种风俗习惯的总和。”他说的非常正确。在西方人看来,只要方言和风俗不同,就是不同的国家,而中国就不能这样分,中国各地的方言不同,风俗就差别更大,可是中国几千年来却是统一的,因为中国文化在方言风俗之上,有一个更高的东西,那就是共同的道德理性的具现,就是“礼”。“礼”维系着大江南北,黄河上下所有的中国人,并在“礼”这个层面上得到一致的认同,所以西方是小国寡民,而中国这么大,却牢不可分,一旦分离了,马上又会积极地合起来,形成分久必合的局面。因为我们始终都是一个整体,一个文化认同的整体,这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

    现在很多人在讲礼俗,其实礼是礼,俗是俗,是不同的。俗是一种生活习俗,比如过年吃汤圆还是吃饺子,放鞭炮还是贴门神,这都是风俗,汤圆可以吃也可以不吃,鞭炮可以放也可以不放。“礼”不一样,“礼”是大家要遵守的,是体现道德的。所以钱穆先生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层面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摘编自彭林《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孔子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对颜回提出来的,原文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我们知道,仁,是孔子的核心价值;礼,是孔子的政治主张;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因此,这段话是儒家的纲领。

    然而,孔子所处的时代,却“礼崩乐坏”。要克己复礼,就要为礼乐制度找到人性的依据。什么根据?爱必须得到回报。这一点,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爱与爱的回报就必须设定为道德,这就是仁;必须设立为制度,这就是礼。礼是仁的制度保证。因为爱,或者仁,或者孝,都是无形的,内在的。不彰显出来,就无法确认;不诉诸行为,就无法培养。礼,岂能可有可无?

    但更重要的,是仁,仁为礼乐之本。孔子曾经反问:礼,难道就是牺牲和玉帛吗?乐,难道就是钟鼓和舞女吗?当然不是。那是什么?爱。因此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爱心,就不会拿礼乐当回事。这层意思,他是用反问的语气说出来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那么,爱心从何而来?天性。出自天性的爱,叫天良。没有天良,就不是人,叫“人而不仁”。总之,礼坏乐崩绝不是礼乐制度不好,而是人心出了问题。但只要人性依旧,天良尚存,这世界就有救。只不过,救世先得救心。

    仁爱,就是拯救世界的“速效救心丸”,问题是,这药丸找得到吗?孔子认为找得到。因为他的原材料是每个人心里都有的,这就是对父母、对子女、对亲人的爱,叫“亲亲之爱”。这种爱是天然的,固有的,不需要讨论和证明的。只要纳入古已有之的礼乐制度,就万无一失。

    (摘编自《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一个朝代讲,周公制定了周礼,周因崇尚道德而兴盛。同时,其影响使中国文化走上了一条道德理性之路。

    B.礼是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礼与德二者不可分割,《乐记》中强调的礼是不能替代的法则,是有道德依据的。

    C.如果认定一个人是有善良本性的,尽管其本性可能会受社会上的不良影响而被遮蔽,但仍然可以通过教育让其本性显露。

    D.我们中国有分有合,西方人只注重了这种合分与分合的现象,但他们没有注意到中国为什么能够分而又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要孝敬,要诚信,要谦虚,要恭敬等等,常常形成某些规则要求,实际上也就是“则以观德”的体现。

    B.东方文化以人文精神为主干,看重后天教育的作用;西方人认为人性是恶的,要靠宗教来救赎。东西文化形成的本源不同。

    C.礼俗二字常常一起说,但二者是有区别的,俗可以放弃而礼必须遵守,因为俗是因人而异的生活习惯,礼则关乎全民道德。

    D.“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之所以成为儒家的纲领,是因为它说出了仁与礼的关系及儒家的核心价值。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礼也者,理也”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B.《礼记·乐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C.《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D.《弟子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在学习生活中,你可能参加过学校的许多仪式,如入学仪式、升旗仪式、成人仪式等等,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仪式”的认识。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通晓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唯利是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 5、名句默写。

    (1)非礼勿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礼勿动。

    (2)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

    (6)_______________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己所不欲,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杜牧《阿房宫赋》中 “___________”一句直接点明阿房宫占地广阔,而“ ________”则指出阿房宫是依着山势走向修建的。

    (2)《登岳阳楼》描写洞庭的浩濣无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 7、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 8、默写

    (1)众里寻他千百度,_________,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2)楚天千里清秋,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

    (3)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水龙吟》)

    (4)江晚正愁予,_________。(辛弃疾《菩萨蛮》)

    (5)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

    (6)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_。(辛弃疾《西江月》)

    (7)_________,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

    (8)_________,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9)_________,瑞脑消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10)闻说双溪春尚好,_________。(李清照《武陵春》)

    (1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12)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13)_________,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

    (14)_________,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钗头凤》)

    (15)春如旧,人空瘦,_________。(陆游《钗头凤》)

    (16)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17)关河梦断何处?____________。(陆游《诉衷情》)

    (18)淮左名都,竹西佳处,_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

    (19)____________,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20)少年听雨歌楼上,____________。(蒋捷《虞美人》)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孔子用浮云作喻,说明君子面对不义之财正确的心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子罕》中讲艰难困苦的环境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中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一脉相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岭南江行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诗人因谗言被贬赴柳州途中,②黄茆:黄茅草。③蛟涎:蛟龙的口液,这里指水蛭。④射工:射工虫,传说能含沙射人影以杀人。⑤飓母:南方秋夏间,一种象征飓风即将来临前的云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瘴气弥漫的江水蜿蜒南去隐入云烟,黄茅的尽头是大海,诗人所写风物紧扣岭南特色,凸显出行程之奇特险峻。

    B.颔联写雨过天晴大象出没,蛟涎浮现,颈联写射工狡诈,飓风将来,将所见所感和神话传说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C.尾联上句承接上文途中所见之景,下句写心中所想,作者将岭南风光和自己的情感体验将结合,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D.诗中描写了岭南瑰丽的自然环境,意象密集,同时将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笔法奇特,形成了“清峻”风格。

    【2】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下列小题。

    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之诸孙也。六岁善辞章。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未及冠,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六。勃属文绮丽,请者甚多,金帛盈积,心织而衣,笔耕而食,然不甚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人谓之“腹稿”。尝言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方,勃尽得其术。又以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僚吏疾之。有集三十卷及《舟中纂序》五卷,今行于世。

    (《唐才子传•王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岁辞章   善:擅长。

    B. 勃往觐   省:探望、问候。

    C. 勃至入   谒:拜见。

    D. 僚吏之   疾:妒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王通诸孙也 ②慨然思诸葛

    B. ①实迷途未远 ②勃尽得

    C. 夸盛事 ②又虢州多药草

    D. ①心织衣 ②顷刻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B. 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C. 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D. 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人谓之“腹稿”。

    5翻译课内文言句子

    (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生活可谓简单,“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赞之曰“贤”。让需求简单一点,心灵就会更丰富一点。大道至简,精于心、简于形,简单的生活是一种幸福。

    请以“简单生活”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