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晋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句,与“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B.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C. 请其矢,盛以锦囊。   D.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B. 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没有吃不了的苦和忍不下的气,眼前的这个男人面对严峻的生活早已安之若素

    C. 身处高三的我们踌躇满志,意气昂扬,为了改变落后的局面,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大家都做着不懈的努力。

    D.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扶助他人的热肠,做善事,行义举,从善如流,这些美好的品德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神灵的沟通。一画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昇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

    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性。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结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块字。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

    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人过激地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导文字改革,即推行简化字、推广汉语拼音方案。人们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这两项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况且,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历来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这种吸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通过翻译融入中国文化,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如我们的许多门常用语,如世界、平等、相对、清规戒律等都来自佛教用语。正是基于上述道理,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是谁优谁劣、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文化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的问题。正如《礼记·中庸》讲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论语·子路》讲的“君子和而不同”。

    (节选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因而具有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B.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因为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

    C.在笔者看来,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倡导两项文字改革的效果都并不理想。

    D.结尾提及《礼记》、《论语》中的名言,意在说明汉字不必走西方拼音化道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先总述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汉字文化”为例,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B.文章具体阐述文字的渊源和特点,为下文同西方拼音文字进行对比做好铺整。

    C.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人们迷失文化方向的一些错误认识,矛头直指外来文化。

    D.文章结尾与开篇紧密呼应,并具体阐述了汉字走自己文化道路的原因和策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能认清本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就能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走好自己的文化道路。

    B.汉字被称为世界最简明、形象、丰富的文字体系,其主要因素是形声字占绝大部分。

    C.汉字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可见汉字具有对称、平衡等特点。

    D.中国文化可以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但是要以保持本国文化的个性和特点为前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默写填空题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00多年后,英国诗人雪莱有同样的感慨:“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

    《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名句名篇背诵默写题

    1.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2.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______________,列坐其次。

    3.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4.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5.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

    6.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7.舳舻千里,旌旗蔽空,______________,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8.猥以微贱,当侍东宫,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10.__________,而后人哀之。

  • 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中国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臣民,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要赏罚得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带着谴责语气的问句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的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离骚》中,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的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设问,自问自答,交代诸葛武侯祠的地点和外景。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明了学习不可以停止的重要意义。

    (2)李白《蜀道难》“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秦蜀隔绝的情形,交代了两地不能交通的原因。

    (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9、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①《论语·学而》中孔子赞美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但不追求物质生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论语》中表现孔子讲究启发式教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孟子对梁惠王表示,要想让自己的人民多于别的国家,就要做到“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要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农业、渔业、林业等都要采取一定措施。其中对渔业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①元九:即元稹。唐宪宗元和五年(810)正月,东台监察御史元稹承召回长安,住宿四川省华阳县敷水驿。因与宦官发生争执而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②美人:指贤人。③郢客:均指元稹。这时元稹已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所以称元稹为郢客。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写竹鞭,酬友人,抒发己怀,感情真挚深沉。

    B.诗中强调竹鞭是友人真挚相赠,且细心封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友人的感激。

    C.诗歌颔联虚实结合,写自己收到竹鞭后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

    D.诗人希望能和友人一同归去,轻敲金镫,吟唱诗作,表达对友人的宽慰之情。

    【2】本诗以物咏人,诗人借璧州竹鞭赞扬了友人哪些品质?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平!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鹅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以险衅,遭闵凶 夙:早时

    B. 本图宦达,不名节。 矜:同情、怜悯

    C. 倚南窗以寄傲,容膝之易安 审:审察

    D. 莽苍者,三餐而反 适:适应

    2下列加点的词语,没有活用现象的是(   )

    A. 涉以成趣   B. 而后乃今将图   C. 宾主东南之美   D. 臣具以表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每月的十五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十五。

    B.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免去官职。

    C. “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D. 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可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鲲鹏的形象以其大而逍遥,蜩与学鸠因其小而不逍遥。

    B. 《齐谐》中有鹏而无鲲,与第一段相比,相连而不显重复,显示庄子为文的变化多端。

    C. 第三段中议论紧扣前两段的叙述,读来言而有据,让人不得不叹服庄子的论辩能力。

    D. 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因其目标不同而准备有异,庄子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2)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写作

    奥运赛场上,运动员之间的角逐主要是实力的较量,谁更具有实力,谁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请以实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