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歌、行、吟、引,即是古诗的一种形式。唐代也有很多诗人爱写此类诗,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
B.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他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他的诗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C.《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花间词派”是中国古代诗词学流派之一。这一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大都以婉约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她们的离愁别恨。韦庄为“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作家,他在词坛上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人祅则可畏也 B. 怪星之党见 C. 其说甚尔 D. 无用之辩,不急之察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用苦难令世界破涕为笑
黄 玮
400年前,即1616年的4月23日,在马德里家中的病榻上,塞万提斯永远放下了手中的笔。
正如他的墓志铭所说:泥土盖没了他的肉体,没有盖没他的名字。
直到最后,他都秉持着关于这个残酷待他的世界的清晰观点:“我被带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展现真正的悲惨会是什么样子,是为了充当厄运之箭的射击练习。”
塞万提斯的去世,也并没有在当时的西班牙激起几多涟漪——一个朝廷的讣告或者一个纪念的仪式。
要到很多年之后,人们才会领悟到,这一天简直是一种文化上的山崩地裂。这一天,莎士比亚在英国去世。世界失去了两位文学巨匠。
但在“领悟”到来之前,塞万提斯只能继续在被遗忘的悲凉中一路向前——他的墓前没有立碑;他的遗嘱不知所踪;墓地所在的修道院翻修时,他的遗骨被挖出、散失。
终于,这位伟大的现代小说之父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就只剩下他的著作,以及有时确定有时影影绰绰的生平往事了。
生存逼人。而当时西班牙文坛的繁荣景象,则给了塞万提斯鼓舞。他兴致勃勃地参加文艺界的聚会,吟诗谈文,结识朋友。1599年阿莱曼流浪汉小说《古斯曼·德·阿尔发拉切》的成功,让他意识到,他应该给世界提供对一种文类的令人兴奋的冲击——他希望自己写一本书,能够永远地“毁灭”骑士小说。
于是,他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献给了一部将被举世公认的杰作。这部作品的创作,凭借的是一支鹅毛笔和诸多奇思异想,以及作者本人的坎坷生平。
因此,这样的创作或许也可以被视为淬炼苦难的过程。塞万提斯在无穷无尽的不幸遭遇中,囤积力量,升华苦难,编织想象,终于造就了另一个人物的出发——身骑瘦马、手举长矛的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的出发,令世界破涕为笑。笑声成为无数读者对塞万提斯的回报。
尽管,作家本人依然没能摆脱清贫。但他内心的欣喜,是可以想象的。毕竟,某种程度上他实现了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堂吉诃德》的成功,恰恰指向骑士小说的末路。
1606年,他在马德里落脚。在依然窘迫的日子里,他俯身书桌,勤奋地挥动手中的鹅毛笔,迎来他创作最多产的时期。那段岁月,是作家生命最后的怒放,也是文学恣意的怒放。塞万提斯的写作,对底层生活和崇高理念表现出迷恋与擅长。正是这种接地气的特质,使其即便书写幻想和荒诞时仍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1613年,《训诫小说集》出版。虽然病痛缠身,他还是在4年中写出了《堂吉诃德》第二部的72章。大有只争朝夕之势。
为了对付《堂吉诃德》的赝品,他要让让真正的第二部尽早问世。他没日没夜地赶写,似乎还给自己定了完稿日期。一年后,《堂吉诃德》第二部出版,同年还出版了《八部喜剧及八部幕间短剧集》。代价是,他的工作损害了他的健康,年近七旬的作家变得弱不禁风。
漫长的人生路,予以他太多苦难,他又将这些苦难淬炼成一字一句,呈现给这个世界。这样的过程艰辛而快乐,同时也是让幻想破灭的。最显著的是,他可以写出受人欢迎的书,却不能靠写书过上好日子。
即便如此,他依然写啊,写啊。
病痛愈加磨人,身体日渐枯萎,只有那支鹅毛笔,静静流淌着他构思已久的长篇小说《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蒙达历险记》。写作速度之快,令人意外。
直到1616年4月23日,这支笔,枯竭了。
(选自《解放日报》同名文章,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他一生的遭遇简直就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历险记。塞万提斯24岁时加入部队当兵,在战争中不幸受伤,导致左手残疾,但他仍带着伤残的身体继续留守战场。几年后终于可以带着推荐信回国,却不料在途中遇上了海盗,结果沦为他们的奴隶,差点上断头台。直到34岁时才被亲友们赎回。他一生中有过三次牢狱之灾。
相关链接②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唐吉诃德》讲的是一个50多岁的疯子,觉得世界太黑暗,要去践行他的理想主义,却又到处碰壁的故事。一个贫穷的乡绅因过度痴迷于骑士小说,某天突发奇想地要去行侠仗义,于是找来长矛和瘦马,带上仆从踏上了征途。他把沿途看见的一切都臆想成是自己脑海中的不公平事物,随时趁机发挥骑士精神,除暴安良,拔刀相助,做下许多荒诞不经的事情。中间还被一个冒充的骑士打败,回到家中隐居一年后又忍不住重新出发。最后,直到弥留之际他突然大彻大悟,看清楚了自己是因中了骑士小说毒,而这个时代早已不需要骑士了。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塞万提斯是与莎士比亚齐名的世界文豪,他们的去世震动了当时世界文坛。
B. 关于塞万提斯的生平事迹,大家知之甚少,他只留下了作品,让世人知晓。
C. 当时西班牙文坛繁荣的景象,给了塞万提斯以鼓舞,当他兴致勃勃地写出永远“毁灭”骑士小说的《堂吉诃德》时,却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D. 从文章来看,作者历经苦难,却未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这一段人生经历与堂吉诃德为了践行他的理想主义,到处碰壁的故事有着相似的地方。
E. 塞万提斯的写作,非常喜欢写底层人们的生活,擅长表现崇高理念,尽管他的作品有着幻想和荒诞的内容,但他仍然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2】塞万提斯是怎样将他的苦难淬炼成文字的?请结合他的创作经历分条简要概括。
【3】塞万提斯一直秉持着“我被带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展现真正的悲惨会是什么样子,是为了充当厄运之箭的射击练习” 的观点,你是如何理解他的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 ____,____”两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2)屈原在《离骚》抒发了与于谦的《石灰吟》里“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相似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面对赤壁惊险壮阔的自然景象,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将自然风景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对百姓忘记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3)《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表现廉颇被蔺相如的深明大义打动,二人重归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为政》中,孔子通过“ , ”两句阐述学习要常常回顾旧知识,我们反复领悟,从肤浅到深刻,定会受益匪浅。
(2)《木兰辞》中,描写战争旷日持久激烈悲壮,木兰有幸生存并胜利归来的句子是“ , ”。
(3)孟子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阐明了导致“国恒亡”原因的两句是:“ ,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作者表达自己不愿违背心意,趋炎附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文人雅士日常所好,实则写出诗人客居临安时的闲极无聊。
(2)《石钟山记》中充满求真辨伪的旨趣,“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郦道元和李渤两人缺乏深入考察精神的不赞同。
(3)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称“沧海”,常见于唐宋诗词,如“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两次说过类似的话,一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节选)》表明“明明德”先决条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老子》四章中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第一首诗用“少小离家老大回”写出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概括写出自己数十年来客居他乡的事实,暗含自己长期不能归乡的感伤情绪。
B. 第一首诗后两句借儿童问话这一细节,既表现了儿童天真可爱的一面,也描摹出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
C. 两首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很多,如“少小、老大、近来、旧时”等,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读者产生了在时空中穿越的感觉,令人迷惘。
D. 第二首诗可以看作第一首诗的续篇,诗人回到家乡以后,耳闻目睹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感慨少小时的玩伴中有不少再也见不着面了。
E. 第二首诗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故居门前镜湖水没有什么改变,实际上想要表达这样一种感慨:故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变化太大了。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产生的?
11、(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逍遥游》)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秋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征一国者 征:信
B. 而御六气之辩 辩:同“辨”,分辨
C. 愿以境内累矣 累:使……劳累
D.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相:做相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B. 庄子往见之 及其所之既倦
C. 彼于致福者 而母立于兹
D. 王以巾笱而藏之庙堂之上 教以慎于接物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比起前四种人,宋荣子和列子能够审定自我和外物的区分,辨别荣誉和耻辱的界限,但都没有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B. “无己”、“无功”、“无名”也即“无所待”,就要培育一个充满无限自由的精神世界,反映了庄子追求心灵绝对自由的愿望。
C. 《秋水》中,庄子拒聘,讥讽惠子,说明庄子是一个不求闻达的人,也符合庄子淡薄功名利禄的思想。
D. 庄子的散文往往通过多个寓言故事,阐述深刻的哲理,文中充满了奇特的想象,体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2)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5】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2、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以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的目的。读了下面的寓言,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以其中两三个寓言为基础确定立意,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1)愚公移山(《列子.汤问》) (2)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
(3)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 (4)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5)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6)杞人忧天(《列子.天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