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修辞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的是( )
A.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那不是水生吗?(孙犁 《荷花淀》)
B.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己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C.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鸦捕鱼的事情了。(夏衍《包身工》)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夜色》)
2、《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有几人前来探望,说出了下面的话,下列人物语言与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1)“怎么下这般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到这个份儿。”
(2)“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
(3)“你可从此都改了吧!”
A.黛玉 袭人 宝钗
B.袭人 黛玉 宝钗
C.袭人 宝钗 黛玉
D.宝钗 袭人 黛玉
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①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②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③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得。”
④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的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⑤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都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袀不相同。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⑥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例如两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当时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美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表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你、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顺着它与人凡人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⑦第三,美的东西 是漫无边际的, 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有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⑧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等同于美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有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⑨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1】在第⑦段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第③段中提到苏格拉底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 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
C. 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 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4】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的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
【5】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
4、(1)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3)《论语·子罕》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阐明,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4)《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__________”,路人也不会接受:若“_____________”,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________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一句,点出了南朝刘义隆北伐时渴望建立功勋,而“_____________”一句则与之形成对比,写出惨败的结果,告诫南宋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3)此去经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6、名句默写。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阿房宫栋柱之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勤勉或沮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
(3)李煜的《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中表明作者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杜牧《阿房宫赋》“__________ ,___________”勾勒出阿旁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气势,给人以雄伟壮观的印象。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3)《蜀相》中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叹惋以及寓含诗人壮志难酬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自己家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使至塞上》中,诗人借两种自然景物自况,写出了飘零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
(2)《观沧海》中,写望海的初得景象,描写大海神奇壮观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简笔勾勒出“醉翁”的自画像,描写“醉翁”醉在其中的情景。
(4)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5)《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舞蹈的盛况。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还山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槎(chá):指小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B. 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荒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C. 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D. 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E. 第四联展示了山宅风貌,写出了鸟散去后环境安静下来时诗人的悠闲心情。
【2】有人说,诗题“还山宅”中的“还”字是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眼”,除了首联直接点明“还”字以外,全诗处处都是围绕“还”来写的。请选取诗中的任意两联(首联除外)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
初,飞在狱,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大理卿薛仁辅并言飞无罪,禼俱劾去。宗正卿士请以百口保飞,禼亦劾之,窜死建州。布衣刘允升上书讼飞冤,下棘寺以死。凡傅成其狱者,皆迁转有差。飞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卒以此得祸。
论曰: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迢班师飞自为表答迢忠义文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
B.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 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
C.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
D.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 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漕运”,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就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
B.“素服”,指居丧或遭到其他凶事时所穿的白色衣服。文中指日常穿的本色或白色便服。
C.“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D.“表”,封建时代指臣子给君主的奏章,同诸葛亮《出师表》的“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岳飞非常孝顺,严于律己。母亲生病,他亲自喂药,母亲去世,三天不吃饭喝水。吴珍妆扮了有名的好送给他,他不受;皇帝要为他建造府邸,他不受。
B.岳飞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他善于以少击众,善于集思广益,先定下计谋才作战,因此有胜无败。就连他的敌人也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C.岳飞文武双全,仁义与智慧并重。史论评价说精通《春秋左传》的关云长比不上他,韩信、彭越、周勃、灌婴这些著名的将军跟他相比也有差距。
D.岳飞忠正刚直,深受喜爱敬重。他被关狱中时,凡是附会凑成他冤狱的人,都得到大量赏赐,但大理寺丞说岳飞无罪,宗正卿赵土债以全家老少百口人的性命为他担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珍益敬服。
(2)飞忠愤激烈, 议论持正,不挫于人,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12、完成下列写作。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围绕“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伴我成长”这一主题,我校开展“好书我推荐,好诗(词)大家赏”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请你以“小华”为推荐人,选择自己最欣赏、最喜爱的好书,或者最喜欢的诗词,推荐给同学们。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