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终料得魏延必反,便授予杨仪锦囊,嘱咐他在魏延反叛时打开,后来杨仪姜维依计行事,让马岱出其不意斩杀了魏延。
B.茶垌船家人为傩送取了一个诨名为“岳云”,这是因为傩送美丽,虽无什么人亲眼看到过岳云,却从戏台上小生岳云,得来一个相近的神气。
C.《呐喊》中,鲁迅塑造了华大妈、三太太、七斤嫂、单四嫂子等一系列可悲可怜、愚昧麻木的妇女形象,通过她们的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与黑暗。
D.旧历年的最后一天,觉新告诉觉慧他遇见了梅表妹,痛苦和悔恨涌上心头,觉慧本想安慰他,但看到觉新一味地妥协,转而责备他咎由自取。
E.葛朗台软禁女儿的事在城里传开后,引起了公愤。公证人克罗旭告诉葛朗台,根据 法律,如果太太死了,他的财产就要和女儿共有,.葛朗台这才饶恕了女儿。
2、下列各句中“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C.为降虏于蛮夷 D.何以汝为见
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____________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____________,随时随地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________地惦念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
A.朝思暮想 触景生情 身不由己
B.魂牵梦萦 触景生情 情不自禁
C.朝思暮想 感同身受 情不自禁
D.魂牵梦萦 感同身受 身不由己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当全民足球的趋势逐渐被放大,校园足球也出现了“量产式”的发展,家长的担心也并非全都是不经之谈。
B. 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奇才,被誉为学术泰斗,他知识渊博,学养丰富,治学严谨,其文章达到了不赞一词的地步。
C. 来自湖南省的郭建宁等三位艺术家所唱的《亲吻祖国》可谓气冲霄汉,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D. 中国大学要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在教学、科研、管理、改革等各方面动脑筋、花力气,用罚抄3500遍“我错了”来惩罚逃课大学生,确实让人贻笑大方。
5、有“亚洲之光”之称的拳王帕奎奥是哪国人?( )
A.印尼 B.菲律宾 C.泰国 D.马来西亚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同的视角会引出不同的行动,进而带来不同的结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的改变,不光是对事实的认知的加深,而且是这些视角的不断变化,老的视角被抛弃,新的视角被接受,从而带来这个世界的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看世界的视角比科学事实更加重要。在托马斯库恩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里,对这种视角变化的意义做过详细的解释。他认为科学革命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完成了视角的转换,并把这种视角的转换叫做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所谓范式,就是认知的模式。转移,就是改变。范式转移,就是认知模式的改变。从地球是平的到地球是圆的,这个认知模式的转变,就是一种范式转移。
为什么范式重要,因为它是看待研宄对象的方式和视角,它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对象、把对象看成什么、在对象中看到什么、忽视什么、自己和对象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一个范式一旦形成,就会束缚我们对事物的想象力,而范式转移就是冲出原有的束缚和限制,为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开创新的可能性。
但范式转移不是一蹴而就的,新范式出现的时候,往往像一株幼苗,还不能立刻被认出是否会长成参天大树,而持有老范式的人会坚决地抵制新范式。但新科技产品的厂泛应用的事买,证明范式转移势不可挡。所以这就是范式转移的特点,他会带动新的思维模式,扩展你的认知疆界,这种范式的突破会给我们带来崭新的世界。
下面介绍关于科技创新的范式转移案例。
第一是产品背后的科技的来源。高校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科技突破,但产品化效率太低,没有办法进入社会。而美国1980年推出了拜杜法案,规定了高校的科研成果归高校,高校有处置权。同时高校在做科技转让时,也总结出了经验,最有效率的不是转让专利,而是转让独家商业权益。技术的商业权益的转让,使得企业可以在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做产品化的开发,并且以此来获利。这样就造成大量的原来积压在高校当中的转不出去的专利,能够被企业来利用、开发了。
第二是开发者从大公司为主,变为小公司为主。我们以前的印象里都是只有大企业才能做产品研发,因为当时有一个壁垒横在主力开发者的眼前:你不是大公司,你就没法花那么多钱去买到这些专利,也没法调集这么多的资源进行研发。而拜杜法案使得大量的知识产权可以被转让,同时,只转让独家商业权益,不涉及专利,科学家可以继续做研究,所以转让费用大大降低了。
因此,来申请转让的人就发生了变化。大公司要转让知识产权,派个律师来谈:但小公司肯定是CE过来谈判,而且表态很坚决:我们为你的科技专门成立了公司,将全部精力都放在科技产品化上。同时找到发明这个技术的科学家,邀请他到公司里来兼职做首席科学家,并给予股权或者期权,这样科学家就有动力合作了。所以突然之间整个科技创新生态的重心就变了,最先进专利都集聚在小公司手里。
这就是成功的范式转移:不是科学家搞科技、大企业做研发,而是创新的小企业从高校拿来科技,完成研发转化,把产品推向市场,推动了社会进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观察世界的老视角被抛弃,新视角被接受,这种视角的转换就是范式转移,而这种新视角也并非永远新,也终将会被更新的视角取代。
B.范式就是人类的认知模式,是看待研究对象的方式和视角,比如地球是平的还是圆的,就是人类认知地球的不同范式。
C.我们如何看待对象、把对象看成什么、在对象中看到什么、忽视什么、自己和对象的关系是什么样的都取决于范式。
D.视角转换开启新的思维模式,使人们对世界有全新的认知,托马斯库恩认为,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说,完成视角转换比任何科技成果都更加重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新范式出现时,都必定要经历反对、抵制、质疑及反复的考验。例如:从地球是平的到地球是圆的这一范式转移,就经历了上述种种过程。
B.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的改变,不是因为对事实的认知的加深,而是因为视角的不断变化。
C.范式的转移不会一蹴而就,但新视角取代旧视角,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D.老的范式束缚着人们对事物的想象力,而新的范式一旦形成,就会冲破一切束缚和限制,彻底解放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下列表述符合材料文意的一项是
A.高校虽握有大量科技突破,但无法有效地将其转化为产品,于是美国1980年推出拜杜法案,强制高校出让科技商业权益给小企业。
B.拜杜法案实施后,规定高校科技专利转让可以只转让独家商业权益,造成大企业对高校的转让不感兴趣,最先进的专利都集中在小公司手里的被动局面。
C.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在加快,不过这并不是科学家的贡献,而是企业家的贡献。
D.拜杜法案出台前,美国是大企业做产品化研发,高校搞科技突破,但产品化效率低下;法案出台后,转让费用低了,大批小企业也能参与其中,产品化效率大增。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向后主建议要广泛听取朝中大臣的意见,那么在政事治理上就 “_________,_________ ”。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摹表现沧桑巨变、抒写英雄不再之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巧妙设喻,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早春与暮春景色作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3)韩愈在《师说》中揭示了世人对待从师问题的常见误区:对其子“___________”对自身“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是作者围绕如何弥补自身不足的问题,连续设喻后得出的结论。
(2)白居易《观刈麦》中“______,______”两句,反映了当时诗人年俸和年终结余情况。
(3)借助意象的关联,以求获得对意象具体、真切、丰富的解释是一种读诗方法。例如,可借助“______,______”两句,来理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空山”。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____________”一定会以各种苦难来磨砺他的身心,激励他的身心,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先以“六龙回日”的神话极写山势的高峻,以“____________”描写激浪回旋的河川,再以“____________”一句用拟人的手法衬托山之高峻。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寥寥数语,描绘出了“羽扇纶巾”的周瑜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静女》中写女主人公故意躲藏起来,惹得男主人公焦急不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 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行子:出行的人。
【1】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中的“喜”字。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辙
你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B.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C.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D.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在战国时,指函谷关、崤山以东的地区。
B.“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指四马一车。古代四马一车为一乘。
C.商鞅,卫国人,战国时政治家。主张重农抑商,他在秦国的改革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D.“背盟败约”中的“盟约”指结盟时订立誓约或条约。
【3】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苏洵说“弊在赂秦”主要说韩、魏,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4】翻译下列句子。
(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2)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14、根据下列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事,可能是欣赏一朵花一首歌,可能是被粗糙但温柔的手轻轻抚摸,可能是知己的月下倾谈,可能是对手的握手言和,可能是一次壮举,也可能是一件平凡的小事……
请以“美丽”为题目,记叙一件和美丽有关的事情。
要求:(1)文体明确,叙事生动,写出真情实感。(2)情节尽可能富有波澜。(3)中心突出,立意尽可能深刻。(4)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