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的特殊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B.治之于未乱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敏于事而慎于言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陈情表》中的“孝廉”,指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即每年由地方官考察当地人物,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出来做官。
C.《鸿门宴》中的“沛公居山东时”的“山东”,是指崤山以东,战国时对六国之地的泛指,因为它们都在山海关、崤山以东。
D.《左传》中的“传”,指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百年来几乎所有现代学术研究,无不唯西方是瞻。自然科学倒也罢了,我们自愧不如,虚心甚至甘心亦步亦趋尚无可厚非;而眼下的情况是,社会学科以至人文学科同样是“西风压倒东风”,举凡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无不奉行“拿来主义”,照单全收,现学现卖,似乎中国自古以来便无经济、社会、管理之学问,“临渊羡鱼”之后,完全无法“退而结网”。
《情商中国》的问世填补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来探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之道这一方面著述的空白。中国文化淡于宗教,而最重人情,甚至可以说是“以情为教”。因为重情义,故而贬财利,于是有了儒家的“义利之辨”。其实,儒家亦认同人们对富贵利达的追求,只不过儒家主张的是合乎道义的富与贵。古代中国早有成熟而自洽的市场交换原则及富国庶民之道。尤其是秦商、徽商、晋商的出现,以及票号、钱庄、银楼的通行,无不说明儒道与商道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共生共荣,成为滋养社会生活和自然经济的肥沃土壤。
《情商中国》的新颖在于它将传统儒家伦理中的“义利”关系问题加以置换,以颇具现代感的“情商”二字出之,更将“情”与“商”做了拆分,非常细腻而精彩地分析了情感的商业性质,以及商业的情感参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得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比如情感可以交换,“不平等产生情感”“不公平产生情绪”。
作者试图告诉人们,因为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无论时代及个人生活多么“瞬息万变”,在中国人的生存之道中仍然挺立着某种“不变”的东西,仍有一种超越一切的“道”,顽强地存在并发挥着巨大作用。对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方社会而言,形下之“器”的不断增量,绝不会成为形上之“道”的“终结者”;那些符合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古老法则,绝不会因为人类衣食住行的日益趋同而就此失效。换言之,我们可以接受一种“顶层设计”的调整和借鉴,却无法接受一个民族在文化心灵和生活趣味上的整体溃败,如同在一次其乐融融的亲朋聚会上,我们固执地拒绝所谓“AA制”,而喜欢看到有人抢着买单。
徐彦平说:“人的事,从根本上说就是心的事;心的事,从根本上说就是情的事。”这句话似乎还可以这样理解:商道其实就是人道。
【1】下列关于《情商中国》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 《情商中国》的问世填补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来探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之道这一方面著述的空白。
B. 《情商中国》将传统儒家伦理中的“义利”关系问题加以置换,以“情商”二字出之,颇为新颖。
C. 《情商中国》将“情”与“商”做了拆分,非常细腻而精彩地分析了情感的商业性质与商业的情感参与。
D. 《情商中国》认为中国人的生存之道中仍有一种超越一切的“道”,而从古到今所有国人对此都严格遵守。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近百年来所有现代学术研究,无不唯西方是瞻。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以至人文学科等无不奉行“拿来主义”。
B. 古代中国早有成熟的富国庶民之道,尤其是各地商帮及票号的出现,无不说明儒道与商道相互依存的关系。
C. 东方社会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形下之“器”的量的变化,绝不会成为形上之“道”的“终结者”。
D. 中国自古以来便无经济、社会、管理之学问,“临渊羡鱼”之后,完全无法“退而结网”。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淡于宗教,而最重人情,甚至可以说是“以情为教”。这直接导致了中国历来宗教虽多却始终无法代替儒家。
B. 《情商中国》提出“情感可以交换”“不平等产生情感”“不公平产生情绪”,这说明中国古人始终找不到自信。
C. 国人可以接受“顶层设计”的调整和借鉴,却无法接受民族在文化心灵上的整体溃败,这也反映了“道”对国人的影响。
D. “人的事,从根本上说就是心的事;心的事,从根本上说就是情的事。”这句话似乎也可以这样理解:人道其实就是商道。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作者通过描写急流和瀑布在群山万壑间碰撞发出巨大声响来表现蜀道的山高路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3)《曹刿论战》中,曹刿论述在战争中追击敌人最佳时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学而》中,从饮食和居所的角度对君子“好学”的表现进行阐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泰山记》中,描写青山覆盖白雪、雪光照亮天空的壮阔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词人在明净光洁的广阔湖面泛舟,表现出词人的豪迈气概。
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甫在《登高》中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自己异地漂泊、老病孤愁的悲情。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经作者再三请求,矜持而腼腆地出场的诗句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山峰座座相连,与天近在咫尺;而“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写出了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场景。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2)李白《蜀道难》中“ 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杜甫《登高》中写出诗人郁积已久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5)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望岳》一诗用“________”写出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隔断,“_______”则是写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
(2)苏轼的《赤壁赋》中写主客问答之后,表明主客两人进入时空两忘、超然物外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宋荣子已经达到了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表明列子虽然能御风而行,可是还有局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庄子指出宋荣子能够将世人的“誉”和“非”置之度外,就已经达到了一种______,____的境界,但他仍然未达到逍遥游的真正境界。
(3)《逍遥游》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4)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及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化用了《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上篇)
(二)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入朝,为馆阁校勘。庆历三年,知谏院。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奉使河东。使还,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居二年,徙扬州、颍州。复学士,留守南京,以母忧去。服除,召判流内铨,时在外十一年矣。帝见其发白,问劳甚至。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台谏论执中过恶,而执中犹迁延固位。修上疏,以为“陛下拒忠言,庇愚相,为圣德之累”。未几,执中罢。狄青为枢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讹言藉籍,修请出之于外,以保其终,遂罢知陈州。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帝将追崇濮王,命有司议,皆谓当称皇伯,改封大国。修引《丧服记》,以为:“‘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服。’降三年为期,而不没父母之名,以见服可降而名不可没也。若本生之亲,改称皇伯,历考前世,皆无典据。进封大国,则又礼无加爵之道。故中书之议,不与众同。”太后出手书,许帝称亲,尊王为皇,三夫人为后。帝不敢当。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下列各选项中,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B.为天下笑者
C.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下列对文本内外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谪,封建时代把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文中指因有罪而被征调去守边。
B.万乘,指一万辆兵车。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C.谥,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称号。
D.致仕,指交还官职,即辞官退休,如“退而致仕”。亦作“致事”,如“大夫七十而致事”。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
B.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
C.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
D.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5】文本一从哪些方面将陈涉与九国之师作对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10月15日,学术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哈佛终身教授Piero Anversa学术造假,31篇文献被撤,此事在科学界引发了强烈“地震”。Piero Anversa是干细胞领域数一数二的专家,在他“成功证明心肌干细胞的存在”后,一跃成为哈佛的终身教授。靠着这一项研究,他在世界顶级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论文,主持了上百个R01项目。在被证伪前,他是绝对的权威,他的科研成果一直被认为是“跨时代的发现”,无数研究者、科研团队、社会经济组织为这个“救世主”添砖加瓦。然而,在无数附和声中,终于有人挺身而出,霍华德休斯研究院的教授Jeffery Molkentin拿出有力论据,证明Piero Anversa的研究从始至终就是一个大骗局,“心肌干细胞”这个概念就是一个“谎言”。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