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 ① 不要依赖译文。 ② 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
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 ③ 肯动脑筋, ④ 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 ⑤ ,只
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 ⑥ 不
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 | 这 | 如果 | 而且 | 那么 | 也 |
B | 最好 | 当然 | 一旦 | / | 而且 | 就 |
C | 一定 | 也 | 如果 | 并且 | 因此 | / |
D | 尽量 | / | 因为 | 进而 | 所以 | 仍 |
A. A B. B C. C D. D
2、下列句子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奏流水以何惭
A.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B. 孟学士之词宗
C. 童子何知 D. 俨骖騑于上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习近平同志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这阐明了文明之所以成为文明并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了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文明。透过这些生动丰富的文明形态,抓住交流互鉴这一本质要求,顺应文明发展规律,才能破除人类在文明发展道路上的诸多困惑,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2)交流互鉴是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文明有机体的基本特征。人类在不同地区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不同文明形态。人们不仅要从自然界获取各种物质资源,还要在个体生命活动基础上构建起种族、氏族、民族文化。历史上,受技术条件、交通工具等限制,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一个长时段的缓慢过程,但这种交流客观存在。
(3)文明往往是内聚力和外引力的统一体。一方面,它通过内聚力来维系自身的特质,使自身得以传承和延续。另一方面,它通过外引力将外部资源转化成自身养分,使自身得以开放发展。随着时间推移,原来分散在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明的差异性逐渐表现出来,其互补性也会越来越强。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文明的开放程度和借鉴能力就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就会走向衰落。只有保持开放,通过交流对话,积极同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互鉴,才能更好获得外部参照,在互鉴中清楚认知彼此优长、探寻互补空间、促进自身发展,从而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4)交流互鉴是不同文明寻求合作共赢的必然途径。不同文明承载着不同的价值,文明共同体也是价值共同体。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不同文明既有各自特殊的价值,也有共同的追求。比如,在当今世界,虽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共同心愿。我们应秉持平等和相互尊重,加深对自身发展道路和其他国家发展道路差异性的认知,以团结、智慧、勇气促进交流互鉴,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走合作共赢之路。
(5)文明交流互鉴应是平等的,而不应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是单一的、单向的。强调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后果严重的。多年来,世界格局不断变化,人们对不同文明共生共存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其他国家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今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我们应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与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联系起来,推动不同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携手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摘编自欧阳康《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习近平在开幕式上的演讲主旨是:文明之所以成为文明并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
B.抓住了交流互鉴这一本质要求,就能破除人类在文明发展道路上的各种困惑。
C.人类文明有机体包含不同人类文明形态,他们存在差异,所以其特征就是交流互鉴。
D.历史上,文明之间的交流缓慢,一定程度上是受到技术条件、交通工具等限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整体上采用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的。
B.文章第(3)段中“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文明也是一样”,这是类比论证。
C.第(4)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令人信服地论证交流互鉴是不同文明寻求合作共赢的必然途径。
D.文章末段论证文明交流互鉴应是平等的观点,含蓄地批评当下有些错误的有害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明,不能自我封闭,要在交流互鉴中清楚认知彼此优长、探寻互补空间、促进自身发展。
B.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共同心愿。
C.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这符合交流互鉴思想。
D.强调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其他文明,将给其他文明带来灾难。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岁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 《桃花源记》文中描写桃花源生活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字虽寻常但旨趣极远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__。《李凭箜篌引》
(2)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
(3)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锦瑟》
(4)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________,________,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过秦论》
(5)—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过秦论》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好文章常能借平常事物来阐发深远的意蕴,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写秦始皇采用愚民政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凭箜篌引》中从正面写乐声,既以声写声,又以形写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陆游《书愤》的“______,______”两句,化用南朝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抒发了自己年老力衰、自我期许落空的悲凉愤懑之情。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用“______,______。”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2)《滕王阁序》当中用“______,______。”写出了秋天的山水美景。
(3)《逍遥游》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小年的短暂的寿命。
(4)《陈情表》用“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缺少幸福。
9、默写下列诗歌。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
(2)大漠穷秋塞草腓,______。(高适《燕歌行》)
(3)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4)理解性默写。
《书愤》中作者以战略家自许,希望能扬威边地,如今却一切落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8分)
官舍竹
【宋】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 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1】颔联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竹的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1】颈联的两个动词“拂”和“侵”用得十分生动传神,请简要赏析。(4分)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德威,字镇远,朔州马邑人也。初事武皇,胆气智数皆过人。久在云中,谙熟边事,望烟尘之警,悬知兵势。以功加检校左仆射。
天复中,汴将氏叔琮来逼晋阳。时诸军未集,城中大恐,德威与李嗣昭选募锐兵出诸门,攻其垒,擒生斩馘,汴人枝梧不暇,乃退。李思安之寇潞州也,筑夹城,围潞州,内外断绝。德威以精骑薄之,进营高河,令游骑邀其汴人。汴军闭壁不出,乃自东南山口筑甬道树栅以通夹城,德威之骑军,倒墙堙堑,日数十战,前后俘馘,不可胜纪。
初,德威与李嗣昭有私憾,武皇临终谓庄宗曰:“进通忠孝不负我,重围数年,又似与德威有隙,以吾命谕之,若不解重围,殁有遗恨。”庄宗达遗旨,德威感泣,由是励力坚战,竟破强敌,与嗣昭欢爱如初。以功加检校太保、同平章事、振武节度使。
七年十二月,帝亲征,进薄汴营,营于野河上。汴将韩勍率精兵三万,铠甲皆被缯绮,金银炫曜,望之森然,我军惧形于色。德威谓李存璋曰:“贼结阵而来,观其形势,志不在战,欲以兵甲耀威耳。此时不挫其锐,吾军不振矣!”乃遣存璋谕诸军曰:“尔见此贼军否?是汴州天武健儿,皆屠沽佣贩,纵被精甲,十不当一。”德威自率精骑击其两偏,左驰右决,出没数四。是日,获贼百余人,贼渡河而退。
八年正月,德威率骑军致师于柏乡,令三百骑以压汴营。王景仁悉其众结阵而来亭午两军皆阵庄宗问战时德威曰汴军气盛造次较力殆难与敌。古者师行不逾一舍。今贼远来决战,纵挟糗鞴,亦不遑食。晡晚之后,饥渴内侵,士心既倦,将必求退。乘其劳弊,以生兵制之。以臣所筹,利在晡晚。”诸将皆然之。汴军自未至申,阵势稍却,德威麾军呼曰;“汴军走矣!”庄宗等因冲其阵,夹攻之,大败汴军,杀戮殆尽。
十五年,晋军将大举以定汴州。德威自幽州率本军至。庄宗使问战备,德威奏曰:“以我深入之众,抗彼激愤之军,不以方略制之,恐难必胜。”庄宗曰:“河上终日挑战,恨不遇贼,今款门不战,非壮夫也!”乃率亲军成列而出,德威不获已,从之。谓其子曰:“吾不知其死所矣!”汴之游军入晋辎重,众骇,奔入德威军,因纷扰无行列。德威兵少,不能解,父子俱战殁。庄宗恸哭谓诸将曰:“丧我良将,吾之咎也!”
天成中,诏与李嗣昭、符存审配飨庄宗庙廷。晋高祖即位,追封燕王。
选自《旧五代史(唐)列传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景仁悉其众结阵而来亭午/两军皆阵/庄宗问战/时德威曰/汴军气盛/造次较力/殆难与敌
B.王景仁悉其众结阵而来/亭午/两军皆阵/庄宗问战时/德威曰/汴军气盛/造次较力/殆难与敌
C.王景仁悉其众结阵而来/亭午/两军皆阵/庄宗问战/时德威曰/汴军气盛造次/较力殆难与敌
D.王景仁悉其众结阵而来亭午/两军皆阵/庄宗问战时/德威曰/汴军气盛造次/较力殆难与敌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馘:敌人
B.隙:隔阂
C.竟:最终
D.咎:责任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中,古郡名,秦时置郡,治所在云中县。有时泛指边关。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一句中,“云中”指的是云中郡。
B.舍,舍本义是简易的居所,给人临时歇息所用。古代行军一宿或三十里为一舍。也可用作谦辞。
C.未,古人根据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总结出十二时辰计时法,“未”对应的是十五时至十七时。
D.配飨,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在皇帝的批准下,功臣的神位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德威骁勇善战,不畏强敌。汴军逼近晋阳、进犯潞州时,他均主动出击,杀敌无数,锐不可当。
B.周德威忠于国家,大义当先。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感念武皇重托,全力以赴,力克强敌,与同侪尽弃前嫌。
C.周德威能谋善断,相机行事。对于炫耀军威的汴将,他伺其气势消退后出兵制胜;对于奔袭而来的汴将,他立即出兵挫其锐气。
D.周德威深为君王倚重。他为庄宗在出战时机和作战方案上出谋划策。可惜在平定汴州时,庄宗逞气使性冒然出击,最终周德威战死。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威以精骑薄之,进营高河,令游骑邀其汴人。
(2)是汴州天武健儿,皆屠沽佣贩,纵被精甲,十不当一。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今天单车丢了,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郁闷。”“在找的过程中锻炼了身体,夸!”“丢了仍不暴躁,极为优雅,赞!”……近期,这类夸夸群风靡社交网络,连知名高校也建立了自己的夸夸群。在群里无论说点什么,马上会得到各种夸赞。某大学生说:“现在我压力一大,就上夸夸群,全靠它‘续命'。”
有人说这反映了当代年轻人脆弱和渴望被肯定的心理;有人说那些夸赞虚假生硬,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也有人认为夸夸群提供了低成本的减压方式,满足了快节奏现代生活的需求……
材料二:
2019年国庆游行,女排队员与兵哥哥的互夸令人动容,他们致敬“世界第一”,她们呐喊“你们最帅”,钢铁与玫瑰,如此和谐。
强者互相致意,是因为深知:做到极致的背后,都是风雨兼程。这对普通人而言,何尝不是启示?
读了以上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