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特殊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彼且恶乎待哉
C.童子何知 D.纤歌凝而白云遏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互联网深人生活,人们在这个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诉求,哪怕是只有只言片语,也都刻下时代的印记,形成社会的合唱。
B. 岳云鹏搭挡李晨说的相声,从效果来看,令人失望,17分钟的段子冗长不说,语言零零散散,完全不知所以,部分观众表示都快睡着了。
C. 虎气血性是军人的图腾,文恬武嬉是胜战的克星。一个人的精力投向与精神状态紧密相连,如果军人耽于副业的K雅好' 必然玩物丧志。
D. 有一些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或者自己高高在上,对下属颐指气使;或者对一 般管理工怍态度冷漠,用旁观者的眼光来看待管理对象。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现代书法史上第一篇书法美学专论是梁启超的《书法指导》。文中提到的“写字”四美——线的美、光的美、力的美、表现个性的美,无疑具有现代美学的眼光;把“写字”与世界公认的图画、雕刻、建筑三种美术相提并论,在艺术观念上也颇具现代意识。但《书法指导》毕竟只是一篇缺少系统阐述的演讲,它使书法与现代美学相结合成为可能,却远远不具备现代美学理论文章应有的学术品格;而且,它使用了“写字”的概念,更使之大打折扣。我们承认梁启超是第一位具有现代书法美学思想的人,但不能认同《书法指导》即是现代书法美学研究“专论”。凭着学养,梁启超应该能够对书法艺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但他没做下去,他有更多的政治理想和学术抱负。
蔡元培以教育家的身份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他在许多场合把书法与绘画相提并论,呼吁成立“书法专科”,希望把书法作为“美育”的工具。但是,蔡元培等人,仍然没有能够给书法提供出更系统缜密的美学理解。其中,致力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倒是兴致勃勃地谈了一段“中国书法”。他认为书法“齐备了全部审美观念的条件,吾们可以认作中国人审美的基础意识”;书法“代表了所谓性灵的原理”,“它表现生动的美,它具有生气,同时也千变万化无止境”。对书法艺术的文化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只可惜,这本书是林语堂身在海外时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为适应读者而没有对书法的实质内容展开叙述,从而显出泛泛而谈。
侨居英国的蒋彝曾在伦敦举办中国书法讲座,1938年据讲稿整理出英文版的《中国书法——美学与技艺方面的介绍》。他提出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最高级形式”,它构成了中国艺术“最基本的因素”,“是民族精神最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果没有欣赏书法的知识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的美学”。他特别对中国书法的线条、结构所展示的“抽象美”给予了极高的赞赏。而多种版本的书法理论史著述上没有提及蒋彝,无疑与他创作此书时已侨居海外有关。这本书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被翻译介绍到国内。
朱光潜是中国的现代美学泰斗,以他的眼光对书法艺术进行审美观察,对于书法现代美学思想的构建无疑是幸运的。他在《“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中,提到书法“可以表现性格和情趣……字也可以说是抒情的,不但是抒情的,而且可以引起移情作用的”。这些论点,把西方现代美学观念直接引进到书法这门古老艺术的欣赏上,为书法艺术注进了现代美学的高贵品质。但朱光潜的片言只语,只是一个美学家对书法艺术的偶尔光顾。
1937年,邓以蛰“基于现代学问为明晰周详之发挥”,撰写了《书法之欣赏》。在文章绪论部分,设计逐一讨论“书体”、“书法”(书法形式的美感)、“书意”(书法的性情表现)、“书风”四章,可以想见这是一篇涉猎广泛雄辩滔滔的书法美学论文。此文虽然仅完成了前两章,但就在这前两章里,邓以蛰已传达出许多独到的现代美学见解,堪称以现代美学观点撰写书法美学专论的第一人。
与邓以蛰并称“南宗北邓”的宗白华,在三、四十年代发表的许多美学论文中提到书法,尤其“是在几篇重要的绘画理论文章中,都把书法作为绘画的比较对象加以考察探讨。但是,其书法美学专论《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却是1962年才撰写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文章的内容和结构都受到《书法之欣赏》的影响;他对邓以蛰崇敬有加,对《书法之欣赏》赞赏不已。宗白华在《邓以蛰美术文集》的序言中说:“他写的文章,把西洋的科学精神和中国的传统结合起来,分析问题很细致。因为他精于中国书画的鉴赏,所以他的那些论到中国书法、绘画的文章,深得中国艺术的真谛,曾使我受到不少教益。”
(摘编自王俊《邓以蛰<书法之欣赏>书法美学史上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启超是第一位具有现代书法美学思想的人,《书法指导》是中国现代书法史上第一篇书法美学专论。
B.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在学校成立了“书法专科”,把书法作为“美育”的工具。
C.林语堂认为书法齐备了全部审美观念的条件、具有生气或变化,对书法艺术的文化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
D.朱光潜认为书法可以表现性格和情趣,字有移情作用,为古老的书法艺术注入了现代美学的高贵品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以梁启超为例,着重论述了梁启超凭借学养高,成为第一位具有现代书法美学思想的人。
B.文章第二、三、四段分别以蔡元培、林语堂、蒋彝、朱光潜为例,用比较论证法引出第五段的论述。
C.第五段水到渠成地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即邓以蜇堪称以现代美学观点撰写书法美学专论的第一人。
D.最后一段写大师宗白华对邓以蛰崇敬有加,对《书法之欣赏》赞赏不已,进一步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蒋彝创作的《中国书法——美学与技艺方面的介绍》一书是英文版,所以国内多种版本的书法理论史著述都没有他的地位。
B.宗白华在三、四十年代发表的几篇重要的绘画理论文章中虽然从绘画的角度考察和探讨过书法,但其书法美学专论到六十年代才成书。
C.邓以蛰虽然仅完成了《书法之欣赏》的前两章,但因为撰写于1937年,堪称以现代美学观点撰写书法美学专论的第一人。
D.因为能结合西洋的科学精神和中国的传统,分析问题很细致,又精于中国书画的鉴赏,所以邓以蛰的文章深得中国艺术真谛。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古诗词中“眼泪”与“悲愁”总是结合在一起,白居易《琵琶行》用“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梦到少年事的伤感,《诗经·氓》中也有____________ ,一句形容女主人公见不到心上人的愁苦的样子。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将当时一般人与古圣先贤进行对比,批判了前者不愿从师学习的错误态度。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秦人对珠宝财物毫不珍惜,随处扔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房室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用典是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陆游《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通过檀道济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明确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错误的做法,表现出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3)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想保全树木的天性,须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间闪耀着“呵护和放手都是爱”的思辨色彩。
7、默写
(1)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2)可堪孤馆闭春寒,_________________。(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3)水面清圆,________________。 (周邦彦《苏幕遮》)
(4)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5)_______________,断桥头卖鱼人散。 (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6)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 (陶潜《归去来兮辞》)
(7)_______________,鸟鸣山更幽。 (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8)寂寥无人,凄神寒骨,___________。 (柳宗元《小石潭记》)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不思其反。(《诗经·氓》)
(2)锲而舍之,_____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杜甫《登高》)
(4)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5)锦瑟无端五十弦,_____。(李商隐《锦瑟》)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长恨歌》中采用浪漫主义手法重申誓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扬州慢》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4)《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 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5)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 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怀素草书歌(节选)
李白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忧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题和诗句来看,本诗属于诗中的歌行体,篇幅、声律、韵脚都比较自由。
B.本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痛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
C.诗中作者既是写自已的观感,又是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水乳交融。
D.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但家家都请怀素题字,表明其造诣非凡。
【2】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但也有学者怀疑本诗并非李白所作。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本诗与李白诗作的相似之处。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仲淹传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监泰州西溪盐税,迁大理寺丞,徙监楚州粮料院,母丧去官。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寘府学。上书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僭,慎选举,抚将帅,凡万余言。服除,以殊荐,为秘阁校理。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会郭皇后废,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之,不能得。明日,将留百官揖宰相廷争,方至待漏院,有诏出知睦州。岁余,徙苏州。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募人兴作,未就,寻徙明州,转运使奏留仲淹以毕其役,许之。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
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频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B.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C.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D.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除,即服丧期满,除去孝服。古人父母去世,要守孝年,期满就叫服除。
B.“易”,指《周易》,古代“四书”之一,我国著名的文化典籍之一。
C.塞,这里指边塞,即边疆的要塞,如山海关等。这里泛指边疆地区。
D.疾,古代指小的疾病,比后文中“会病甚”中的“病”的程度要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仲淹少有大志,学习刻苦。跟从戚同文学习期间,昼夜不休息,冬天的夜里太疲倦时,就用冷水洗脸,有时甚至没有饭吃,但是他却不以为苦。
B.范仲淹心怀家国,有责任感。晏殊召他任职府学期间,他还给晏殊上万言书让他选择郡守,举荐县令,斥逐游散懒惰之人,裁汰冗员,慎重选举官员,安抚将帅。
C.范仲淹仗义执言,敢于进谏。郭皇后被废的时候,他先率领谏官、御史跪伏在阁门前争谏,还集合百官准备第二天在朝廷上进谏,但还没实施就被外派任睦州知州。
D.范仲淹善于打仗,深得信任。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后,连仁宗皇帝都对大臣们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就没有什么可以忧优虑的了。可见皇帝对他的信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
(2)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
12、阅读下面的时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陈光标在扶危济困、慈善捐赠方面因其慷慨大方,被冠以“中国首善”之美誉,同时也饱受争议,但他本人依然乐此不疲,希望用高调慈善刺激富人行善之道。姚明带领男篮队友捐献骨髓,苏有朋利用过生日时机成立“慈善基金会”……当下,越来越多的名人热心公益事业,纷纷表示将通过捐赠回报社会。
名人因为高调的行善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议论。有人认为,高调行善也是参与和推动慈善事业的一种有效方式,值得点赞;有人认为,虽然行善高调,但是至少也是实实在在做事;不过,也有舆论对名人高调行善抨击不已,冠之以“不谦虚”“蓄意抬高身价”等,还有人认为他们就是借慈善“作秀”,进而认为他们不怀好心,另有所图。
时下,高调行善能否推动公益慈善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褒贬有之,正反难辨。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