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最近,“蓝瘦香菇”成为网络热词,热词有超强的表情达意效果。 ① 是区区几个字,胜过千言万语, ② 热词经常能僭越年龄、辈分、等级,将沟通双方置于平等状态。 ③ ,很多父母在与子女沟通时,自称“宝宝”卖萌,这样用词会部分消除横亘在双方之间的沟通障碍,起到促进沟通的作用。 ④ ,我们有格外强调,使用热词的前提应该是准确、得体、合适。 ⑤ 热词特别受追捧,一个明显乱用或错用的热词在网上刷屏,只会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形成错误的示范效应。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A | 不但 | 并且 | 譬如 | 但是 | / |
B | 虽然 | / | 例如 | 当然 | 不然 |
C | 即使 | 因为 | 比如 | / | 否则 |
D | 往往 | 而且 | / | 同时 | 因为 |
A. A B. B C. C D. D
2、下列句子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简: 选择
B.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区区:谦辞,用作自称。
C.辇来于秦。 辇:乘辇
D.始速祸焉。 速:加速
3、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笙箫(shēng) 阡陌(mò) 契合(qiè) 仓皇
B.譬如(pì) 慷慨(kǎi) 青衿(jīn) 樯橹
C.周匝(zā) 哺育(pǔ) 鼓瑟(sè) 纶巾
D.沉吟(yín) 拾掇(duō) 呦呦(āo) 訇然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 , 。 , 。 。 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只有毛诗流传至今。
①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②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
④《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
⑤《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⑥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A.④⑥②⑤③④ B.③④①⑤②⑥
C.②④①⑥⑤③ D.④①②③⑤⑥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有词牌,即曲调。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B.鲁迅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代表作品是中篇小说《阿Q日记》;他的小说主要收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中。
C.“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它的“前四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D.“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老子》,“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五种儒家经书。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受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1】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雅”、“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B.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C. 伯牙面对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明白成连先生要他体会的正是这种天人交融、人琴合一的意境。
D. 古琴作为“圣人之器”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论恰恰是对这一点最好的论述。
【2】(小题2)下列对“古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而“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 庄子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C.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家的追求正好合拍。
D. 儒家主张人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所以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B. 文章首先阐明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论述了古琴的内在韵味以及演奏时应有的规范,深入地阐述了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C. 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唐代薛易简在《琴诀》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
D. 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文化的内涵“清淡”的原因,作者引用有关诗文,增强了说服力。
7、补写下面的句子
(1)问苍茫大地,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激扬文字
(3)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_
(4)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
(5)惨象,_________________;
(6)不再沉默中爆发,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6分)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荀子《劝学》)
(3)斩木为兵 ,天下云集响应, 。(贾谊《过秦论》)
(4) ,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李白《蜀道难》)
(6)嘈嘈切切错杂弹, 。 ,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7) ,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8) ,谁怕?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9)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李清照《声声慢》)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2)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发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
(3) 《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10、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
(1)骐骥一跃,__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_____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怀古》)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凄切婉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一诗中,屈原以采荷花裁衣来表明自己刻意追求高洁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记》通过写老人小孩来表现村民安居乐业、幸福快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①,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②?奄忽随物化③,荣名以为宝。
【注】①驾言迈:驾车远行。②寿考:寿命。③奄忽:很快。随物化:指死亡。
【1】下列对本诗的解说或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这首诗情文并茂,富含哲理,质朴自然,但又不浅露,而是余味曲包,耐人寻味。
B. “所遇”二句写到触目已无“故物”,人世变化之快,让人顿生衰老之感。
C. “盛衰”二句是说草木的盛衰有其时令,人生安身立命也应该尽早打算。
D. “奄忽”二句所表达的主旨是抒发顺应造化、乐安天命的消极感慨。
E. 中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回车驾言迈”属近体诗。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析诗歌前四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B.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 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C.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D.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B. 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 祖,临行时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 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受到太子丹的接济,所以当太子丹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以便完成刺秦计划时,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B. 荆轲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表现了荆轲为国分忧的思想品质。
C.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早点动身,这一情节表现了太子丹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
D. 易水诀别的场面,作者通过“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等细节描写,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14、阅读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
中国乡土社会需要礼治,而现代社会为什么更需要法治呢?请结合上面的文段,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表达简明准确,不超过15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