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德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他生未此生休 卜:预料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检查,检验

    C.银瓶破水浆迸 乍:突然

    D.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句读,句末的停顿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古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的,所以要学习句读。

    B.阡陌,指纵横交错的小路。其中“阡”指东西走向的田间小路,“陌”指南北走向的田间小路。

    C.六艺经传,是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 。

    D.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律诗、排律三种。讲究平仄和押韵。

  • 3、对于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故木受绳则直

    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⑤外连横而斗诸侯     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天下云集响应     ⑧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⑨内立法度     ⑩吾从而师之

    A. ①④/②⑥/③⑧/⑤/⑦⑨/⑩   B. ①④/②⑧/③⑥/⑤/⑦⑨/⑩

    C. ①④/②⑧/③⑥/⑤⑩/⑦⑨   D. ①④/②⑥/③⑤/⑦⑨/⑧⑩

  •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同的一项是 

    A.与郑人 B,缒而出

    C.朝济而设版焉 D.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科技改变生活,力度惊人,电子商务正方兴未艾,学习方式亦逐渐变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②王立群等学者在许多综艺节目中坐而论道,助推传统文化但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不重视传统文化学习的现状。

    ③这个部门任务繁杂,工作量大,其他同事平时都忙得脚不沾地,小王却能好整以暇,这源于他科学严格的时间管理。

    ④海滨仲夏的夜晚,街市上灯火阑珊,热闹非凡,常常能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⑤博士毕业的程阳同学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谈到高二班主任李老师对他的帮助时潸然泪下,他说这种恩情当衔环结草,涌泉相报。

    ⑥李克强总理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任:多少年来,为国家日夜奔走,席不暇暖,殚精竭虑。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③⑤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有删改)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敢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着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中国章回体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母亲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母亲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太少且太短。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母亲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1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和向往。

    B. “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与儿子聚少离多的日子。

    C. 散文用华丽绚烂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饱含深情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D. 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我”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2文章开头“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3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冲,冉有认为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经过他的治理,达到“_______________”的结果,但对于礼乐的事情,他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只能“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慨自己离乡遥远,人生迟暮。

    (4)《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提出养民措施后,特别强调了教育民众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设想自己意气风发,表达辅佐君王的使命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杜甫《登高》中将一己之悲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以多病之躯承担没有“诗和远方”悲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为打消弟子在谈论个人志向时的疑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3)李煜的《虞美人》中运用想象手法,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书生意气,_____

    (2)_____,不仁。

    (3)荆轲和而歌,_____,士皆垂泪涕泣。

    (4)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认为,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2)《论语》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

    (3)贾谊在《过秦论》中,用云、回声和影子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示出陈涉起义的巨大号召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批评了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现象。

    (5)《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一致的。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①本词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两年后游距黄州不远的蕲水清泉寺时所作。②黄鸡:白居易有诗句称“黄鸡催晓”,有年华易逝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景,“兰芽”“松间”衬托出蕲水清泉寺清幽脱俗的特点。

    B.词的下阕议论,以反诘引出,即景取喻,表达人生感悟,启人心智。

    C.词的末句“白发唱黄鸡”运用拟人手法,生动表明了诗人的生活态度。

    D.本词写景偏于白描、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写景风格有所不同。

    【2】清代陈廷焯评东坡此词“愈悲郁,愈豪放”,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晋平公问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刘向《说苑》)

    (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三)

    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刘向《列女传》)

    1下列各项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戏:戏弄

    B.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庐:简陋的房子

    C. 男则堕于修德   堕:堕落

    D. 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   师:从师学习

    2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是造物者无尽藏也

    B. 夫君子学立名   犹不能不之兴怀

    C. 晋平公问师旷曰   水为之,而寒

    D. 何以异于织绩   吾尝终日思矣

    3下列用“/”给文中字体加粗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B.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C.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D.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下列各句分为四组,都与“劝学”有关的一项是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④非学无以广才

    ⑤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

    ⑥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④

    5下列对上述三段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文字,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师旷对学习的见解,告诫人们学无止境,这正应和了《劝学》中所说的“学不可以已”。

    B. 第(二)段文字,诸葛亮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C. 第(三)段文字,孟母教诲孟子的主要道理是学习要取得成就,必须要有恒心,坚持不懈。

    D. 在表达方式上,第(一)段运用比喻说理,第(二)段运用对比说理,第(三)段运用的也是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2)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教育部对外公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方案显示,今后,普通高中应在原来科目基础上开设劳动课程,共6个学分,为必修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个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其余4个学分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

    你所在的学校就开设劳动课事宜召开全校动员大会,请你结合材料内容,以学生代表的名义,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