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秦皇岛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 之处: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②经过几天的 ,又和病人家属作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③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 ,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④清晨的牦牛屯就给人不一样的感受,来给朱爷爷拜寿的人多得让人 ,全屯子里的人似乎都沉浸在这样一个盛典的欢乐之中。

    A. 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应接不暇

    B. 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数不胜数

    C. 老谋深算   深思熟虑   深谋远虑   应接不暇

    D. 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数不胜数

  • 2、下列各项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bèi)懒     (chī)天下敕造宸翰   模棱两可

    B.朱(tà)       (xǐ)不前呕哑   两靥   内帏斯混

    C.新(zhèng)   弃甲(yè)兵数罟    桌帏   贻笑大方

    D.经(zhuàn) (xiāo)不堪 巉岩    桅杆   曲终收拨

  • 3、下列加线字词活用与其他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固前圣之所

    B. 下江陵,顺流而

    C. 一咏

    D.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然而,我们的大脑对音乐的感知却不是这样。

    ②所以要有交响乐,也正是这样的“和声”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充满趣味。

    ③例如管弦乐的合奏,音波虽然混合,但是管乐声和弦乐声仍然保持各自的特点。

    ④物理学家们长期热衷于研究的现象都是整体等于所有部分的加合,声音就是这样的。

    ⑤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这一事实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曾经让物理学家们感到非常窘困。

    ⑥虽然管乐声和弦乐声独立地进入我们的耳朵,但是这两种声音的“和声”对我们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却远远大于这两种乐器的单独作用。

    A. ⑤④③①⑥②   B. ④③①⑤⑥②

    C. ⑤③④①②⑥   D. ④①③⑥②⑤

     

  • 5、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肤biān     凉yìn     靡之音mǐ

    B. 守kè     秀juàn     媚chǎn    声文坛fěi

    C. 红fēi    落sǎn      梁jǐ      少不事gēng

    D. 种miù    寥寥liǎo     求qí      怙恶不quān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返璞归真,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物,同则不继”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具有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独脚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道两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长期共存,形成了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

    B.如果法、阴阳、名三家能与儒、道两家思想互相吸收借鉴,那么就不会导致自身不独立的命运。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冲气以为和”。

    D.殷周之际出现的重要的人文转向规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也决定了儒、道两家的相融互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三教合一。

    C.材料三第1段运用反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D.“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有人只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C.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等,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儒家崇尚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等,以求合理、合时、合情。

    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三则材料在论证上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5】儒家,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文人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以寻觅到这两种价值取向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

    古人善于借物来抒怀说理,使得抒怀更感人、说理更形象。如《归园田居》中“①_______,②_________”,陶渊明借鸟和鱼抒发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思恋之情。古代文人在政治,上失意时,往往会寄情山水,寻求---种精神上的游仙,以此化解心中的愤懑,慰藉心灵。李白曾因政治上失意,告与友人“别君去兮何时还?③__________,④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苏轼被贬黄州时,泛舟赤壁吟咏“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⑤_______,⑥_______”(《赤壁赋》)

  •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闻道有先后,_____,如是而已。

    (3)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4)舞榭歌台,_______

    (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______

    (6)_____,而后人哀之;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子曰:见贤思齐焉,______

  • 9、古诗文默写。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____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

    (2)王无罪岁,___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

    (3)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4)君子生非异也,_____。(《劝学》)

    (5)__________,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过秦论》)

    (7)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师说》)

    (8)_______,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9)______,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10)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寡人之于国也》)

  • 10、默写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青年学子评论时政,书写宏文华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刻画,表现了农人插秧的艰苦。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

  •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章》中,冉求对自己治国能力中的不足的态度是“____________”,这里也侧面看出他的谦逊。

    (2)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直指现实善恶错位“____________”,与应有的天道公理形成鲜明对比。

    (3)《游园(皂罗袍)》开头两句“____________”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蕴含着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4)杜甫《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浩瀚无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郭将军

    李白

    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

    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

    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

    畴昔雄豪如梦里,相逢且欲醉春晖。

    (注)①此诗是唐玄宗天宝三载,李白出翰林后在长安所作。②武威:唐时的凉州,今甘肃地区,是唐朝军队与突厥、回鹘、吐蕃、吐谷浑等少数民族作战的主战场之一。③紫微:此处用于比喻皇帝。郭将军当时是诸卫将军,在唐之中叶,此亦等于武人闲官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出”“入”二字详细写出了郭将军从武威发迹到银台门护卫皇帝的过程,说明郭将军不仅功勋卓著而且位高权重。

    B.颔联写郭将军早上擦拭宝剑去上朝,晚上喝醉酒垂着马鞭回家,这既是对郭将军生活的描写,也暗含诗人对自己人生得意之时的回忆。

    C.颈联写郭将军的爱子玉树临风,潇洒地吹着玉笛;姬妾对月翩翩起舞,内容上从政治生活转到家庭生活。

    D.中间四句通过叙述、描写等手法塑造了郭将军的形象,尾句写诗人与郭将军相逢要一醉方休,也可看出诗人的形象。

    【2】第七句“畴昔雄豪如梦里”有什么含意?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张昭字潜夫,本名昭远,避汉祖讳,止称昭。昭始七岁,能诵古乐府、咏史诗百余篇;未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己若也。后至赞皇,遇程生者,专史学,以为专究经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滞,繁而寡要;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因出班、范《汉书》十余义商榷,乃授昭《荀纪》、《国志》等,后又尽得十三史,五七年间,能驰骋上下数千百年事。

    后唐庄宗入魏,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昭因至魏,携文数十轴谒兴唐尹张宪。宪家富文籍,每与昭燕语,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即署府推官。庄宗及难,闻邺中兵士推戴明宗,宪部将符彦超合戍将应之。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腼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昭曰:“此古人之志也,公能行之,死且不朽矣。”相泣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

    周广顺初,拜户部尚书,子秉阳,为阳翟主簿,抵罪,昭自以失教,奉表引咎,左迁太子宾客。岁余,复旧官。尝奏请兴科举,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治达于教化三科,职官、士流、黄衣、草泽并许应诏。诸州依贡举体式,量试策论三道,共以三千字以上为准,考其文理具优,解送尚书吏部,其登朝之官亦听自举。从之。

    显德元年,迁兵部尚书。世宗以昭旧德,甚重焉。二年,表求致仕,优诏不允,促其入谒。昭博通学艺,书无不览,兼善天文、风角、太一、卜相、兵法、释老之说,藏书数万卷。岭南平擒刘鋹将献俘莫能知其礼时昭已致政太祖遣近臣就其家问之昭方卧病口占以授使者。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

    (《宋史•列传第二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岭南平擒/刘鋹将献俘/莫能知其礼/时昭已致政/太祖遣近臣就其家/问之/昭方卧病/口占以授使者/

    B.岭南平/擒刘鋹/将献俘/莫能知其礼时/昭已致政/太祖遣近臣就其家问之/昭方卧/病口占/以授使者/

    C.岭南平擒/刘鋹将献俘/莫能知其礼时/昭已致政/太祖遣近臣就其家/问之/昭方卧/病口占/以授使者/

    D.岭南平/擒刘鋹/将献俘/莫能知其礼/时昭已致政/太祖遣近臣就其家问之/昭方卧病/口占以授使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志》即《三国志》,它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B.“迁”是表示古代官员职务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左迁”表示升官。

    C.“吏部”是六部之一,通常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

    D.“显德”是年号,古代可用年号称呼皇帝,有的皇帝一人有多个年号。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昭天资聪慧,博闻强识。他年少时能诵诗百余篇,通读《九经》;后又学习十三史,通晓几千年的历史。

    B.张昭重情重义,知恩图报。他因张宪的赏识,被任命为推官;后为报答张宪的知遇之恩而成就其节操。

    C.张昭关心国事,敢于进谏。他虽然担任户部尚书,但却对科举考试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D.张昭德才兼备,深受器重。他博览群书,兼善诸家之言,曾经上表请求退休,但没有得到皇帝的允许。

    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己若也。

    (2)每与昭燕语,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苏轼在《赤壁赋》中说看世事有“变”与“不变”的角度。“变”未必如你所想而推演,“不变”也未必能为你所清晰辨识。同样是“变”,可能是革故鼎新,也可能是江河日下;同样是“不变”,可能是坚守自我,也可能是因循守旧……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