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抚顺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今君乃赵走燕   追逐北

    B. 赵使者蔺相如   乃其匕首提秦王

    C. 乃还,须发尽   不知东方之既

    D. 施关机   涂有饿莩而不知

  •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都门帐饮无   绪:心情、情绪

    B. 异日图好景   将:语助词,无实义

    C. 此去经年   经年:年复一年

    D. 三秋桂子   三秋:三年

     

  • 3、下列横线上依次所填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再别康桥》共有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________,如和我轻轻招手作别的西天的云彩,________,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揉碎漫溯挥一挥等,________,给人以立体感。

    1)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2)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靠它给带来

    3)康河里倒映的是河畔的金柳 (4)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5)把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6)使每一幅画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A. 1)(3)(6)   B. 1)(4)(5

    C. 2)(4)(5)   D. 2)(3)(6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在学校举行的元旦文艺晚会上,我们班的女生自编自演了一个话剧,两位同学将剧中人物演得绘声绘色,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B. 像他这一类靠着一些繁文缛礼撑撑场面的家伙,正是愚妄的世人所醉心的;他们的浅薄的牙慧使傻瓜和聪明人同样受他们的欺骗,可是一经试验,他们的水泡就爆破了。

    C. 他搜集了许多经济学方面的图书来看,仿佛走进了令人应接不暇的名胜区,每跨一步总要点头叫绝,赞叹地说“平生初见”。

    D. 这些人垂头丧气,连眼皮也不敢抬,个个噤若寒蝉,都挤到角落去找遮掩的座位,正襟危坐,就像待审的犯人。

  • 5、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壮也,犹不如人 ③以无礼于晋

    ②夫晋,何厌有 ④吾还也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柏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试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署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南朝时文学从学术中开始独立出来,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已经非常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

    B.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C.魏晋时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但并未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

    D.文学自觉扩大了文学的内容,创作者开始关注物象描摹,表现自然景物的感发,强调人生悲欢离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文”与“笔”的区分,刘勰强调文需有韵,萧绎强调文之抒情并且注重语言形式美。

    B.“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的价值,也强调可以借此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

    C.“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是文学性明确与丰富的表现。

    D.“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  

    A.《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并列。

    B.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而是自然如此。

    C.蔡邕《独断》等作品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D.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曹操的《短歌行》充分体现了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相关论述,分析该篇作品对文学自觉的体现。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行路难》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现自己盼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2)《沁园春长沙》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美人之贻。

    (2)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_

    (3)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5)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

  • 9、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失向来之烟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4)江山如画,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___________。(《荀子·劝学》)

    (6)___________,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咏而归”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成语“青出于蓝”“后来居上”的寓意很特别,这与《荀子·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以及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是一致的。

    (2)中国古代诗人惯于用颜色修饰意象,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而青色,又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颜色之一,如《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都不约而同提到了这种颜色。

    (3)诗歌中常以“梦”字入诗,或写梦中事、梦中人、梦中情,或借梦抒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他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他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他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1940年春)

    1对这首现代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离地兀立着”“纠缠在一起”形成对比,通过“树”这一形象,对现实进行思考。

    B.诗歌语言典雅生动,“告诉”一词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风与空气”人情味,显得亲切。

    C.诗歌结构清晰,分别写树的地上、地下形象。“但是”二字,自然地使诗意有了转折。

    D.与《大堰河一我的保姆》一样,诗人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出典型的意象,表达深沉的情感。

    2诗中树的意象有什么特征?作者借助这一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易子而教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则不祥莫大焉。”

    【1】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行也(情势)

    B.以正不行(行不通)

    C.古者子而教之(交换)

    D.责善则(离开)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译:您用正理正道教育我,可您的行为却不符合正道。

    B.父子相夷,则恶矣。                  译:父子之间互相伤感情,便很可恶。

    C.古者易子而教之。                    译:古时候互相交换儿子来进行教育。

    D.本文论述了教育一定要用正理正道,应交换孩子来教育的教育方法。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书,就是一场场美丽的相遇。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得以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孙权、刘裕、廉颇、毛泽东、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在语文课本中诗意地相遇。

    假如可以穿越时空,你最愿意和其中的哪一位相遇呢?相信这相遇定会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或同情他们的遭遇,或羡慕他们的生活,或崇敬他们的精神,或共同探讨人生……

    请以“当我与___相遇”为副标题,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要有生动记叙和细腻描写;人物形象要鲜活生动、个性鲜明;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