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云浮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_______________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素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A. ④①③②⑤   B. ①③②④⑤   C. ④②⑤①③   D. ①④⑤③②

  • 2、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原意是指( 

    A.元宵节

    B.重阳节

    C.中秋节

    D.端午节

  • 3、以下关于《读本(必修一)》中《域外故事》专题的情节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两块面包》中,女主人公玛莎认定巴姆勃格是个在贫困中奋斗的画家,于是偷偷给他的面包上抹了黄油,这导致巴姆勃格的作品完全毁了。

    B.《芳邻》通过对女主人公在邻居家的描述和自己家的实际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展示了男权主义压迫下女性的悲惨遭遇,寄托了作者的同情。

    C.《最后一便士》全文记叙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蛋糕店老板为一位穷苦的老人提供免费蛋糕的故事,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D.《大卫的机遇》中,主人公大卫在路边睡着之后,先后有美丽的姑娘、绅士夫妇和他的仇人来到他身边,但所有人最终都和他没有交集。

  • 4、依次填入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城市不是乡愁的产地,城市只是埋葬乡愁的坟场。我们周游在后现代的工业城市,难觅经典永恒的乡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乡愁生发在辽阔的原野

    ②那它一定是逃离了都会

    ③因为乡愁萌芽在朴素的地方

    ④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令人一见倾心的乡愁

    ⑤偷偷生长在被现代人遗忘的高山之巅的乡舍与内陆深处的村庄

    A. ④②⑤③①   B. ①④⑤②③   C. ②③①④⑤   D. ②①④⑤③

  •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甲兵而走                       曳:拖着

    B.五亩之宅,之以桑             树:种植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检查

    D.王无                              罪:归咎,归罪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辩,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

    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鸿门宴》一文中樊哙劝沛公赶紧离开项王营地,不必计较细枝末节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陋室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与作者交往的都是博学之士,没有粗鄙浅薄之人来反映“陋室不陋”。

    (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感叹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写作者向古圣先贤学习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操《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比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现诗人渴望贤才来归心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古诗文默写填空。

    ①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②周公吐哺,_______。(《短歌行》)

    ③天姥连天向天横,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⑦云青青兮欲雨,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运用比兴于法,表现女子青春年华,容颜润泽,暗示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浓情蜜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现诗人怨恨君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心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之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作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巧妙地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这样的图景。

    ⑵在《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应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译注·梁惠王上》)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C.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 河内,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

    C. 庠序,都是指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D. 孝悌,“孝” 指孝敬父母;“悌”指爱护弟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了,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实质是一样的,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多了。

    B. 孟子认为“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C. “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王无罪岁”是孟子劝勉梁惠王要抛弃虐政,施行仁政,这样百姓才能来归服。

    D. 本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句式整齐,气势充沛,雄辩有力。

    4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了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对话,显示了先贤对的重视。少年周恩来慨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宏伟之志,引领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成为一代伟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清华大学时要求广大青年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对学子们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出了殷切期望。

    对于青年人来说,志向非常重要,它可以让人明确一生的方向,可以激励一个人奋勇前行,可以帮助人们克服种种艰难险阻。

    某校校刊开展“志向”主题征文活动,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向校刊投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