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怅廖廓 苍茫大地 峥嵘岁月 书生义气
B.浪遏飞舟 五岭逶迤 颓圮 凄婉迷茫
C.河畔 星辉班斓 笙萧 天伦之乐
D.青苔 披荆斩棘 花辨 窗扉
2、表述得体的一项是
A. 锦旗:某患者为治好他多年顽疾的医生特地制作锦旗,写着“杏林高手,医者仁心”。
B. 招聘启事:凡符合上述条件的应聘者,请将足下简历、联系方式邮递至本中心。
C. 对联:高考前夕,某班在教室贴出-.副“逆境捶打造强者.烈火焚烧试真金—的减压对联。
D. 上诉状:这份购房合同是我方当事人在中介的忽悠下签订的,依法应认定无效。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开辟(pì) 西鄂(è) 逾侈(chǐ) 陇西(lǒng)
B. 尸骸(hái) 蟾蜍(chán) 阉党(yān) 动辄(zhé)
C. 邓骘(zhì) 逾越(yú) 小篆(zhuàn) 讽谏(fěng)
D. 猝然(zù) 璇机(xuán) 伺机(sì) 谗言(chán)
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到则披草而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 则施施而行/吾尝终日而思矣
C.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知明而行无过矣
D. 则凡数州之土壤/固一世之雄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愿足下更虑之 更:更加。
B.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D. 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望春风
王韵
路边的大树开始褪去了枯黄,和田间的桃枝一起绽出新叶。我也受到了感染,心情顿时明媚了许多。路上行人明显多了起来,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喧嚣。不时看到戴着口罩、装备齐全的骑行者,他们塌下身子,双手稳稳地攥住把手,如一尾尾灵活的鱼儿,在车流的汪洋中穿行。
第一批被春天唤醒的,总是乡间的农人。在乡村,春风是人们最好的朋友。它把山坡吹绿,把枝头的新芽催绽,与田野上每一个守护着土地的人不期而遇,带来花的清香与叶的肥嫩。
疫情逐渐缓解,卡口渐次开放。农民陆续走入田中,土豆已经种上了。麦子地里,农业站的技术管理员在查看麦苗长势,指导农民除草施肥、喷洒农药。苹果地里,果农们在为果树剪枝、不用开沟、追肥。度过了这一个多月焦灼的日子,农民们终于回到那片一生难以割舍的土地,扑向那地毯般铺张开来的田野,不错过惊蛰前后的每一个日子。
郊外田畦都齐齐整整,荠菜花满坡满地,不时能看见三五个人戴着口罩在麦地里挖野菜。那些肥嫩的荠菜、苦菜子被人们摘下,收进随身带来的布袋、提篮中。在挟裹着乡土气息的清风里,他们带着满心的喜悦回家,品尝这大自然恩赐的美味。
姜地里,一家家姜农戴着口罩,扛犁带锨,拉着竹竿和塑料薄膜,提着推着正月里在土炕上生的姜芽,开始下地种姜了。干活干得起了兴,他们脱掉了羽绒服外套,忙得满头大汗。很快,白花花的塑料膜包上地畦,一大块黄土地就这样落了一层亮亮的白雪。
村庄路口,一个穿深绿棉衣的老太太正拉着一个穿暗红外衣的老太太的手,隔着彼此的口罩,絮絮地嘱咐着什么。两位老太太都是70多岁的年纪,干瘦矮小的身体,核桃般沟壑纵横的面孔,灰白的头发。两人拉扯了一会儿,红衣老太终于离开绿衣老太,走向马路对面,步子缓慢,但是很沉着,稳稳的,没有回头。春天的风依然凛冽,吹着老人灰白的头发、瘦小的身子。绿衣老太一直站在那里,目光始终追随着红衣老太。终于走到了路南侧的人行道上,红衣老太默契地回首,仰起菊花般的笑脸,挥舞着胜利的手势,向对面的老太太大声喊着什么。隔着一条路的距离,只能看到口罩在动。绿衣老太也挥起了手,大声地喊着什么,那笑容也如菊花般,层层叠叠。然后,红衣老太转过身,步子似乎轻盈了很多,继续向前方走去。路北侧的绿衣老太突然意识到了寒冷,肩膀缩了起来,搓着两只手,缓缓转身离去。
她们应该是一对老友吧。疫情阻隔多日不见,红衣老太一定是惦记着闺蜜,于是穿过村庄路口去看望。离别时,绿衣老太不放心,执意要送老友,红衣老太摆脱了她拉扯的手,安慰说自己能走。老人过马路时故意走得镇静而从容,因为她知道,老友温暖的目光正陪伴着她前行。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3月20日第15版)
【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题目一语双关,既交代了作者在疫情缓解后外出观看春日的景象,又写出了疫情缓解,人们渴望疫情尽快结束的美好期盼。
B.作者运用了大量笔墨,主要通过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刻画了红衣、绿衣两位生动鲜明的乡村老人形象,使得两位乡村老妪形象跃然纸上。
C.文章由乡村春景着手,定点观察,远近结合,形象地描绘了疫情缓解后乡村中的一幅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D.文章通过一幅幅绮丽绚烂的劳动、生活画面,塑造了一个个勤劳、淳朴、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农人形象。
【2】结尾处,设置红衣老太镇静而从容地过马路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3】假如你是红衣老太的子女,你是否支持自己的母亲前去探望老友这一行为。请结合本文并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的理由。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出白发日多、因病断炊的根源,忧国伤时的情操感人至深。
(2)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3)《赤壁赋》中,作者夜游赤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明月升起后的画面,跟王勃的《滕王阁序》里“秋水共长天一色”有相同的意境。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明自己陋室不陋是因为自己结交的朋友都是有学问之人。
(2)《诗经·氓》中用“斑鸠”来作比,劝告女子不要迷恋爱情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
(3)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9、名篇名句默写
(1)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燕、后秦等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也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既是运用比喻又是运用典故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人生空幻,并借凭吊明月寄托内心深沉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默写。
①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②__________,白露未晞。
③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英俊沉下僚。
⑤孔子曰:“益者三友,__________。友直,_____,友多闻,益矣。
⑥夫子循循然善诱人,____________,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⑦譬如平地,__________,进,吾往也。
⑧子曰:“______________,文胜质则史。___________,然后君子。”
⑨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不复也。”
⑩夫仁者,_______________;己欲达而达人。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雨霖铃》中,描写酒醒后凄凉孤独感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苏轼《定风波》上下篇中“______”“______”两句,分别描写了作者面对风雨,坦然自若的心情。
(3)李清照《声声慢》中借梧桐、细雨“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孤独愁苦的样子。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交代了踏青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2】本诗第二、三联描绘了怎么样的景象?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偃虹堤记
欧阳修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1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有所记 愿:希望
B.覆溺之虞 虞:料想
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 使:假如
D.常显用之 常:曾经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
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令人遗憾。
C.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D.《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达了心中理想的为官之道。
【3】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了“人情”。人情以除“亲情”外的老乡情、同学情、师生情、同事情、战友情等种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作为一种丰富而美好的情愫,人情永远不会缺失,它时刻陪伴在我们周围,激励着我们的学习,见证着我们的成长,不断地熏陶着我们的心灵。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