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使人听此凋朱颜
A. 砯崖转石万壑雷
B. 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C. 问君西游何时还
D.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2、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河内凶(战乱) B. 秦人开关延敌(迎击)
C. 因河为池(防御建筑) D. 信臣精卒(相信)
3、下列文化知识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旧时男子20岁行冠礼,在本名以外另起表德行或与本名意义有关的字,如司马光字君实。
B.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的原意是疏通,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C.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北郊祭天,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
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
4、下列各句中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④独其为文犹可识
⑤其下平旷,有泉侧出⑥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⑦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⑧其孰能讥之乎
⑨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①③④⑤⑥⑨/②/⑦⑧
B.①③④⑤⑦/②/⑥/⑧/⑨
C.①③④⑤⑥/②/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洎牧以谗诛
B.以其无礼于晋
C.虽董之以严刑
D.赵尝五战于秦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经》中的讽刺篇章集中在《国风》和《小雅》,年代集中在西周后期和春秋时代。以《小雅·抑》篇为例,它被认为是老臣讽谏周王的作品,“视尔梦梦,我心惨惨”,文中字字句句真切诚恳,这必然引起统治者的共鸣和接纳。而《国风》中众多反映人民疾苦的篇目,如《硕鼠》这样讽刺统治阶级“不修其政,贪而畏人”的丑态,又如《击鼓》中对战争的厌倦反感,在统治者看来,是下层阶级的牢骚。这些篇章是统治者体察民风、改良政策的途径和自我反省的依照,也是艺术欣赏和流传的载体。
周王朝的此种自信,源自周王朝的意识形态。周王朝的建立由武力取得。商朝曾一度认为天命永恒,长期的孤芳自赏和自我麻痹,使得商朝统治者沉醉于自我编织的“天命网”中,没有足够的警惕意识,不能积极应对天下变乱。从变乱中接过大旗的周王朝与殷商不同:周王朝也相信并宣传“天子”理论,他们坚持的理论是周王朝的建立是天放弃了对殷商的支持和信任,改选周作为它的“元子”。周王朝的这番理论和心态是自我创制的。通过这番建构,周王朝天子和子民都接受了这套基本没有突破点的体系,周王朝从覆商夺权,建立之初到之后的统治构想,也基本符合这一理论建构体系。不仅如此,这种体系的建立还是和信仰相接的精神产物。周王朝统治者称自己为“天”,和“天”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和人们普遍信仰、甚至信仰到无法谈论、谈论不清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无疑是宣告了其政治统治的“必然性”,于是这种联系给予天子以无可替代的至高性。人们无法否定天,无法否定天命,也就无法否定天所指定和宠爱的王朝。周天子本身也是相信这一点的,于是那些牢骚埋怨至多是统治者的皮肉之痛,在当时永不可能触及统治的权威性和必然性。这些诗句是逆耳的声音,但它的威力仅限于此,周王朝并不担心它的危害会扩及社会稳定的根基。人们在甘心受统治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是可以理解、包容和接受的。
同时,周王朝以自己的经验证明,“天命靡常”,绝对的自信只能引来绝对的潜在祸患。周代替商一方面是由于天的视线转移,另一方面也是商朝自己没能把握住上天的眷顾而滥用特权,祸国殃民。这种隐隐的不安,促使周王朝统治者将“以德配天”的观念引出。即用好的德行来规范自己的统治。“德”、“王道”和“保民”的基本观念反映在《诗经》中,讽刺诗的入选即为最好的例证。统治者在用这种方式告诫自己,告诫后代,周王朝的统治还存在缺憾,存在人民不能安居乐业的隐患或现实矛盾,存在操守和德行不够典范、执政不够贤明的君主。另外,以诗歌作为警戒,既有生动活泼、免于说教的独特性,又脍炙人口通俗易懂,对于流传和引起注意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摘编自王晔《〈诗经〉中讽刺诗得以生存的外在因素》)
材料二:
白居易的讽喻诗有一百七十余首,大多作于贬谪前期。他提出了系统的诗歌理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其讽喻诗的内容,多是反映民间疾苦、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的生活以及他们欺压百姓的恶行,通过对这些社会现实的尖锐揭露和对社会不良时事的鞭挞,讽谏皇帝,使皇帝明白为政之要,从而使政治清廉、国家安定、百姓和乐。
在白居易所写的众多讽喻诗中,《秦中吟》和《新乐府》是代表作,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并经过了严密组织建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其中,《卖炭翁》作为十分突出的一篇,在后世广为流传。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卖炭翁由“伐薪烧炭”到进城卖炭,再到炭被抢走的不幸遭遇,表现出中唐时期社会差异日益明显,揭示出上层人士对广大穷苦百姓巧取豪夺的卑劣行径。在这首诗中,白居易运用具有表现力的文字描写对象,述说卖炭翁心中之事,细致入微地刻画和描写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境遇和凄苦的心理环境,一字一句,发人深省。
白居易的讽喻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质朴、通俗,写实性强。这一特点,早在《诗经》中就有明确体现。在《诗经》中的《风》这一部分,以及汉魏乐府民歌中,之后仍具有这样的倾向和趋势。而同在唐代,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则带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和启迪。杜甫诗中的写实性和通俗化倾向被元稹、白居易等人继承和发扬,使诗歌进一步呈现通俗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白居易的讽喻诗善于运用鲜明甚至尖锐的对比,突出社会的阶级差别,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如在《轻肥》中,“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描写那些宦官集团中的内臣、大夫和将军骄奢淫逸的生活,转而又写到“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一天壤之别的场景转换,令读者惊讶不已,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摘编自白晓雪《浅析白居易的讽喻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集中于《诗经》的《国风》和《小雅》中的讽刺诗,当时的周王朝统治者能给予正面的回应。
B.在周王朝,只要不触及统治者统治的权威性和影响社会稳定,人们都可以借讽刺诗来发表看法,各抒己见。
C.白居易的讽喻诗致力于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鞭挞,讽谏皇帝并使其醒悟,使得当时的国家面貌为之一新。
D.白居易讽喻诗质朴的语言以及通俗写实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受同朝代诗人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王朝统治者汲取商朝教训,力求以好的德行来规范统治,这为当时讽刺诗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B.周王朝统治者自我创制的永无懈可击的“天子”理论,确定了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得到了子民等的认可。
C.白居易的讽喻诗具有批判现实的特点,其中有一些有明确的政治目的,能体现其“为事而作”的诗歌理论。
D.材料二围绕“白居易的讽喻诗”,分别从内容、目的、特色等角度展开论述,并运用了举例、引用等论证手法。
【3】下列各项中白居易的诗句,不能作为论据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白居易《红线毯》)
B.有吏夜叩门,高声催纳粟。
家人不待晓,场上张灯烛。(白居易《纳粟》)
C.依依田家叟,设此相逢迎。
留连向暮归,树树风蝉声。(白居易《秋游原上》)
D.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诗经》中的讽刺诗和白居易讽喻诗的相同点。
【5】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诗经》中的讽刺诗得以存在并流传的原因。
7、补全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
(2) 曹操在《短歌行》中用比兴的手法,表明求贤才而不得,点明忧愁不断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 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以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2)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_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4)_________________,独畏廉将军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苏轼在《定风波》中,“ ”运用双关手法,道出了作者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6)《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有这样的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词人心中有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 。这里用移情及物的手法写心中的愁心中的恨,词篇因此而生动。
(7)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
9、按课文内容填空
(1)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___________________,君亲其谓予何!
(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余与同社诸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指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以美人为喻,表达苏轼理想不得实现的怅惘之情。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求对自己治国能力中的不足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也侧面看出他的谦逊。
(3)杜甫在《登高》中借落叶与江水来渲染秋景苍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志向是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唱着歌回来。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下列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风、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
B. 明明是诗人不忍离开,却说亭边的柳条和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然已成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这是主客移位的手法。
C. 诗歌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湖上亭与家人分别时的依恋难舍之情。
D.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柳树枝头的黄莺鸣声悠悠,全诗营造出清新明丽的意境。
E. 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小题
米元章有洁疾,盥手以银为斗,置长柄,俾奴仆执以泻水于手,呼为水斗。已而两手相拍而干,不用巾拭。有客造元章者,去必濯其坐榻。巾帽亦时时洗涤。又朝靴偶为他人所持,必甚恶之;因屡洗,遂损不可穿。
周仁熟与米芾交契。一日,芾言:“得一砚, 非世间物,殆天地秘藏,待我识之。”答曰:“公虽名博识, 所得之物,真赝各半,特善夸耳。”芾方发笥检取,周亦随起,索巾涤手者再,若欲敬观状。芾喜出砚,周称赏不已,且云:“诚为尤物, 未知发墨何如?”命取水。未至,亟以唾点磨墨。芾变色曰:“一何先恭后倨? 砚污矣,不可用!”周遂取归。
芾初见徽宗,命书《周官》篇于御屏。书毕,掷笔于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年!”周殿撰谓芾善夸,诚不谬也。周非欲砚,特以米好洁,聊资嬉笑耳。周后复以砚归米,米竟不取。
[注]米芾,字元章,北宋书画家。周仁熟,官至宋代集贤殿修撰,谓“殿撰”,
【1】解释加点的词。
俾
造
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 照耀皇宋万年!”周殿撰谓芾善夸,诚不谬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而你也迎来了一场特别的考试——高一年级线上统一测试。这场考试有着很特别的地方: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
因为特别,你会有特别的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
今后的人生中,还会有许多特别的考试,而你,就是那个答卷人。
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①以“20年后的你”的身份,给参加这次考试的你写一封信。
②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请你针对其中一个看法写一篇议论文。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