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62岁的卡岑伯格解释说,霍布森是一位有价值的顾问,因为她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化,
总是考虑长远,提出疑问时不会咄咄逼人。
B.阿里巴巴集团CEO陆兆禧接受访问时表示,今年“双十一”的目标是引进更多国际品牌,
并强调,移动肯定是未来的支付趋势,成为主力是无可置疑的事实。
C.教学语言要做到严谨简洁,既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要繁文缛节,应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最大的信息。
D.有人说过这样一句精辟的语言:摄影师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时光转化
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2、下列一组语句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读过《红楼梦》的人自能体会诗中悲凉的意味。
②是的,没有作者、读者的一路同行,我们怎能在这漫漫长途上走到今天?
③“字字看来皆是情,十年同路见真心。”
④“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⑤今天,编者如果学着写诗的话,最想说的是:
⑥当年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后,曾在题诗中写下这两句:
A. ⑥④①⑤③② B. ⑥④⑤①②③
C. ⑤①③②⑥④ D. ⑤①⑥④③②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销毁 株连 各自为政 泣涕涟涟
B.辉煌 发祥 抱残守缺 芳泽杂揉
C.诀别 戕害 情投意和 雨雪霏霏
D.瑕疵 搏弈 改弦易辙 欲盖弥彰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属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函封之 ③常以身翼蔽沛公 ④樊於期乃前曰
⑤共其乏困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⑦太子迟之 ⑧发尽上指冠 ⑨越国以鄙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⑧⑨ C.①②③⑧ D.①②③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宿命(sù) 熨帖(yù) 坍圮(tān) 祈祷(qí)
B.隽(juàn)永 恪守(gé) 慰藉(jiè) 蝉蜕(tuì)
C.譬如(pì) 雕琢(zhuó) 荒芜(wǔ) 剥蚀(shí)
D.荒僻(pì) 猝然(zú) 坎坷(kě) 亘古(gèn)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近期脱口秀综艺的崛起,中国喜剧似乎面临着新一轮的变革。在一个碎片化文化消费时代,时长100分钟的喜剧电影几乎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严肃文学,而一度兴起的相声,则因囿于一些程式化表演近乎成为这个时代的传统戏曲。只有中国式脱口秀似乎恰逢其时。
为何源自西方的脱口秀,时至今日在中国突然备受关注?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逐渐习惯于短视频消费的年轻一代文化受众,正逐渐成长为今天文化消费的主力军,他们所关注的文化焦点占据了热搜榜的显要位置。而中国式脱口秀在线上的运作方式总是以十分钟、千余字为基础单位,以笑点堆积为主旨,这在本质上不过是搞笑短视频的一种变种,与这一代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完全相符。其次,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脱口秀,都能以更为快速而便捷的方式触及当下年轻人所特有的生活方式,与其说是凸显了他们生活中的某些笑点,不如说是触碰到当代年轻人生活中诸多不可言说的痛点——奋斗的艰辛、没钱的困扰、情感的不确定性等等。这种切身性所带来的感同身受,催生出特定的群体认同,而群体认同的形成会再度推动这一新的喜剧形式的繁荣。
从深层说,脱口秀背后还有“梗”文化在起作用。“梗”文化已是今天中国喜剧的一个重要元素。网络化时代的笑点与传统笑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逗笑人的方式并非源于内容本身,而是源于同一内容被多次形式化重复。正如在脱口秀表演技巧上特别强调的call back(扣题)方式,看似是一种内容创造上的自我复制,但却在复制中营造了一种特定氛围,并在这种包含着差异的重复中,将原本略带悖谬与荒诞的情景做了极致化的演绎。
例如被第三季《脱口秀大会》以call back方式再次提及的综艺“梗”——“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就属于这一类。这一歌词原本不过是陶喆老歌中的一句说唱,后被《青春有你2》演绎,在被网络无数个版本重新翻拍、配图和再创造之后,却成为一个可以被不断call back的“梗”。用“梗”所构筑的笑点虽然需要特定的语境才能被领会,但对于身处这一特定语境中的观众而言,却成了一条无须铺垫直接引爆全场的便捷途径。
于是今天被综艺化的脱口秀在本质上成为一个庞大的造“梗”运动的有效推手。这种创造不仅意味着它自身直接造“梗”,更包含着对已流行的“梗”文化的再度创造。因此,它呈现出诸多网络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内容可以短小而空洞,但却存在着固定形式的差异性重复。这种重复构筑特定人设、特定笑点,并最终在一代人的语言习惯当中沉淀。
在此我们一直强调目前脱口秀表演的中国特征,是因为我们很难将《吐槽大会》与《脱口秀大会》等当作是对西方传统脱口秀的一种继承。毕竟这个诞生于英国,并伴随着广播兴起而产生的谈话类型,不仅有其独特的文化生长土壤,而且至今保留着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的文化胎记:一种源发于时事政治的评论和访谈,包含着对社会现实事件的实时关注。换言之,脱口秀的属性与其说是喜剧性的,不如说是新闻性的;与其说是以已经完成了的稿子为底稿,以堆积笑点为己任,不如说是以生成性的思想交锋为主旨。
中国式脱口秀一开始就以综艺化形式被人们所熟知。“笑点优先”的创作手法,实际上消解了脱口秀原初的时评特质。尽管在今天脱口秀舞台上较为受人欢迎的演员仍然是一群有态度、立场和特定价值观的演员,但更被强化的是段子手特质。他们的创造与其说是围绕某种特定生活话题所展开的反讽,不如说是一场不自然的造“梗”运动。
正是依赖于这种造“梗”运动,中国式脱口秀将自身转变为一种新的喜剧形式。然而这个意外收获,却也带着隐忧:如果脱口秀仅仅成为一个造“梗”运动,那么它如何能与传统的单口相声区分开来,它又如何能避免自己因为形式单调、笑点雷同而可能带来的审美疲劳?脱口秀的未来,还有没有引入公共讨论的可能,是强调时评化色彩还是继续强调综艺化走向?这些问题,其实正应该是在脱口秀最受关注时探讨的。
(选自夏莹《脱口秀为什么火了》,《光明日报》10月13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一个碎片化文化消费时代,相声艺术因囿于程式化表演而成为这个时代的传统戏曲。
B.中国式脱口秀受到年轻人欢迎,主要是因为其触碰到他们生活中诸多不可言说的痛点。
C.网络化时代的笑点与传统笑点最大的不同,是其笑点在于内容本身和多次形式化重复。
D.某些成功的脱口秀演员已经不注重对某种特定生活话题的反讽,而只在乎段子手特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分析中国脱口秀的兴起,将它放在包括电影、相声在内的更大的艺术范畴中来考察。
B.文章着重分析脱口秀在中国备受关注的原因,条分缕析,由浅入深,加深了读者的认知。
C.文章引用陶喆歌词的例子,意在证明脱口秀借助内容上的复制可以达到很好的“笑”果。
D.作者在分析时具有较强的思辨意识,不仅关注中国式脱口秀的优点,还关心其长远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种艺术形式的诞生与消亡都和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能否适应时代的发展是决定艺术形式命运的重要因素。
B.中国式脱口秀更接近于演员们的语言狂欢,其结果往往是创造出独特的“梗”文化,因此,完全创新性是其明显特点。
C.外国文化在异域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独立性和本土化的矛盾,如何保持精髓而又能因地制宜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D.中国式脱口秀方兴未艾,具有自己的特色,如何避免昙花一现的结局,选择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值得所有从业者深思。
7、默写。
(1)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
(2)酾酒临江,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4)《赤壁赋》中描写曹操军队攻破荆州顺流而下时军容盛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自己一生漂泊,命运坎坷,饱受磨难,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的情形。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权贵的不屑,对自我独立人格的坚守。
(4)唐代名诗《金缕衣》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诫世人珍惜时光,莫负青春。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客人看到苏子“愀然”后表述二人坐船、饮酒的美好状态,以此劝慰苏子不必忧愁凄怆。
(2)荀子在《劝学》中十分推崇借助外物达到某种目的的做法,他认为“____________”是能够到达千里之外的人,“____________”是能够横渡大河的人。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鼓励四位弟子各言其志,唯独子路受到孔子的“哂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是__________。
(2)《雨巷》里,丁香姑娘与我擦肩而过后,我目送她渐渐远去后,她________,然后走尽这雨巷。
(3)《荆轲刺秦》易水送别这一情节,高渐离击筑及荆轲歌唱时,________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让送行之人都流泪哭泣。
(4)《记念刘和珍君》中,表达鲁迅对反动派暴行极其愤怒的两小句是_______,_______。
(5)《再别康桥》里,作者在诗中借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对梦一般的美好回忆的追寻。
(6)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齐桓晋文之事》中所说的“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谈了行王道教化的作用。
(2)庄子《庖丁解牛》中“______,批大卻,导大窾,______”,道出了高超技艺中蕴含的“道”。
(3)李斯《谏逐客书》中用“______,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______;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来劝说秦王广纳贤才。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行行重行行
汉 佚名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渐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写出《归园田居(其一》中采用了相同手法的句子。
【2】请概括这首诗表达出的主要的思想感情(不超过15个字)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及汉兵起,更始立,豪杰多荐举禹,禹不肯从。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因留宿闲语。及王郎起兵,光武自蓟至信都,使禹发奔命,得数千人,令自将之,别攻拔乐阳。时任使诸将,多访于禹,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及赤眉西入关,更始使定国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及诸将,分据河东、弘农以拒之。赤眉众大集,王匡等莫能当。建武元年正月,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获辎重千余乘。进围安邑,数月未能下。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禹遣诸将逆击于解南大破之斩参首。于是王匡、成丹、刘均等合军十余万,复共击禹,禹军不利。会日暮,战罢,军师韩歆及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禹不听。明旦,匡悉军出攻禹,禹令军中无得妄动;既至营下,因传发诸将鼓而并进,大破之。匡等皆弃军亡走,禹率轻骑急追,获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缰,皆斩之,遂定河东。遂渡汾阴河,入夏阳。更始中郎将左辅都尉公乘歙,引其众十万,与左冯翊兵共拒禹于衙,禹复破走之,而赤眉遂入长安。是时,三辅连覆败,赤眉所过残贼,百姓不知所归。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降者日以千数,众号百万。禹所止辄停车住节,以劳来之,父老童稚,满其车下,莫不感悦,于是名震关西。帝嘉之,数赐书褒美。十三年,天下平定,定封禹为高密侯。帝以禹功高,封弟宽为明亲侯。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居岁余,寝疾。帝数自临问,以子男二人为郎。永平元年,年五十七薨,谥曰元侯。
(节选自《后汉书·邓禹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禹遣诸将逆击于解南/大破/之斩参首
B.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禹遣诸将/逆击于解南/大破/之斩参首
C.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禹遣诸将/逆击于解南/大破之/斩参首
D.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禹遣诸将逆击于解南/大破之/斩参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赤眉,指新莽末以樊崇等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因以赤色涂眉为标志,故称。后泛指农民起义军。
B.左冯翊,官名兼行政区名。汉时将左冯翊、京兆尹、右扶风称三辅,把京师附近地区归其管理。
C.住节,亦作“驻节”,指军队统帅在行军中暂驻。节,指皇帝所授予的节杖,多用竹或木制成。
D.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称号,比如“汉高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禹知人善任,受君信赖。光武帝非常信赖邓禹,在任用将领的时候,经常征询邓禹的意见,而邓禹每次推荐的人,光武帝都赐予他们官职。
B.邓禹领兵有道,逆转战局。邓禹在与与王匡等人的交战中出兵不利,部下们认为形势险峻,劝邓禹连夜撤退,但他出其不意,最终大破敌军。
C.邓禹心系百姓,深得民心。百姓们流离失所时都盼望邓禹的到来。邓禹慰劳前来归顺他的百姓,大人小孩都围绕在车子周围,非常喜悦。
D.邓禹功劳显著,倍受恩宠。天下平定后,邓禹被光武帝封为高密侯,弟弟也因邓禹劳苦功高被封为明亲侯。显宗即位后,邓禹被封为太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王郎起兵,光武自蓟至信都,使禹发奔命,得数千人,令自将之,别攻拔乐阳。
(2)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著名演员、健美运动员、前加州州长阿诺·施瓦辛格曾张贴了一张他裹着睡袋在他自己的铜像下方空地上睡觉的照片,并写下“时代如此变化”的感慨。
要求:根据这则材料,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