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不拘于时,学于余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备必喜而从命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B.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C.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D.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请完璧归赵 ②而相如廷叱之 ③时天下承平日久 ④杖汉节牧羊
⑤夜见汉使 ⑥欲因此时降武 ⑦舍相如广成传 ⑧宁许以负秦曲
A. ②③⑤/④⑦/①⑥⑧ B. ①/②③⑤/④⑦/⑥⑧
C. ②③⑦/④⑤/①⑥⑧ D. ①/②/④⑦/③⑤/⑥⑧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吾其还也 ②其人居远未来
C.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②何辞为?
D.①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求人可使报秦者
B. 甚矣,汝之不惠
C. 自古以来,未之尝闻
D. 吾日三省吾身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殷墟甲骨文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信的第一手史料。120年来,经海内外学者的共同探索,其中的历史文化奥秘逐渐揭开,甲骨学也成为一门举世瞩目的国际性显学。
甲骨文发现至今,甲骨文研究主要在文字考释和殷商史料的解析利用方面,而在甲骨学研究领域,持续不断的甲骨文材料的发现、整理和著录,甲骨残片缀合、甲骨组类区分、甲骨文例语法研究等诸多方面堪成规模,特别是近世整宗性甲骨著录集、大型甲骨文献集成与各种完备工具书的相继问世,无不为甲骨文与甲骨学研究的发展积聚起相当的能量。
(摘编自宋镇豪《甲骨文研究的继往开来》)
材料二:
汉字记录汉语,同时也记录汉语所表现出的思维。中国古代一切思想观念、文化、文明,都通过汉字这一载体才传布久远,保留至今。而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成系统的汉字的最早形态,因此说甲骨文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华文化之源、中华文明的早期结晶,一点都不为过。
甲骨文的形体结构体现“六书”的造字理据,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字形。其造字方法甚至有超出“六书”的地方,体现出古人的独出机杼和奇思妙想。甲骨文总字头数已经达到4000多,可以自由记录汉语。甲骨文中常用字的结构已经基本定型,这些字经过几千年演变,虽然笔势笔意屡有变迁,但其基本结构没有变,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如其所记载的中华文化一样,承传有序,源远流长。
甲骨文记载的汉语,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词汇,其所记载的内容也包罗万象。有些文字较多的记事刻辞更是具有一定的情节,甚至富有故事性,完全可以视为最早的文学作品。
甲骨文已经是符号化的文字,古代“书画同源”,因此甲骨文也具有一定装饰性和美化倾向。很多形体犹如美术作品中的速写,在构字时尽量采用简单的线条,抓住描写对象的典型特征,凝练生动,概括传神。其形体体现出的布局上的穿插避让和形象上饱满匀称的追求,更是凸显出古人朴素的美的感觉和观念。
(摘编自刘钊《甲骨文研究的春天来了》)
材料三:
我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埃及早在七千多年前就达到了极高的文明程度,然而今天的埃及与古埃及是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我们去探究为什么古埃及这么智慧和发达的文明会在地球上消失了,以致于古埃及文明成为断代史,留下来的遗址也无人能够解析其中的文化信息,导致了这一段历史成为了没有生命信息的存在。所以张载的为往圣继绝学犹如洪钟大吕,警示世人。而甲骨文研究的重大作用就是让古文化活起来,如果我们不去好好的保护和研究这些甲骨文字,我们将无法解读更多的历史信息,这些将对人类的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和深远影响的信息。甲骨文的研究还涉及综合学科,比如气象学、生物学等,所以说对甲骨文的研究也是对中国文明史的研究,是一种承上启下的文化脉络,我们的研究将对人类文明进程起到积极作用。
甲骨文是我们目前可见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是因材质而留存的,那我们可以推测一下,是不是还有在其他载体书写而没有留下或没被发现的?也许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我们对甲骨文研究的深入,我们会发现新的更早的中华古文字,所以对甲骨文的研究就是不让甲骨文成为绝学,让她产生更多新的文化力量,惠及社会和世人。
(摘编自李优良《甲骨文研究的时代价值》)
材料四:
一百多年来,甲骨文字的解读思想和方法有待完善,亟待要有新的突破,需要重新构建和完善。汉代以来的文字解读法对甲骨文字来说可能不对,虽有历代学者耗费心血的在努力,但存在的问题是不少的。
史载,汉代人已不认识“古文字”了。“至孝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教授堂以为殿,得百篇《尚书》于墙壁中。武帝使使者取视,莫能读者,遂秘于中,外不得见。至孝成皇帝时,征为古文《尚书》学,东海张霸案百篇之序,空造百两之篇,献之成帝。帝出秘百篇以校之,皆不相应。于是下霸于吏,吏白霸罪当至死。成帝高其才而不诛,亦惜其文而不灭,故《百两》之篇传在世间。传见之久,人遂谓《尚书》本有百两篇矣。”(《论衡·正说篇》)这段话,是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在延续前人记述上做了颇为详尽的论述,其已距“秦统一六国文字”近300年了,距周王朝建礼制、商甲骨文字时代已经1000多年了,这中间的王朝更替、贵族争霸、诸子争鸣、社会动荡给古文字的延续造成致命性的大毁损。
出土的实物表明,甲骨文字形成是由商王朝负责占卜、祭祀、天文历法、史册典籍的“人”来刻写和掌管的,这些“特殊的人”是甲骨文字的直接推动者,他们进行了大量的文字创造和字形的新构成。于是,我们就要明白,这些“特殊的人”不是“普通的人”,这些特殊的人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意识——具有更高级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意识,具有“巫觋”的本质特性,上可彻天,中可知人,下可洞地,也就如同“医巫同源”是一样的道理,“医”不通“巫”便是庸医,过去老中医闭目听声就能知道来人得了什么病需要用什么药,现在科学仪器也不一定能够知道病症的根源所在。
按现代科学来讲,甲骨文字时代的这些“特殊的人”是属于神秘学范畴或人体生命科学范畴,或被批为封建迷信的,这也等同道家内修、佛家禅定与阴阳二气转化状态下的“气功”范畴是一样的意义。返观内视,虚室生白,取坎填离,元神出窍、精气为物,游魂为边,周流六虚,上下无常,羽化虹飞,人天合一、心识八藏,捻花一笑等等,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经典的经典都是真实不虚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实证科学”能够明白和理解的。这个世界是物质与意识并存的世界,不是纯唯物的,人类只不过是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一个时空观而已。
(摘编自杨牧青《甲骨文字解读思想和方法要有新的突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120年来,通过海内外学者对殷墟甲骨文坚持不懈的共同探索,终于将隐藏在其中的历史文化奥秘完全揭开了。
B.材料二认为,甲骨文的形体结构既体现“六书”的造字理据,造字方法又有超出“六书”的地方;4000多常用字的基本结构传承至今。
C.材料二认为,目前已知成系统的汉字的最早形态是甲骨文,研究甲骨文有助于我们了解殷商时代的思想观念、文化、文明。
D.材料三认为,甲骨文是因材质而得以留存,对它的深入研究,就会促使我们发现新的更早的中华古文字,惠及社会和世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目前甲骨文的研究还主要在文字考释和殷商史料的解析利用方面,但甲骨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也为甲骨文研究的发展积聚起相当的能量。
B.甲骨文记载的汉语不但有比较丰富的词汇,还记载了包罗万象的丰富内容;甲骨文作为符号化的文字,它还具有一定装饰性和美化倾向,体现出古人对美的追求。
C.古埃及早在七千多年前就达到了极高的文明程度,但与埃及的现代文明已毫不相干;由于文字的失传,古埃及及遗址的文化信息今人已无从解读。
D.保护和研究甲骨文字,可以让古文化活起来,让我们从中解读更多的历史信息,而这些信息将对人类的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材料四中“特殊的人”这一概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特殊的人”是指商王朝负责占卜、祭祀、天文历法、史册典籍的“人”,他们在当时负责刻写和掌管甲骨文字。
B.“特殊的人”比当时的普通人具有更高级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意识,具有“巫觋”的本质特性,他们还精通医道。
C.“特殊的人”创造了大量的文字,还进行了字形的新构成,在甲骨文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是直接的推动者。
D.“特殊的人”属于神秘学范畴或人体生命科学范畴,不能把他们所写的一些与唯物观相悖的内容等同为迷信。
【4】请简要梳理材料四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甲骨文字研究的意义。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承上启下,由眼前之景引发对往昔回忆的句子是“___,____。”
(2)李商隐《代赠》中借物喻人,与“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同向春风各自愁。”
(3)《七律·长征》中毛泽东运用夸张对比手法,将高大绵延的山峰视为平常之物,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诗句是“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4)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用“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两句诗把读者由梦境拉回现实。看似“无言”,却饱含作者离别时的惆怅之情。
(5)《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人受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认为人生短暂,不必让种种“闲愁”萦回于心,还不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氓》中,分别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句来比喻女主人公年轻时的花容月貌和被抛弃后的体衰色减。
(2)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特立独行,粉身碎骨也不悔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涉江采芙蓉》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雅洁、感情纯洁美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体现这一点。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声音的停息不是情感的静止,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从外部聆听转入内心体悟,描绘了“声暂歇”后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4)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5)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孔子引导曾皙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自的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显示了孔子善于点拨诱导。
(2)杜牧《阿房宫赋》描写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下文接着指出秦还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文中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将钉头和米粒进行比较,“_______________”一句通过比较写出钉头之多。
(3)杜牧写《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_______________”,就能抵御强秦;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_______________”,又怎么会灭亡呢?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
【后唐】李存勗
曾宴桃源深洞,
一曲清歌舞凤。
长记欲别时,
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
残月落花烟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前两句中“曾宴”点明对往事的回忆,描写了二人相会时清歌凤舞的欢乐场景。
B. 中间两句描写了宴会结束后悲痛的送别场面,“长记”照应“曾宴”,画面一喜一悲。
C. 最后两句描写了分别时“残月落花烟重”之景,引起了词人别后的无限相思之情。
D. “如梦”是本词的词眼,叠用两个“如梦”点明了词人回忆往事时的惆怅和伤感。
E. “亿仙姿”是词牌名,后来取词中“如梦”二字改名为“如梦令”,从字数上属于中调。
【2】这首词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词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13、阅读文言文《鸿门宴》,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帏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节选自《鸿门宴》)
【1】对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如因善遇之 遇:相逢、会面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因:趁机
B.距关,毋内诸侯 距:同“拒”,据守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三:三次
C.籍吏民,封府库 籍:造册登记
杀人如不能举 举:举起
D.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使……为王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长于臣 樊哙覆其盾于地
D.沛公默然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3】下列选项中与所给例句句式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籍何以至此
A.沛公安在 大王来何操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夫晋,何厌之有 句读之不知
D.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不吾知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救张良,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最终被刘邦拉拢。
B.刘邦与项羽的为人处世相反,在选文中,刘邦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地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
C.从项伯夜驰至沛公军、张良引项伯与刘邦相见可以看出,张良是这场宴会中刘邦阵营的总导演,是一个善于谋略的大智者。
D.节选的第一段文字,虽然没有对项羽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出,项羽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真假。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司马”,我国古代的官职名,战国时期“司马”为武职,专门纠察军队队列秩序。
B.《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再拜”是古代一种相对隆重的礼节,在表示郑重呈献某物或接待某人时,行多次的叩拜礼。
D.“参乘”又写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古代四匹马拉的车。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遍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起你怎么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