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沧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以下段落两处横线可以填入(   )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我么可以“看云识天气”,即根据云的形状来判断天 气。那些薄云,   ;那些厚云,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A.云是天气的招牌 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B.它是天气的招牌 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C.云是天气的招牌 象征着晴朗的天气

    D.它是天气的招牌 象征着晴朗的天气

  •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辞楼下殿,来于秦(《阿房宫赋》)

    旬余,至百(《促织》)

    B.为甘肥不足于口与(《齐桓晋文之事》)

    越国以鄙##dot## (《烛之武退秦师》)

    C.浴乎沂,乎舞雩(《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

    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六国论》)

    D.沛公且日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却宾客以诸侯(《谏逐客书》)

  •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天(mǔ) 岩泉(yǐn) 白(piāo) 床(páo)

    B.溪(shàn) 木(jī) 威(xià) 呼(háo)

    C.澹(dàn) 水(lù) 起(hōnɡ) 货(pāo)

    D.然(huǎnɡ) 然(hōnɡ) 伎(liǎnɡ) 拘(nì)

  • 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苔(tái)   下载(zǎi)   堰塞湖(sè)   追本溯源(sù)

    B. 颓圮(pǐ) 典押(yā) 捡贝壳(ké)   悄然离去(qiāo)

    C. 创伤(chuàng) 宫阙(què)   供销社(gōng)   忸怩不安(ní)

    D. 凌侮(wǔ) 麦糟(zāo)   潜力股(qián)   图穷匕见(xiàn)

  • 5、下列关于作家作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蒙,中国当代作家,作品有诗歌集《青春万岁》、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等。

    B.舒婷,中国现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诗集《双桅船》《唱歌的鸢尾花》等。

    C.韩少功,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中篇小说《爸爸爸》和长篇小说《马桥词典》等。

    D.曹文轩,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作品有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给我一枝枪

    茹志鹃

    我赤手空拳,紧贴在绝壁上,面前是万丈深渊,战斗机笔直地俯冲下来,在我头上掠过,接着,咯咯地射来一串机枪子弹,第二架又怪声啸叫着,从我头上擦过去,接着第三架,羞辱我,威吓我,而我只有怒目相对。我要是有一枝枪,哪怕是一枝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我愤怒地大喝一声:“强盗!”

    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犹觉得心在乱跳。好熟悉的梦啊!它又不是梦,是我在熟睡中重新记起的十几年前的一次经历。

    那年,我从文工团下到营部,是营里唯一没有枪的兵。在一次回营部的路上,我碰到了三架战斗机的囤攻。最后,是沂蒙山的臂膀掩护了我。我回去,跑到营长面前:“发我一枝枪!”

    营长朝我看看,没有说话。我们是没有枪的,我们的枪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

    于是,我仍是全营中唯一没有武器的人,穿着军装,但没有枪。

    “我一定要一枝枪。”这一要求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

    钟敲了十二下,已经是半夜了。我重又躺下,感到一种夜的馨香,纯洁恬静,自由舒畅。我越发想起了枪。

    “我要一枝枪!”这声音好像就在我的跟前,不是十多年前的。是小鲁,我明白了,是他引来这难以平伏的思潮。

    小鲁是战友的儿子。昨天傍晚,小义惊喜地跳进来报告,“妈妈,小鲁大哥哥来了!”小鲁站在房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帽沿压到眉上,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

    孩子扒在他膝上,尊敬而又羡慕地端详他。“叔叔!”突然,孩子改变了对他的称呼,道:“你怎么没有枪?”

    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停了半晌,才说:“我说我要一枝枪,他们说还要慢一慢。”

    当然,现在给新战士发一枝枪,已经不是问题了,从第一批工农拿起系着红缨的梭镖起,我们就知道,没有枪,要付出什么代价!

    我伸手开了灯,床前的玫瑰花儿立即跳回窗帘上去了。小鲁明天就要出发,昨晚硬给小义留了下来,说是要和解放军叔叔睡一夜。我走到外间,电灯还亮着,柔和地照着两个人。小鲁眉毛乌黑,舒展两臂,像要展翅奋飞。孩子那毛茸茸的头,略仰着脸,似乎在问:“叔叔,你有枪吗?”

    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同年的秋末。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四处圆型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那一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住在一位以前的村干部家里,家里没有男人,房东是位大嫂。

    “大嫂,你家大哥呢?”

    她没有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儿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一起七个。”大嫂的脸呆呆的,好像总结似的说:“没有枪!咱们没有枪!手榴弹也没有……”

    忽然,小鲁在梦中皱了皱眉,一个翻身,把小义抱在怀里。年轻的战士,你梦见了什么?梦见自己还没有一枝枪吗?我给他们关上了半扇窗。窗外是洁白的月光,一只纺织娘时断时续地在唱。生活在行进,时而严峻、鲜明,时而又温和、含蓄,絮絮地向我们披心沥胆。

    我们的队伍集合出发了,房东大嫂抱着孩子,站在门口目送我们,我对营长说;“让我上去缴一枝枪。”营长轻轻说道:“这次战斗下来,给你想办法。”

    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的消息传来,通讯员突然给我送来一枝枪。小巧的左轮枪,用一块大红绸子包着,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枝。

    “营长牺牲了。”通讯员垂下眼。

    一枝左轮,六颗子弹,用一块大红绸子裹着,这就是我拿到武器时的情景。小鲁,年轻的战士,不用我说,你能懂得我当时的心情……

    一点了,生活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天,我们离过去又远一天了,但是,历史是不会消亡的,也决不重复。小鲁,现在你不会等自己同志牺牲以后再有一枝枪的。

    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一直到我转业的时候,交给组织,一把左轮,五颗子弹。还有一颗,我用了。

    虽则是轻风徐来,但凉气更重了。电灯光温柔地照着战士和孩子。他们盖得很好,睡得也很好。我拉直小鲁挂在椅背上的军衣,轻轻地给他们关上了电灯,掩上了门。

    回到床上,我却无法入睡。一闭眼,又仿佛看见战斗机在我头上盘旋、低飞,侧着身子俯冲、扫机枪。我伏在一片开阔地上,还带了一个妇女会的姑娘。敌机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越飞越低,毫无顾忌地在我们头上削过去,搅起地上的灰土。姑娘脸色有点苍白,伏着一动不动。我愤怒,但没有屈辱的感觉,因为我想起我有一枝枪,我到底有了枪。我朝那直插下来的飞机打了一枪。子弹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但是我在战斗,在保卫自己,保卫解放了的土地。敌机尾巴一沉,朝上飞去,小心地在上空盘旋扫机枪。他怕了,他胆怯了。

    钟敲两点了,窗帘上的玫瑰已悄悄地爬上了墙。真是该睡了,天明还有工作呢!我们的夜纯洁恬静,自由舒畅,她守护我,我也守护她。

    天亮了,小鲁穿着簇新的军装,向我告辞。小义眼睛焕然发亮,从身后拿出一朵花来,花是普通的纸做的,每一个花瓣都涂了不同的颜色,他踮起脚,把花插在小鲁的胸前,欢快地喊道:“敬礼,解放军叔叔!”

    小鲁低下头,摘下那朵花,小心翼翼地放进内衣口袋里。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

    1962年1月5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梦境缘于战争时期的一次真实经历,面对敌机却没有武器反抗的愤怒,多年后我仍然不能忘怀。

    B.小鲁入伍却没有领到枪,因而显得十分拘束,当小义问起时,他的脸“慢慢红了”,说明还是有些委屈的。

    C.小义开始叫小鲁“大哥哥”,后来又改称“叔叔”,这种称呼的改变,表现出解放军战士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

    D.“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鲁西南地区的这种景象,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民众的苦难。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玫瑰花图案“从床前跳回窗帘”“悄悄爬上墙”,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增添了文章的灵动气息。

    B.本文采用现在的生活与回忆、梦境交织穿插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强调了过去与现实的对比,可谓匠心独具。

    C.本文淡化情节,用简笔勾勒人物,通过简洁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塑造出一系列特征鲜明、性格各异的普通人形象。

    D.作者通过女性视角,描写温馨的夜色和孩子们安睡的场景,笔触细腻,凸显了歌颂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小说主题。

    【3】本文结尾处写到的花,与《百合花》中写“我”看见通讯员“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支野菊花”,有什么不同?

    【4】小说中的“枪”在不同的场景中具有不同内涵,请找出三处加以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曹操《短歌行》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荀子先用木材经墨线比量而取直和金属制作的刀剑经磨砺而变锋利来设喻,随后引出了论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根据要求默写句子。

    (1)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慨叹世事变幻、自然永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作者劝谏唐朝统治者要吸取秦人教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谏唐太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做到奖惩公正合理。

    (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抨击当朝士大夫“______________”的丑恶现象。

  • 9、(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和祖国的分离只是暂时的,这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古至今都是这个道理,我们坚信两岸终将统一,台湾定能回归祖国。

    (3)《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时间的角度写出了洞庭湖千变万化的景象。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天姥山拔地参天、横空出世的雄伟形势。

    (2)苏轼的作品中曾写到曹操军队的战船, 如《赤壁赋》中“________”写出了曹军战船首尾相接、顺江而下的壮阔气势,《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 则形象描绘出曹军败于赤壁的战争画面。

    (3)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 既流露出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也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无奈。

    (4)悬挂在天上的月亮时常会进入我国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中, 这在必修上册课本所学的诗词中很常见, 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宋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B.“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C.“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既是写实,又是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

    D.“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里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竹杖”、“芒鞋”是苏轼用来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诗词中经常使用。

    2这首词,表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晋侯、秦围郑,以其无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左氏博议·卷二十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指代对方,表示恭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郑是让秦国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辞令从容,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她是一只听不到声音的丑小鸭,却依靠顽强的毅力变成一只令人称羡的白天鹅。她不能像常人一样交流,却相继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学业,还考上大学、研究生,并成为北大博士。宜章县唇语女孩江梦南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比拼的是速度,更是决心和毅力。这是江梦南充满坚毅、自信的话语。

    听完她的故事,你一定有所感悟。请你以高一学生的身份,给她写一封信,谈谈你的感受和想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