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 )
A.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B. 鲁迅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都是先生的名言。
C.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2、下列加点的“而”与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相同的一项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C.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的作者是我国清代作家曹雪芹。该书的两条主线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和宝、黛的爱情悲剧。
B. 我国古典诗歌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李白的《蜀道难》属于古体诗,杜甫的《咏怀古迹》、白居易的《琵琶行》属于近体诗。
C.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D.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4、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为天下笑者,何也? 然后不王者,未之有也
B.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非我也,岁也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得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拘于时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舞幽壑之潜蛟 侣鱼虾而友麋鹿
C.穷山之高而止 吾从而师之
D.顺流而东也 西望夏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项羽何以输给刘邦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是楚国名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不过破落也还是贵族。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
楚汉战争中,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楼烦,一箭就把项羽那边的一个人给射死了。项羽大怒,出来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每战必胜。而刘邦的本事就是司马迁说的“好酒及色”。在整个战争中,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但项羽听不进去,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完全不动脑筋。有人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您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彭越和英布都按兵不动。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现在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
韩信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将士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节选自《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有删改)
【1】下列对“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
B.项羽的能力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而刘邦只喜欢酒色。
C.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D.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不计利害地把它表现出来。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项羽何以输给刘邦”这一话题,结合刘邦、项羽的所作所为,联系史实,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B.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
C.作者认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鲁莽骄横,文章由此对项羽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本色英雄失败的反思。
D.作者认为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3】项羽进入咸阳后说了句“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对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句话显示出在待人方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
B.这句话充分反映出项羽不听旁人劝告只求衣锦还乡的心理。
C.通过项羽说的这句话,与刘邦相比,更显示出他的目光短浅。
D.这句话表现了项羽在胜利面前的那种得意狂妄,这也是他输给刘邦的原因之一。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张孝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鲜明个性,不管官场冷暖,纵情泛舟洞庭。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为了使弟子们能毫无顾虑地畅所欲言,他说∶“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在诗词中使用“流水”这一意象来表达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的感慨,“_______,_______”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表达了自己的富民思想,但在礼乐方面他表示“__________ , __________ ”。
(2)唐朝诗人杜牧曾在《台城曲》中讽刺说:“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__________ , __________”就是用这个典故来表达亡国之恨。
(3)据考证,自唐代始,“孤舟”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并发展为寄寓漂泊之感的经典意象,我们可从唐诗中找到佐证,如“__________ , 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10、名篇名句默写。
(1)《谏逐客书》中,用水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名其德”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劝皇帝虚心纳谏,端正自己,疏远小人的两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经典。
(2)《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用“ , 。”两句话指出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现状,看似客观,实则是在警告杀人者血债要用血来还,是在号召人们在沉默中奋起,求得中华民族真正的前途。
(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生机勃勃秋景的句子是 ,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笔两句以如椽之笔描绘景物,黄云、紫塞、女墙、乌啼,边塞苍凉之感油然而生。
B.“落日”两句,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场面宏阔,呈现一片苍茫萧索之景。
C.这首词意境雄浑,黄云浩渺,紫塞绵延,万山横亘,猎马驰骋,抒发了戍边的豪情。
D.词作上片遒劲豪迈,下片韵致绵长,从浩荡塞歌转为低回离歌,格调豪迈而幽婉。
【2】词人在下阕是如何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的?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具体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十岁通《六经》,十二能文。弱冠游太学,试每在前列,司业高宏称其文深醇有古风。寻授以学职,以舍选奉廷对,调复州教授。未上,丁内艰。乾道元年,陈康伯荐,赐对,言:“历年屡下诏恤民,而惠未加浃。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上曰:“非卿不闻此言。”诏从之。假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使金。致命金廷,立班既定,相仪者以亲王将至,命师点退位,师点屹立。相仪者请数四,师点正色曰:“班立已定,尚欲何为?”不肯少动。在廷相顾骇愕,知其有守,不敢复以为请。及后金使贺正旦至阙,问馆伴:“师点今居何官?”馆伴宇文价于班列中指师点以示之,金使恍然曰:“一见正人,令人眼明。”
先是,州郡上供或不以时进,立岁终稽考法,及是,主计臣有喜为督促者,乞不待岁终先期行之。画命已下,师点矍然曰:“此策若行,上下逼迫,民不聊生。”或谓:“令已出矣。”师点曰:“事有为天下病,惟恨更之不速。”即追寝其议。十四年,除知枢密院事。师点惓惓搜访人才,手书置夹袋中,谓蜀去朝廷远,人才难以自见,蜀士之贤者,俾各疏其所知,差次其才行、文学,每有除授,必列陈之。师点尝谓诸子曰:“吾平生仕宦,皆任其升沉。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事也。”得疾薨,年六十九。赠金紫光禄大夫。
(选自《宋史·施师点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B. 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C. 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D. 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经,一般指的是《诗》《书》《礼》《乐》《论语》《春秋》这六部儒家经典。
B. 丁内艰,一般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丁外艰,一般指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
C. 正旦,即农历正月初一,古时这天朝廷会举行百官朝贺天子的礼仪活动。
D. 枢密院为官署名,主管军事机密、边防等,至宋代与掌管政务的中书省并称“二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施师点敏学早慧,才华出众。年纪尚小他就已通晓《六经》、能写文章,在太学读书时,考试总得优等,后得到高宏的赞扬。
B. 施师点为国储才,简拔贤能。因蜀地远离朝廷,有才学的贤者很难有机会表现自己,他便让他们上书自荐,以备授官时选用。
C. 施师点心系黎民,行事果断。他担心提前实施年终考核法会使百姓陷入困境,尽管执行的命令已发出,他还是立即将其追回。
D. 施师点立场坚定,据理力争。在金廷上,面对司仪的无礼要求,他义正辞严、拒不让位,捍卫了朝廷的尊严,得到金人的敬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廷相顾骇愕,知其有守,不敢复以为请。
(2)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事也。
14、微写作。当今时代,人脸识别、VR、大数据等新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一小部分人带来了困难:有些人在自助银行里无所适从,有些人因不会下载手机APP而无法预约挂号……针对上述现象,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