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人都有追梦的权利,也都是梦想的筑造者。如果说,“_________”阐明的是命运共同体逻辑,“___________”则揭示了发展进步的动力机制。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中国梦的实现,“_________”,因为“_________”。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体梦想的实现,正是国家梦想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心备条件。
①大河没水小河干 ②小河有水大河满
③必须紧紧依靠人民 ④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①②③④
2、阅读下面文字,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幅对联在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 ),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
A.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
B.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
C.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
D.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此其志不在小
C. 既来之,则安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 朝济而夕设版焉 吾得兄事之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如果从中国文化的特征着眼,而不拘泥于西方所承认的史诗标准,《诗经》可以说是史诗,那么,为什么从现存文献来看,《诗经》诸篇如此短小?在传统《诗经》学中,有称为“三象”的组诗, , , 。 , , 。
①但有人指出此说不当,“象”之得名当与周代的意识形态有关
②古希腊史诗是“讲唱”,注重的是语言,因此是长篇巨制
③有关此“象”之得名,过去有人以为从动物象而来
④“象”当是一种有歌有舞,包含宏大叙事和表演形态的原始戏剧艺术
⑤中国古代史诗是“演唱”,注重的是表演,因此篇幅短小
⑥从史诗的角度来看,它与古希腊史诗相比,文本形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呈现方式的不同
A. ③①④⑥②⑤ B. ①③④⑥②⑤ C. ①④③⑤②⑥ D. ③④①⑥⑤②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秦强而赵弱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B.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蒙故业,因遗策
C.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 徒慕君之高义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把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计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嚼着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找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影子的人。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B. 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 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
D. 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旁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
E. 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描写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深厚寓意。
【2】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3】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4】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得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化用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杜甫在《登高》中感慨自己暮年坎坷、生活窘迫,却无法借酒消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和《荀子•劝学》的开头都是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韩愈《师说》提出“________”,《荀子•劝学》则提出“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表现作者对“思”与“学”关系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阐述师生关系时,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掌握学识有早晚且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4)韩愈《师说》中表达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开头连用几个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论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2)韩愈在他的散文名篇《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 , 。
(2)做人切勿患得患失,而应乐观旷达,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 , 。”
(3)《观刈麦》中直接描写农民辛苦劳动的句子是“ , 。”
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
(1)这首诗写了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肇,字伯始,高祖赐名焉。历通直郎、散骑侍郎、魏郡太守。为政清简,加以匡赞,甚有声绩。景明末,为畿内大使,黜陟善恶,赏罚分明。转太府卿,兼御史中尉。持法仁平,断狱务于矜恕。尚书令高肇,世宗之舅,为百僚慑惮,以肇名与己同,欲令改易。肇以高祖所赐,秉志不许,高肇甚衔之。世宗嘉其刚梗。
卢昶之在朐山也,肇谏曰:“知贼将屡以宿豫求易朐山,臣愚谓此言可许。朐山久捍危敝,宜速审之。若必如此,宿豫不征而自伏。持此无用之地,复彼旧有之疆,兵役时解,其利为大。”世宗将从之,寻而昶败。后迁侍中。萧衍军主徐玄明斩其青、冀二州刺史张稷首,以郁州内附。朝议遣兵赴援。肇表曰:“玄明之款,虽奔救是当,然事有损益。且灾俭之年,百姓饥敝,饿死者不少。何以得宜静之辰,兴干戈之役?军粮资运,取济无所。且新附之民,服化犹近,特须安帖,不宜劳之。”世宗并不纳。大将军高肇伐蜀,肇谏曰:“臣闻,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兵者凶器,不得已而后用。且蜀地险隘称之自古镇戍晏然更无异趣岂得虚承浮说而动大军举不慎始悔将何及讨蜀之略愿俟后图世宗又不纳。
肃宗即位,出为使持节,加相州刺史,有惠政。肇于吏事,断决不速,主者谘呈反覆,有时不晓,至于再三,必穷其理,虽宠势干请,终无回挠。方正之操,时人服之。及领军元义之废灵太后,将害太傅、清河王怿,乃集公卿会议其事。于时群官莫不失色顺旨,肇独抗言以为不可,终不下署。正光元年八月卒,年六十九。肃宗举哀于朝堂。赠谥文贞公。
(节选自《魏书·游肇传》,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蜀地险隘/称之自古/镇戍晏然/更无异趣/岂得虚承浮说而动大军/举不慎始/悔将何/及讨蜀之/略愿俟后图/
B.且蜀地/险隘称之/自古镇戍晏然/更无异趣/岂得虚承浮说/而动大军/举不慎始/悔将何及/讨蜀之/略愿俟后图/
C.且蜀地险隘/称之自古/镇戍晏然/更无异趣/岂得虚承浮说/而动大军/举不慎始/悔将何及/讨蜀之略/愿俟后图/
D.且蜀地/险隘称之/自古镇戍晏然/更无异趣/岂得虚承浮说而动/大军举不慎始/悔将何/及讨蜀之略/愿俟后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畿内,古代指王都及其管辖地区。后称“京畿”“京兆”,泛指京城及四周管辖的地方。
B.太府,官署名。北魏孝文帝末年,改少府为太府,以少卿、卿为主官。
C.御史中尉,官职名。北魏由御史中丞改置,北魏战时有军中执法性质,便于监察武官。
D.文德,可指写文章的道德,也可指礼乐教化,文中特指与“武功”相对的礼乐教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肇处理政事稳妥,政绩突出。他初为官便获得声名,转任后公平宽容处理事务,任相州刺史时决断吏事必求其理,当时人们都很佩服他。
B.游肇为人刚直不屈,方正忠义。他对于高肇欲令自己改名,坚决拒绝;而他对于时局多次上疏皇帝,请求谨慎用兵,虽未被采纳,但他忠义可嘉。
C.游肇论事权衡利弊,敢于谏言。他对于敌人多次请求交换朐山以及对于高肇征伐蜀地的行为,都能权衡利弊后向朝廷上奏谏言。
D.游肇德行节操坚定,据理力争。他曾作为使者出使,也曾在吏事上不受宠臣显贵干涉,更曾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去世后皇帝亲自为他举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肇以高祖所赐,秉志不许,高肇甚衔之。世宗嘉其刚梗。
(2)于时群官莫不失色顺旨,肇独抗言以为不可,终不下署。
14、请按要求作文。
关于“初心”,《三字经》解释为“性本善”,《华严经》秉持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孟子》则认为是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