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课文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汉末至南朝宋初的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B.《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营造出凝重而又壮美的氛围。
C.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调。
D.《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微信提供了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生态平台,大到国际纷争,小到家庭琐事甚至单位工作,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流。
B. 于漪老师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她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而高超的授课艺术,为不少聆听过她讲课的师生所折服。
C. 前年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中,所有的人物关系都建立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上,如秦王去楚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迎娶楚国嫡公主,完成秦楚联盟。
D.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国库的殷实,不取决于城堡的坚固,也不取决于公共设施的华丽,而取决于其公民较高的文明素养。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吾其还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孰能讥之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渐见愁煎迫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君既若见录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D.吾属今为之虏矣 又前而为歌曰
引以为流觞曲水 为仲卿母所遣
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果行,国人皆劝
B. 敖而无足数者
C. 此乃乡者朱家之羞也
D.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双边关系的不断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B.为纪念戏剧大师梅兰芳而举行的颁奖晚会上,梅兰芳弟子唱到动情处,想起恩师,不由长歌当哭。
C.俄塔社北京分社社长安德烈·基里洛夫给李克强总理写信,为了不耽误总理的宝贵时间,他特地用中文写信,并且尽量将信件写得短小精悍。
D.他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总喜欢妄自菲薄别人,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同他打交道,他成了大海里的一叶孤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明灯
鲁迅
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了,人们的耳朵里,仿佛还留着一种微细沉实的声息——“熄掉他罢!”
这屯上的居民是不大出行的,动一动就须查黄历,看那上面是否写着“不宜出行”。不拘禁忌地坐在茶馆里的不过几个以豁达自居的青年人。
现在也无非就是这茶馆里的空气有些紧张。
“还是这样么?”三角脸的拿起茶碗,问。
“听说,还是这样,”方头说,“还是尽说‘熄掉他熄掉他’。眼光也越加发闪了。见鬼!这是我们屯上的一个大害。我们倒应该想个法子来除掉他!”
胖脸的庄七光已经放开喉咙嚷起来了:
“吹熄了灯,我们的吉光屯还成什么吉光屯,不就完了么?老年人不都说么: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连长毛【注】造反的时候也没有熄过……。外路人经过这里的都要看一看,都称赞……。他现在这么胡闹,什么意思?……”
“他不是发了疯么?你还没有知道?”方头带些藐视的神气说。
“我们还是先到庙前去看一看,”方头说着,便轩昂地出了门。
阔亭和庄七光也跟着出去了。三角脸走得最后。
他们望见社庙的时候,果然一并看到了几个人:一个正是他,两个是闲看的,三个是孩子。
但庙门却紧紧地关着。
他也还如平常一样,黄的方脸和蓝布破大衫,只在浓眉底下的大而且长的眼睛中,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
“你干什么?三角脸终于走上一步,诘问了。
“我叫老黑开门,”他低声,温和地说。“就因为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蓝脸,三只眼睛,长帽,半个的头,牛头和猪牙齿,都应该吹熄……吹熄。吹熄,我们就不会有蝗虫,不会有猪嘴瘟……。”
“唏唏,胡闹!”阔亭轻蔑地笑了出来,“你吹熄了灯,蝗虫会还要多,你就要生猪嘴瘟!”
“唏唏!”庄七光也陪着笑。
“你还是回去罢!倘不,你的伯伯会打断你的骨头!灯么,我替你吹。你过几天来看就知道。”阔亭大声说。
他两眼更发出闪闪的光来,钉一般看定阔亭的眼,使阔亭的眼光赶紧辟易了。
“你吹?”他嘲笑似的微笑,但接着就坚定地说,“不能!不要你们。我自己去熄,此刻去熄!”
方头站上去了,慢慢地说道:
“你是一向懂事的,这一回可是太胡涂了。就是吹熄了灯,那些东西不是还在么?不要这么傻头傻脑了,还是回去!睡觉去!”
“我知道的,熄了也还在。”他忽又现出阴鸷的笑容,但是立即收敛了,沉实地说道,“然而我只能姑且这么办。我就要吹熄他,自己熄!”他说着,一面就转过身去竭力地推庙门。
“喂!”阔亭生气了,“你推不开的,你没有法子开的!吹不熄的!还是回去好!”
“我不回去!我要吹熄他!”
“不成!你没法开!”
“……”
“那么,就用别的法子来。”他转脸向他们一瞥,沉静地说。
“……”
“看你有什么别的法!”
“我放火。”
“什么?”阔亭疑心自己没有听清楚。
“我放火!”
沉默像一声清磬,摇曳着尾声,周围的活物都在其中凝结了。不一会,庙后门的墙外就有庄七光的声音喊道:
“老黑呀,不对了!你庙门要关得紧!老黑呀,你听清了么?关得紧!我们去想了法子就来!”
但他似乎并不留心别的事,只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在地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查,仿佛想要寻火种。
方头和阔亭在几家的大门里穿梭一般出入了一通之后,吉光屯全局顿然扰动了。许多人们的耳朵里,心里,都有了一个可怕的声音:“放火!”然而全屯的空气也就紧张起来,凡有感得这紧张的人们,都很不安,仿佛天下从此毁灭。
这事件的中枢,不久就凑在四爷的客厅上了。坐在首座上的是年高德韶的郭老娃,脸上已经皱得如风干的香橙,还要用手捋着下颏上的白胡须,似乎想将他们拔下。
阔亭和方头以守护全屯的劳绩,不但第一次走进这一个不易瞻仰的客厅,并且还坐在老娃之下和四爷之上,而且还有茶喝。此时阔亭忽然发表意见了:
“这办法太慢!他们两个还管着呢。最要紧的是马上怎么办。如果真是烧将起来……”
“我想:倒不如姑且将他关起来。”
“那倒也是一个妥当的办法。”四爷微微地点一点头。
“妥当!”阔亭说。
四爷在暂时静穆之后,这才缓缓地说,“就照这一位所说似的关起来,免得害人……。”
“那自然,”阔亭感动的说,“可是,房子……”
“庙里就没有闲房?……”四爷慢腾腾地问道。
“有!”阔亭恍然道,“有!进大门的西边那一间就空着,又只有一个小方窗,粗木直栅的,决计挖不开。好极了!”
老娃和方头也顿然都显了欢喜的神色;阔亭吐一口气,尖着嘴唇就喝茶。
未到黄昏时分,天下已经泰平,或者竟是全都忘却了,人们的脸上已不特紧张,并且早褪尽了先前的喜悦的痕迹。在庙前,人们的足迹自然比平日多,但不久也就稀少了。只因为关了几天门,孩子们不能进去玩,吃过了晚饭,还有几个跑到庙里去游戏,猜谜。
…………
“我放火!”
孩子们都吃惊,立时记起他来,一齐注视西厢房,又看见一只手扳着木栅,一只手撕着木皮,其间有两只眼睛闪闪地发亮。
从此完全静寂了,暮色下来,绿莹莹的长明灯更其分明地照出神殿,神龛,而且照到院子,照到木栅里的昏暗。
一九二五年三月一日
(有删改)
【注】长毛: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军。为了对抗清政府剃发留辫的法令,他们都留发而不结辫,因此被称为“长毛”。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疯子”的遭遇表明,他无法先行吹熄吉光屯人心中的长明灯,也无法唤醒他们和自己一同去吹熄社庙里的长明灯,无奈之下,只能选择“自己去熄”。
B.当“疯子”试图吹熄长明灯之时,首先站出来激烈反对、商量办法是那些“以豁达自居的青年人”,他们反而比四爷等老辈表现得更为凶狠。
C.从“吹熄”到“放火”,“疯子”在面对民众软硬兼施的手段中,也在及时调整着自己的斗争策略,从中可见一个逐渐成长的革命先驱形象。
D.小说讲述了一个“疯子”想要吹熄庙里的长明灯,引起全屯人的恐慌,最后被关押起来的故事,表现了鲁迅小说一贯的反封建的思想主题。
【2】小说设置了明暗两条线索,请简要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3】“长明灯”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运用侧面描写表现客人的洞箫声极富感染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天姥山上的天气和环境,渲染了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仙人出场做了铺垫。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犹豫不决、羞怯矜持的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是夕阳中的新娘,_______________,在我的心头荡漾。
(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文本主旨和诗人高尚节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和其他人没有区别,但他们能够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以此强调借助外物的重要性。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书生意气,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
(3)《荆轲刺秦王》中,描写荆轲唱出激昂的羽声后,送行的人们被这慷慨的声音所打动进而振奋不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记念刘和珍君》中,有一选择复句,既警告了反动派不要小看“沉默”的力量,又激励了“后死者”奋起反抗。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曾记否,,?(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徐志摩《再别康桥》)
(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场景中,荆轲作歌明志,唱道“,”。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梅尧臣妻子谢世后次子病逝。②青帘指酒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的是初春的景物,首句“自”有本来、自来的意思,表明今年春阴已非一日。
B.颔联运思精巧细致,“花冷不开心”一语双关,体现出诗人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
C.颔联颈联景物描写层次鲜明,由远及近,能够引发人们对生活中更多事物的合理想象。
D.本篇虽只就“春寒”着墨,但不难从中领略到诗人对当年社会政治气氛的感受和反映。
【2】本诗题为“春寒”,可全诗未着一“寒”字,却处处体现寒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①,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②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
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至秦,缪公③以宗女五人妻重耳。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缪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望时雨。”
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卒。晋国大夫闻重耳在秦,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
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壬寅,重耳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
晋文公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文本二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烛之武退秦师》
注:①咎犯,即子犯。②履鞮:人名,春秋时期晋国宦官。③缪公:即秦穆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B.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C.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D.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再拜,“拜两次”,表示恭敬之意,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的“再拜”意思相同。
B.卒,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表达方式,士之死称为“卒”,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之死称为“薨”。
C.壬寅,本文采用的是干支纪日法。干支由“天干”和“地支”组成,可以纪年、月、日、时。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司马迁撰写,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
【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文公自幼喜结贤士。十七岁时,就拥有五名贤士狐偃、赵衰、贾佗、先轸、魏武子,史称“五贤士”。
B.重耳在流亡中历经苦难,逃到秦国时,为了得到秦缪公支持,他主动请求联姻,与秦国结了秦晋之好。
C.晋惠公去世后,晋国的大夫暗中劝说重耳回晋国。在逃亡很多年后,重耳在秦缪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
D.晋文公之所以联合秦国攻郑,是因为他在流亡过程中受到了郑国的无礼相待,但最终两国都从郑国撤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秦晋结盟围郑,秦伯却又罢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两个文段的内容回答。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人说,成长是一道方程式,给我们条件,要我们去求解;有人说,成长是一道思考题,给我们材料,让我们去分析;也有人说,成长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我们毫无准备的时候跑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论证已知,寻求未知。你认为成长是什么?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