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不论是“悼亡说”“恋情说”还是其他说法,也不管论述得如何充分,和诗歌自身给我们的感受比起来,总是令人有 的感觉。
②由于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强,解答诗歌鉴赏题时,经常出现 的情况,所以解答时不但要理解诗歌,还必须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
③原来一些领导干部喜欢看上级脸色,专拣领导爱听的话说,汇报工作时 ,大话、空话、套话连篇,实情少、水分多;现在有所收敛了。
A.言不尽意 辞不达意 言不由衷
B.言不及义 含糊其辞 言不由衷
C.言不及义 辞不达意 言人人殊
D.言不尽意 含糊其辞 言人人殊
2、下列加点字中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A.初七及下九: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旧时妇女在这一天晚上乞巧。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二十九为下九,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
B.奄奄黄昏后:黄昏,十二时辰之一,相当于现在的17时到19时;寂寂人定初:人定,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C.《诗经》时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形式主义诗歌先河。“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形式,“赋”,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对人或者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D.结发为夫妻:指成婚时,男左女右共髻束发。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女子十五岁行及笄礼后也可成婚。
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归园田居》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闲适安宁的田园生活场景。
B. 《雨巷》中“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是作者心境的外化,有很强的象征意味。
C. 《采薇》的前三节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突出时间的流逝,从而渲染出征人越来越凄苦的心情。
D. 《沁园春·长沙》上阕以设问结尾,下阕通过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直接作了回答。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初中毕业时老师和我们的合影,我一直还惠存着,因为它是我们师生情谊的见证。
B. 今天能参加此次培训,有机会就教于各位专家,我感到非常荣幸。
C. 大家看,像刘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尽绵薄之力,难道我们倒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
D. 同学,你这篇文章内容尚可,但语言还有几处瑕疵,我就斗胆给你斧正了一下。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职能部门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B.每年除夕夜八点钟到来之际,城市里总是万人空巷,老老少少都守在电视机前,等待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始。
C.利比亚战争刚一开始,法国就派出先进的阵风战斗机,首当其冲,担任第一轮进攻急先锋的角色。
D.治理通胀是现在我国宏观经济的的主要任务,因此,单治房价不治通胀犹如扬汤止沸,最后房市调控可能一无所获。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读书
朱光潜
①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门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被湮没,全靠书籍记载才流传下来。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就是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如果抹杀过去人类已取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得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
②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拖累,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失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③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选自《中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有删改)
【1】下列关于“书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籍是记载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使其不被湮没的工具。
B.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
C.书籍使读者重温了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受用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
D.书籍是一种可以帮助人的学习工具,但也可能变成我们研究学问的障碍。
【2】下列关于“学问”和“读书”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获得学问,不一定只靠读书,但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B.要想在文化学术方面求得发展,就必须研究过去人类已得的学问。
C.一个人通过读书,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获得必要的学问。
D.读书可以帮助人获得学问,但如果缺少正确的方法,也可能阻碍人获得学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书籍难得,所以我国古代学者一生只能研究一部经书,但由于读得专而精,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
B.现在每种学问的书籍都非常多,但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初学者不能贪多求全而放弃了基本要籍。
C.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因此我们必须选择经典作品仔细阅读并深入研究。
D.书既可以多读,也可以少读,不能以读的数量的多少来衡量读书的质量。少读如果彻底,对人的作用也很大。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词人发出慨叹,表现词人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芣苢》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续写。
(3)《归园田居》中表明居处四周环境清幽、生机盎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短歌行》中作者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插秧歌》一诗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表现农民在雨中劳作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
8、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不见复关, ______________。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诗经.氓》)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4)又有清流激湍,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5)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诗经.氓》)
(9)及其所之既倦,__________,感慨系之矣。 (王羲之《兰亭集序》)
(10)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9、将下面的语句补写完整。
(1)《沁园春·长沙》一文中,描写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
(3)《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下列诗文名句。
(1)《沁园春·长沙》上阙中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寒秋大好河山的壮美图景,其中“俯仰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表达了诗人渴慕贤才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见识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不竭。
(5)我欲因之梦吴越,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11、按课文内容填空
(1)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___________________,君亲其谓予何!
(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余与同社诸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这首诗作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王安石从临川去钱塘,途经弋阳,宿驿站中。皇祜三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爱民,治绩斐然。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1】全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2】该诗以“乱”字为诗眼,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请赏析这首诗的首联和尾联。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①也。南崖下渔火十数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②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尔。”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
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觜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
转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啻也。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循山以归。明日记。
(选自吴敏树③《君山月夜泛舟记》)
【注】①费甥、坡孙:吴敏树的外甥名费,孙子名坡。②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开”是僧人之名,与“超上人”同。③吴敏树:清代散文家,年余辞官专治古文,他的文章接近桐城派,但不以桐城相标榜。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
B.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
C.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
D.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B.望,指农历每月十五,这是一种与月亮变化有关的记日方式,古人还把农历每月初一叫“朔”,最后一天叫“晦”。
C.“因举诵苏赋十数句”与“举酒属客”(《赤壁赋》)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D.“余四人循山以归”与“余始循以入”(《登泰山记》)两句中的“循”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讨论“游之上者”,“始得”二字使“如愿以偿”之感溢于言表。
B.作者缅怀苏轼时,有感于赤壁之战,吟诵了东坡之赋。
C.文章以小舟的行进为线索,有时写景状物,有时联想考据,文章摇曳生姿。
D.本文是一篇“记”,记寻常风物独具情趣,引经据典如话家常,行散而神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崖下渔火十数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
(2)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
【5】“水”“月”是文中作者寄托情感的重要载体,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4、这是几则发生在数学家身上的小故事:
①德国数学家高斯小学时,老师为了惩罚学生,让他们计算,从1一直加到100,在别人都拼命做加法运算的时候,高斯采用数字首尾相加都等于101的方法很快算了出来。
②有一次,陈景润去理头发,排队取号他是38号,理头发还早着呢!于是他去了图书馆,最后忘了理发。
③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
你在学习数学这门学科时,一定也发生过一些难忘的故事吧?请围绕“我和数学”这个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