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没有使用通假字的一句( )
A.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B.贾家庄几为巡缴所陵迫死。
C.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邶风(beǐ) 俟河之清(cì) 城隅(yú) 彤管(tóng)
B.归荑(yí) 询美(xún) 采撷(jié) 雕栏玉砌(qì)
C.纤云(xiān) 迢迢(tiáo) 踟蹰(chí chú) 山川相缪(liáo)
D.澜珊(lán) 贾人(jiǎ) 三匝(zhā) 芣(fó)苢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大变动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中国最早一批历史著作,如《尚书》《春秋》《左传》等,它们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本精神。
B. 中国古代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其中最大的类别是集部,它包括各种汇集历代作家不同体裁作品的书籍,全属于诗文创作。
C. 《论语》针对个人道德修养,提出“仁”,要求克制私心私欲、用“礼”规范言行举止,针对从政者,应做到“仁者爱人”,讲求“德治”。
D. 儒家强调积极入仕,主张国家有道则出仕,国家无道则安贫乐道,而老庄对入仕采取逃避的态度,这说明儒道两家思想也有贯通融合之处。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5、下列各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以知之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求人可使报秦者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星堆是古蜀先民创建的古蜀国都邑,属于古蜀文化遗址。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指出:“古蜀国的文化究竟是独立发展的,它与中原文化的融合是战国以来的事。”这一看法与考古发现大体吻合。
上古蜀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三星堆青铜器最引人注目的器类首推其大量的青铜造像群,包括各式人面像、兽面像、面具和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立人像。据研究,这些都是供奉和使用于蜀王宗庙里的重器,在古代东亚绝无仅有,与中原文化的传统明显不同。鱼凫王朝以金杖作为王权的标志,也与夏商周三代的九鼎之制不合。这些都说明蜀国的礼制、文化和中原王朝明显不同,而礼制是古代政治共同体最突出的文化表征。正因为如此,直到战国晚期秦灭巴蜀时,蜀仍然被华夏地区视为“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而先秦时期戎狄蛮夷与华夏之别,非在人种的差异,惟在文化的不同。看来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成书于西汉晚期的《蜀王本纪》也说先秦蜀地“是时人萌,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此条记载应属几百年以后对先秦蜀地文化不同于华夏的模糊追忆。此种深远的历史记忆,加以古代交通的艰险,遂使李白发出了“不与秦塞通人烟”的浩叹。
不过,如以为地理的阻隔遂使蜀文化与中原素无往来,也是误解。姑且不谈甲骨文中关于蜀的有争议的记载,三星堆文物也为我们提供了蜀地与中原及周邻地区间文化因素相互流动的见证。如遗址中出土的陶盉,就应是来自最早大量使用这种陶器的二里头文化。三星堆大量出土的玉璋,也应与二里头有联系。三星堆出土的三脚型炊器,也非本地固有。此外,“祭祀坑”中出土的青铜尊罍,形制即属于中原文化类型,据研究,可能是经由长江中游辗转传来。与三星堆近邻的彭县竹瓦街,也两度出土这类窖藏铜器。当然,三星堆文化自有一套代表自身特色的主流器物群,而上述器物除极个别外,基本上都是出自本地工匠之手,并且在制造、流传和使用过程中逐渐渗入蜀文化的因素而有相应变化,但作为外来文化影响的体现,已足以表明,绝对封闭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从《尚书》《逸周书》《左传》《战国策》《史记》《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传世文献可知,蜀地对外的联系,商周时期仅有零星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已逐渐增多,尤其与楚、秦二国地域相接,交往互动,总的来说是受到楚秦强大以后的相继挤压,在战国晚期并于强秦,经秦汉终至融入了华夏,成为中华古代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古蜀文明是中国商代青铜文明当中非常有特色的一支,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这就像一个花园中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共同构成了青铜时代的中华文明。
(摘编自《三星堆发掘的学术贡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蜀国以青铜造像和金杖作为王权的标志,这在古代东亚地区是绝无仅有的。
B.三星堆主流器物群除极个别外,基本上是由本地工匠打造,并体现了蜀文化。
C.古蜀国在楚秦强大以后被两国相继挤压,在战国晚期并于强秦,融入华夏。
D.三星堆发掘的学术贡献之一是证明了上古蜀地曾经是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体推进有序,先论证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不同,进而论证两者有互动交融。
B.第二段引用《蜀王本纪》中的内容,旨在论证礼制是古蜀地区最突出的文化表征。
C.第三段列举的陶盉、玉璋、三脚型炊器等文物,表明绝对封闭的文化是不存在的。
D.文章开头与结尾处均征引专家学者的言论,在证明观点的基础之上增强了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蜀国的礼制、文化和中原王朝明显不同,所以才有“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的评价。
B.三星堆的陶盉应来自最早大量使用这种陶器的二里头文化,那么蜀地与中原可能很早就通商。
C.彭县竹瓦街曾两度出土与三星堆青铜尊罍同类的窖藏铜器,说明竹瓦街文化源自三星堆文化。
D.虽然在商周时期蜀地与外地联系的记载非常少,但是足以证明中原地区已经对古蜀有所认知。
7、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不见复关, ______________。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诗经.氓》)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4)又有清流激湍,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5)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诗经.氓》)
(9)及其所之既倦,__________,感慨系之矣。 (王羲之《兰亭集序》)
(10)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8、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白处。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礼拜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书法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的结局。
(5)《琵琶行》中描写音乐间歇时诗人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写江中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通过音乐声调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孔子阐述“学”与“思”之间密切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静女》中集中笔墨写男子对女子的印象,并写出约会地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朝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自己威武不屈,九死不悔,因为内心以正直和高洁为乐。
(2)《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流水必有畔岸,比喻事都有边际,而自己的愁思无尽。
(3)《赤壁赋》中客悲叹自己只能在秋风中用悲凉的箫声寄托苦闷之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1]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2]。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1]陈维崧(1625-1682),清初词人,早年生活优裕,后经历易代,浪游南北。[2]轩举:高扬,意气飞扬。
【1】下列对具体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描写天寒风紧、满地碎石的场景。
B.“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回忆昔日醉酒袒衣、举臂待鹰的神态。
C.“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对比少年意气和老年猛气,欲扬先抑。
D.“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描绘猎鹰思念猎物,表达自己对理想的坚守不渝。
【2】杜甫《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tāo xuàn]系鸟的绳和环)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请从写作对象、思想感情、手法三个方面,比较这首诗与陈维崧词的不同之处。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选自《晋书·陶潜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dot##况 况:比
B.州郡觐谒 觐:拜见
C.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辍:停止
D.而畜素琴一张 畜:蓄养
【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B.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C.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D.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3】下面对文章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年少心怀高尚,博学多才,性情率真,乡里人都十分看重他。
B.陶渊明被任用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
C.陶渊明深谙音乐,他自己备有一张琴,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作乐。
D.文中“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句与我们学过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表现了陶渊明悠然自得、陶醉于自然的情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请根据文意概括出陶渊明的性格特点。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继“佛系”“丧”之后,“躺平”成为网络热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不再鸡血沸腾。有人说,“躺平”意味着颓废、妥协和放弃;有人说,“躺平”其实不过是一种减少自己生活需求的“不消费主义”,清心寡欲回归最基本的生活,无可厚非;有人说,“躺平”只是降低欲望,淡泊名利,放弃了外在的评价,不追求功利化上进,苟且中不见得彻底放弃诗和远方。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宋儒吕祖谦言:“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
河南大学程民生教授说:“可不敢一直躺平,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啊!”
以上言论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