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玉溪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选项中没有注音错误或错别字的一项是(     

    A.(zōu)生     (zhuì)     (chēng)目       秦军(sì)南

    B.浴乎(yí)   (xiàng)   (shěn)笑        若不(quē)秦

    C.(shè)乎     (jǐn)       (kuài)        (shuái)尔

    D.(shì)坐     (kēng)尔     (xiǎng)士卒   (yāo)项伯

  •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接受传统文艺,要注意把握传统文艺的特征,要静观默察,辨识精微,要澄心静虑,用心体会。这样,能从欣赏传统文艺中得到审美享受,达到涵养性情、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心浮气躁,读文一目十行,诵诗有口无心,赏画浮光掠影,听戏心不在焉,不能指望从传统文艺中有所得。

     

    A

    虽然

    但是

    只要

    如果

    B

    虽然

    但是

    只有

    因为

    所以

    C

    不但

    而且

    只有

    如果

    D

    不但

    而且

    只要

    因为

    所以

    A.A

    B.B

    C.C

    D.D

  •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属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

    济而夕设版焉 ②封之 ③常以身蔽沛公   ④樊於期乃

    ⑤共其乏困 ⑥项伯杀人,臣之   ⑦太子之 ⑧发尽指冠 ⑨越国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⑧⑨ C.①②③⑧ D.①②③

  • 4、在贾府中,有谁痛骂袭人等是“忘了本的小娼妇”,“装狐媚子哄宝玉”?

    A.王善保家的

    B.赵姨娘

    C.秋桐

    D.李嬷嬷

  • 5、下列词语中加粗字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谁主沉浮(主宰)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逆流而上)

    B.峥嵘岁月稠(不平凡) 浪遏飞舟(阻止)

    C.激扬文字(抨击、褒扬;激浊扬清)挥斥方遒(强健有力)

    D.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卖弄)携来百侣曾游(同学、战友)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孔子儒学是这棵大树的主干,这棵大树的底部是孔孟老庄在内的春秋战国先哲,孔孟老庄这些先哲的思想深深扎根于我们上古时期文明的土壤。

    当我们理性冷静地回望过去,我们会发现中国在上古时期,从尧舜以来,在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已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期。看待中国儒学,我们不能说因为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所以我们就只从孔子开始讲起。在很大程度上,孔子是在中华五千年的中间位置。孔子学术的特点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就是传述,就是继承,就是发扬光大,孔子尊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述而不作。

    我们说孔子好学,好学得先有所可学,就是学习先贤。学习先贤思考人与人相处的根本原则,养生送死,无非是人生活于这个世界上,每个人何以生活得更好,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还需要养生、送死。孔子还思考由民生而人生的问题,抓住根本,治理一个小小区域,进而治理整个鲁国、整个天下,这是空间的放大。

    除此而外,孔子还说时代发生了变化,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原则、管理的方式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就是损和益,损就是把那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去掉一些,益则是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增加一些,但深层的东西不会变,虽百世,可知也。在这里,孔子想表达的其实是一种时间的绵延连续。孔子说的三代、十世、百世则是时间的绵延。

    不管是时间的绵延还是空间的放大,孔子最为关注的还是能够超越暂时与区域性的深层次的根本问题。作为一个自然人,我们有自己的自然追求;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有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社会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从根本上接合与调和,孔子思考的深刻恰恰就在于此。

    儒家的字,很像一个人在洗澡,以水冲洗沐浴濡身。其实这个儒,在商周时期就是相礼的人,也就是古代举行礼仪活动时,别人不懂的礼仪他懂,他的身份就是儒,是一种职业。

    但到孔子创立儒家的时代,情况不一样了,孔子不但要洗净身体,也要洗净心灵。儒家,以先王之道濡其身,用尧舜禹汤文武等先圣之道来改变我们自己,所以孔子跟他的学生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小人儒只是把儒当成一种谋生手段,而君子儒应该致力于素养的提升,致力于社会的改良。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的德行就像风一样影响大家,他怎么做老百姓就怎么做。所以政者正也,为政者正,则天下不能不正。

    儒家追求的正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一个人不自私就是公,这就是公共意识、公德意识。一个人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德意识,这个人才是优秀的人,如果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都这样,天下的人都这样,天下为公,那便一定是大道之行,这就是儒家的追求。所以天下为公实际上说的是,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有这种公共意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主动追求成为一个有公共意识和公德意识的人。

    (摘编自杨朝明《时空维度下的孔子与儒学》)

    材料二:

    从孔子创立儒学一直到董仲舒确立儒学为一尊的这段时期是儒学登上历史的主旋律舞台的时期。儒学的创立是孔子对西周以来强调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思想传统的全面总结和继承发展,孟子和荀子又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孔子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与完善,奠定了儒学的基本理论格局。

    春秋时期没有统一的主流文化,儒学只是百家中的一家,只是多元文化的一元。春秋末年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旧的价值观解体了,而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建立起来。而且这个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利益纷争空前激烈,对利益的关注超过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因而以对人的价值和德行为诉求的儒学就遭到了冷遇。在那个各国追求迅速强大争取霸主地位的时代,在那个没有统一、稳定的时代儒学是不可能被社会所接受的。这也恰恰说明了儒学更适合在一个稳定统一的国家中发展成为治理理论,而在社会转型时期或者动荡时期是会被冷落的。

    这种多元文化的格局直到秦始皇统一全国,才宣告结束。到了汉武帝时期,制度稳定发展国力进一步强盛。这样一个稳定强盛的国家急需要一个统一和平与发展的思想来适应当时的专制统治。董仲舒适时地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自此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思想。

    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能够成为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是因为儒学适应于中国当时经济、政治制度的需要。当时封建社会的统治是一种集权的统治,统治者需要这种绝对权力、绝对忠诚和绝对服从的思想。儒学还具有调和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矛盾的功能,在不动摇统治者权力和地位的情况下,让统治者适当地实行仁政爱护人民,让人民被这个迷惑,甘于受统治者统治。在封建社会,一个稳定的时期内没有什么理论思想比儒学更适合的了,儒学自此持续了两千多年的统治。

    (摘编自赵颖《制度下变迁的儒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孔子儒学为主的中华文明,离不开孔孟老庄在内的春秋战国先哲的种种思想。

    B.中华文明其实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期,在上古时期从尧舜以来夏商周时期就已有。

    C.孔子是儒学创始人,因此文章认为人们现在讲儒学就应该从孔子时代开始讲起。

    D.从孔子创立儒学到董仲舒确立儒学为一尊说明儒学符合统治者施行仁政的要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开头用大树作喻,意在强调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在中华文明中所处的地位。

    B.材料一基于对“儒”这一概念的内涵变化的分析,得出君子之德对于老百姓的作用。

    C.封建社会的集权统治,统治者的绝对权力,是儒学持续两千多年统治的根本原因。

    D.材料一在论证说理时,善于引用孔子的话,这样显得真实可信,又容易让人接受。

    【3】根据材料表述,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儒家追求”范畴的一项是(     

    A.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B.政者正也,为政者正。

    C.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D.士需弘毅,以为己任。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儒家”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多次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手法,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三句,从反面论述了学习要专一的道理。

    (2)韩愈在《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出唐代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耻于从师的心理。

    (3)《劝学》中,荀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千里马一跃也达不到十步远构成对比,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5)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用比喻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可得的两句是:“__________”。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

    (4)杜甫《登高》中表明诗人心中郁积的凄苦之情和国运之很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雕刻”为喻,指出只要坚持不懈,就会“___________”;反之,若半途而废,则会“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府石门大开,首先呈现在诗人眼中的是一派壮丽缤纷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文中,面对亘古东逝的长江,人类很容易感受自身的渺小,“长江”这一意象便承载着时光易逝、世事无常的感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默写。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李白的“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峨眉山月歌》)勾画出山、月、江水等景致融合变化的神奇秀丽;王维的“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绘就了边陲大漠的雄奇瑰丽。

    (2)奇人异事,精彩卓绝。被贬官滁州的欧阳修与百姓畅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的琅琊山;人生的奇乐让人赞叹,壮志难酬的辛弃疾渴望建立“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功业,志向的奇伟让人景仰。

    (3)奇思妙想,拍案叫绝。陶渊明《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俯一仰却得安适恬淡,令人称奇;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对比,以乐景衬哀情,让人叫绝。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题目。

    采 桑 子

    朱敦儒

    一番海角凄凉梦,却到长安。翠帐犀帘,依旧屏斜十二山。

    玉人为我调琴瑟,颦黛低鬟。云散香残,风雨蛮溪半夜寒。

    注:①朱敦儒:北宋末年人,金人南侵,北宋灭亡,宋室南迁,朱流寓两广,居南雄州。本词即作于客居南雄州时。②长安:这里指代北宋首都汴梁。③玉人:此处指歌妓。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光力辞。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授之,俾日进读。安石得政,行新法,光逆疏其利害。帝欲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元祐元年复得疾。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

    B.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

    C.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

    D.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与《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闻喜宴,科举制度中朝廷特赐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者的宴会,始于唐代。

    C.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称为宗室。

    D.序,一种文体,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序”只能由他人来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聪慧过人,他七岁时,就能向家人讲《左氏春秋》,刚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他还不喜华靡,闻喜宴上唯独他不戴花,在同列的劝说下才戴上一枝。

    B.司马光敢于担当,郭恩因轻敌冒进连累了庞籍,庞籍因此而获罪,司马光就三次上书皇帝表示承担责任;他还重情重义,在庞籍死后把庞籍家人当成自己家人对待。

    C.司马光直言敢谏,他对交趾进贡一种叫“麟”的野兽一事写赋进行讽谏,希望将“麟”送还;对表贺日食一事力陈己见,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劝谏。

    D.司马光编写了《通志》八卷呈献给英宗,英宗很高兴,在秘阁设置机构续修这部书,后来,神宗给此书命名为《资治通鉴》,并亲自给此书写了《序》。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

    (2)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3)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艘货船卸货后返航时,突然遭遇巨大风暴,老船长果断下令:“打开所有货舱,立刻往里面灌水!”水手们担忧:“往舱里灌水是险上加险,这不是自找死路吗?”但还是半信半疑地照着做了。虽然暴风巨浪依旧那么猛烈,但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来越高,货轮渐渐地平稳了。船长告诉那些松了一口气的水手:“一只空木桶,是很容易被风打翻的,如果装满水负重了,风是吹不倒的。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才是最危险的时候。”

    人何尝不是呢!那些胸怀大志的人,沉重的责任感时刻压在心头,砥砺人生的坚实脚步,从岁月和历史的风雨中坚定地走了出来;而那些得过且过地空耗时光的人,像一个空水桶,往往一场人生的风雨便把他们彻底地打翻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