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传统家书离我们越来越远,然而,家书寄寓着历史、亲情、文学、道德、礼仪、艺术等丰富内涵而历久弥新,愈加珍贵。
B. 我们决不能做纸上谈兵的赵括、夸夸其谈的马谡,伟大事业不是喊破嗓子说出来的,没有一锄一犁的耕耘,再美好的愿景,终究也是空中楼阁。
C. 在诗词间徜徉,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星罗棋布的中国人文景观,恰恰是因为有了历史与人文的熏染,才在百阕千词中,焕发出诗性的力量。
D. 设置“第三卫生间”,是为了解决女儿协助年迈不便的老父、儿子协助步履蹒跚的母亲、爸爸协助年幼胆小的女儿等难以启齿的如厕问题。
2、下列各项中,对《咬文嚼字》一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光潜先生赋予“咬文嚼字”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认真推敲某个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与“字斟句酌”意思基本相当。
B. 作者选择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将运用文字的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须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
C. 作者举出王若虚《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虽然改得简洁,但却不如原文,说明文字一曾一减,意味不同。
D. 作者举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为例,是来直接说明联想意义也容易误用而生流弊,形成“套板反应”的观点。
3、社会交往中,人们常常使用一些敬辞,在下列几种语境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①称对方的母亲②请别人修改自己的文章③商人用于欢迎顾客
A. 令堂 雅正 莅临 B. 令尊 雅正 惠顾
C. 令堂 斧正 惠顾 D. 令尊 斧正 莅临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袁阔成先生将《三国》讲活了,他那 的讲解将人们带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也带进了他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
② 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表现所扮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不“动于衷”,才能 ,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
③ 许昌春秋楼关圣殿正中为高13米、号称亚洲最大的室内关羽神像,关公手捋长髯,微合二目,夜读《春秋》,宝相庄严, 。
A.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绘声绘色 B. 绘声绘色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C.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绘声绘色 D. 绘声绘色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5、填入横线上的内容,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今年清明刚过,这好雨就来了。________。一群孩子还在这霏霏细雨中玩着篮球,他们似乎并没发觉;即使发觉了,恐怕也会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吧。
①你再看看地面吧!一点点颜色变浓,而后渐渐有了小水泊,那若蜻蜒点水的纹圈不就是春雨的杰作吗?
②杜甫在《春夜喜雨》里说春雨“润物细无声”,今年这雨除了无声,还隐匿了行迹。
③你看看黝黑的门洞吧!那细若蛛丝的不就是春雨吗?
④你再看看笼于烟雨蒙蒙中的远山吧,那不是披了轻纱的少女的胴体吗?
⑤行于这雨中,你只觉得天潮潮、地湿湿,脸颊莫名凉爽,而你却发觉不了它。
A. ⑤③④①②
B. ③①④②⑤
C. ②⑤③①④
D. ⑤②③④①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 “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A. 中国诗歌的一种“常”就是精神上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 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在“变”中继承“常”就非常重要。
C.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必须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写诗需要难度,而读诗需要易度。
D. 中国诗歌的“常”总是存在的,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它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有了“走出”就有了审美距离和诗美体验。
C. 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D. 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变是新诗的根本,于是有人就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B. 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C. “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现今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D. 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2)《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阐述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
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其中_____,______两句,抓住落叶与江水,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直指现实善恶错位“_______,_______”与应有的天道公理形成鲜明对比。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早在千年之前,屈原就在《离骚》中以“________,_________”教导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
(2)作者在《氓》中用河水与洼地有边界来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本希望能够登狼居胥山祭天,以纪功勋,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
(2)《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并点明登泰山的季节是冬季。
(3)历史长河中,在往圣先贤的理想憧憬里,还有一个他们从未抵达的理想家园,即《礼运》(节选)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秦论(上)》中,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及灭亡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以“______,_______”两句写箫声使蛟龙起舞,寡妇听了落泪,从侧面反映箫声的魅力。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
(3)《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泰山山顶,见到的积雪美景是:“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此别”“谪居”照应题目中确的“送”“贬”二字,自然点题,句首“嗟”字饱含别时伤感情绪。
B.第二句中“驻马衔杯”定格送别瞬间场景,画面感强;“问”有温馨的情谊,更弥漫难以言表的惆怅。
C.第七句中“圣代”“雨露”在对君王的赞美之外,还含有为李、王远谪鸣不平之意。
D.末句“暂时分手”针对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可谓是语重小长的劝慰。
【2】李、王贬谪不同地方,作者却以一诗送别,诗歌是如何兼顾二人的?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
(2)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我们搭乘公交地铁,坐进网约车或者骑上共享单车,似乎已经不太能想起,曾经主要靠自行车代步的时光;当我们打开电脑和手机随时随地接收海量的信息和知识,可能已经淡忘了,我们的祖辈父辈曾经只能靠纸和笔学习的经历…这是我们共同经历的变迁,是我们一起走过的改革开放四十年。
在我们的身边,改变无处不在。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受益者,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感受?请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