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
B.在与瑞典的对决中,因德尔波特罗和摩纳哥受伤,阿根廷人的排兵布阵顿显左支右绌,好在纳尔班迪安尚能披挂上阵。
C.受强冷空气影响,东北地区气温大幅度下降,滴水成冰,人们坐在火炕上,仍然感觉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D.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熟悉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每一梁每一柱的作用他都了然于心。
2、下列加点的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屈心而抑志兮 ②夙兴夜寐 ③千万不复全 ④伏清白以死直兮 ⑤逆以煎我怀 ⑥步余马于兰皋兮 ⑦固前圣之所厚 ⑧謇朝谇而夕替
A.①③⑤/②⑦/④⑥/⑧
B.①②/③⑤⑥/④/⑦⑧
C.①⑤⑥/②⑧/③⑦/④
D.①②⑧/③/④/⑤⑥
3、选出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一的项
A. 秦王还柱而走 图穷而匕首见
B.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 焉用亡郑以陪邻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愿举国为内臣 举:全
B. 比诸侯之列 比:比较
C. 进 次:次序
D. 至陛下 陛:宫殿的台阶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两项是
①尽管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的作品创作意图和主人公形象聚讼纷纭,但这部小说仍然为作者肖洛霍夫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②时光行云流水般静静流淌,白发悄悄地爬上了刘老师的鬓角,三十多年桃李芬芳的教学生涯成为他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③每到春天,村子里就变成了—片槐花的海洋,成串的乳白色小花,仿佛是能工巧匠们用白玉雕刻而成,玲珑剔透。
④这位政协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的话发自肺腑,实实在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
⑤鉴赏文写法多样,不拘小节:可以是描述性的感性体悟,可以是评说性的理性分析;可以是自由的随笔,可以是严谨的议论。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⑤ D. ②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买画
余显斌
那时,程豫已致仕。所谓的致仕,就是退休,离开官场,归隐田园。
他雇了一只船,一路白帆飘飘,回到老家高坝。
他的家在高坝街的那一边,进了门楼,一个四合院,一排砖墙瓦房,十分朴素。但是,不大的院子,却洁净雅致,种着菊花,还有别的花儿。每天早晨起来,程老爷子喝罢茶,会走到院子里,这株花前站站,那株花前停停,心里,清闲得如吹过花叶的风,如对面山上的白云。
多年官场生活,已让他心生厌倦。只有在老家,在这个古镇上,他才感到心地清净,浑身舒爽。当然,早饭后,一人品茶看书,十分舒适。有时也会拄着拐杖,到处走走,看看山,看看水,和故旧交谈。
这天,他出外访友,两人正品茶间,仆人匆匆赶来,俯身对他耳语几句。他一惊,抬起头道:“怎么,少爷与人争吵?”
仆人没说话,只是点点头。
他站起来,对老友抱拳道:“家里有事,改日再来请教。”说完,在老朋友的相送下,走了。表面上,他一脸淡定,心中却很生气,自己的儿子一直很懂礼的,今天这是怎么了,竟然与人争吵,太不像话了。
走过小桥,走过镇街,前面就是自己的家,里面传来争吵声。
他疾步走进去,看见儿子正拉着一个布衣书生,不许离开。
他冷着脸,对儿子道:“放手!”
儿子见了他,忙松开手,告诉他,这个书生是一个骗子。原来,不久前,程家少爷在街上经过,看见一个卖画的书生,声称自己有八大山人名画一幅,名《枯木小鸟图》。程少爷一听大喜,忙让看看。那书生打开包袱,拿出一轴,徐徐打开,纸张古旧,一看就是古物。再看画面,翰墨流畅,烟云满纸,一只鸟,站在一根枯木上,白眼看天,如同铁铸。程少爷大喜,知道自己父亲特爱八大山人的画,于是,当即答应以五百两银票买下。
书生勉强答应,说不是老母生病,无钱买药,绝不会如此低价出售。
一切谈妥,程少爷伸手入兜,哎呀一声,告诉对方,自己没有带钱,让他改天来拿,分文不少。
程大少的目的,仍不放心,怕画是赝品。
他拿了画,一个人暗暗在书房里细看,谁知这一看就看出了问题,八大山人画鸟,鸟眼为方形,而画中鸟眼却是弧形。因此,今天,书生来拿钱时,程少爷一把抓住他,大骂骗子,准备送往官府治罪。
程豫听了儿子的解释,拿过了画,仔细看了,对程少爷道:“无知!”
程少爷一惊,问道:“爹,怎么?”
程豫小心卷了画,装入木匣,告诉程少爷,此画乃真品无疑,怎能是假。程少爷听了,忙指出鸟眼存在的破绽。程豫哼了一声,解释道:“八大山人画鸟多为方形鸟眼,但兴致来时,偶尔也画弧形鸟眼。”说完,程豫吩咐,将五百两银票送给书生。看书生一身单衫,寒颤颤的,他又走近房内,亲自包了一包自己半旧的衣服送上。
书生低了头,千恩万谢地走了。
看书生走远了,程豫转身,将画递给儿子道:“烧了,以免此画以后骗了别人。”
程少爷一惊,问道:“为什么?”
程豫轻声说:“这画是赝品。”
程少爷望着自己的爹,大惑不解。
程豫长叹,告诉儿子,这人是读书人,又有这样深的绘画功底,仿造赝品,一定有不得已的苦衷,能帮一把,为什么不帮一把呢?
程少爷听了,轻轻点点头道:“爹,我明白了。”
程豫长叹一声,望着书生远去的方向。
书生拿了银子和那包衣服回家,打开包袱,里面有一张纸,上写:君之丹青已上层楼,假以时日,定为大家,赠银五百,以助君成功。
书生读罢,红了眼圈,久久无言。
多年后,丰阳出现一个画家,提笔濡墨,满纸云烟,俨然已成画坛名家。这人,就是那个书生。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直很懂事的儿子竟然会与人吵架,这个情节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能够激发读者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
B.谈妥价钱后,程少爷发现自己没有带钱,便让那书生改天来拿,书生爽快答应,可知书生涉世未深,轻信别人。
C.“书生低了头,千恩万谢地走了”,其中“低了头”有深意,暗示书生微妙的心理,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D.文章虽然短小,但是波澜起伏;作者通过大量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了程豫这一人物形象,给人以启示。
【2】“程大少的目的,仍不放心,怕画是赝品。”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3】程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2)《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3)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本图宦达”,为了打消晋武帝疑虑,说自己在名誉方面“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赤壁赋》中客人感慨只能驾着小船,互相劝酒消愁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____________”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3)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行路难》中,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现实“行路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典诗词中常用“明月”这一意象或表达游子、征人的思乡之愁,或指代永恒的时空,或象征高洁的人格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点明老师的职责或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借君子之口提出了“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中运用双关手法表达忘记人世间的喧嚣与杂乱,对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感到惬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二)①
杜甫
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
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
清渭②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注】①公元759年秋,杜甫举家迁往秦州。诗人来到秦州城北的崇宁寺,写下本诗。传说这里曾是汉代割据一方的隗嚣的旧宫。②渭,指流经秦州的渭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城北寺的位置与历史,令人想象昔日的繁华,为下文描写作铺垫。
B.诗人看到山寺破败,旧宫萧条,苔藓和丹青的点缀却为之增添了一丝亮色。
C.颈联描写月光使露珠更晶莹,云随风飘动,侧面烘托寺院周围的凄清环境。
D.本诗登临怀古、以古寄情、触景伤时,而《登高》则登临远眺、悲秋伤己。
【2】请从内容和情感两个方面对诗歌尾联进行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才迁为中大夫。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晃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也。
(选自《史记·晁错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才/迁为中大夫
B.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才/迁为中大夫
C.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才/迁为中大夫
D.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才/迁为中大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就是上古时代的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是儒家五经之一。
B.九卿,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根据文意,九卿的地位应该低于“内史”。
C.宗庙,秦汉时称“太庙”,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庙宇,也是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D.诸侯,汉初为了防止朝廷危急时孤立无援而分封各地诸侯王,分封不只限于同姓宗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晁错多谋善辩。晁错精通《尚书》,能言善辩,号称太子的“智囊”,深受太子宠幸。
B.晁错擅权独断。晁错主张削诸侯,不顾众人反对,因与窦婴争辩而产生剧烈冲突。
C.晁错为人峭直。父亲远道而来,劝其改变削诸侯的政治主张,但是晁错不为所动。
D.晁错富有远见。晁错为了稳定朝廷,防止诸侯强大不受节制,提出削诸侯的主张。
【4】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5】司马迁和晁错的父亲都反对晁错削地收郡,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书,就是一场美丽的遇见。在必修上册语文教材的学习中,我们曾遇见独立在橘子洲头的青年毛泽东,遇见高擎着红烛的闻一多,遇见行走在稻田中的袁隆平,遇见了辞官归隐的陶渊明。我们可以走入作品,去对话小战士、香雪和鲁迅;也可以跨越千年,与曹操、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人诗意地相逢。这一次次的相遇,必会激起情感的浪花,或同情他们的遭遇,或羡慕他们的生活,或崇敬他们的精神……
请以“假如我与________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从材料中任选一位人物,写在标题横线处,将题目补充完整。展开想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