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由于自然选择仅通过对微小、连续且有益变异的逐步积累而产生作用,因而它不会导致巨大的突变,而只能按照短小而缓慢的步骤进行。所以,已为新知识所不断证实的“自然界中没有飞跃”这一格言也是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可以用几乎无穷多样的方式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其原因就在于每一种特性一经获得,便可永久遗传下去,通过不同方式变异了的构造必须适应一个同样的目的。总之,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在一定程度上,( ),这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自然选择。美对于人们的感官来说并不是无处不在的,花和果实由于有绿叶相衬,其色彩更为艳丽、醒目,更易被昆虫发现、光顾并传粉,而种子也会被鸟类散布开去。至于某些颜色、声音和形态何以能给人及动物以愉悦呢?即最简单的美感,最初是如何获得的呢?这是很难搞清楚的,就如同某种气味和味道,最初是怎样使人感觉舒适呢?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自然界处处充满着美
B.为什么各种各样的变异充满了整个自然界
C.人类社会处处存在着各种各样美好的事物
D.我们在变异中感受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美好
2、下列关于文中划线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朝济而夕设版焉”中划线的字“夜”“东”“西”“朝”都是名词用作状语。
B.“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中划线的“以”字都是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中划线的“以为”“东道主”“行李”在句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都有所不同。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越国以鄙远”“阙秦以利晋”中划线的字“亡”“鄙”“利”都是使动用法。
3、下列文言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敢以烦执事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C.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4、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②座中泣下谁最多?江中司马青衫湿。
③“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④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
A.比喻
设问
借代
比拟
B.比拟
设问
借代
比喻
C.比拟
反问
对比
夸张
D.比喻
反问
对比
通感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抚仙湖的蓝不在表面,它是透了的;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而抚仙湖呢,_______。
①长白山天池的水也是深阔而湛蓝
②滇池和洱海的水曾经也蓝的碧透青天,空渺灵动
③不在一时一域,它是圆满的
④但它们都往往是平明辽阔的写意,或者静美或者波涛汹涌
⑤天山天池的水遥映着雪域,蓝的有层次感,静处山中,当然也蓝的文静、恬媚
⑥它四时有浪,风鼓浪动
A.⑥②③①⑤④
B.③①⑤②④⑥
C.③①④⑥②⑤
D.⑥②①⑤③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又见池塘风起
孙守名
①我再次对池塘蛙鸣产生浓厚的兴趣,大约始于五年前的某个夏夜。。
②去江南采风,碰巧寓居于一户农家小院。月白风轻,忽闻远处蛙鸣阵阵。借着月光,循声寻踪,自然就找到了那半亩方塘。荷叶平铺,苇草层层叠叠,柔和如梦的轻风中,那清脆悦耳、富有江南神韵的蛙鸣正是从那神秘的荷塘中传出。
③这让我到底惦着故乡的池塘了。
④池塘对于一座村庄来说,它的意义和价值颇为深远。记忆中的村庄有三方形态各异的池塘,分处于东、西、北不同的方向。每座池塘的背后似乎都有着某些神奇的传说和美丽的故事,令人无比的憧憬和神往。
⑤村西的池塘曲折蜿蜒,有一条崎岖不平的小路将其东西隔开。盛夏时节,大雨一过,塘深路没,乘一叶扁舟,飘行其间,看苇草摇曳,水鸟上下翻飞,自有一番别样的情趣。将小舟摇至苇草丛深处,幽静阒寂,野鱼时时跃出水面,泼剌剌又游向远方,那种神秘而又慌悚的心情自会让你流连忘返。
⑥村北的池塘呈椭圆形,西北部与一小圆池相连,东南部又拖曳出一条长长的尾巴。站在高处俯瞰,活脱脱一只缓缓爬行的乌龟儿。冬季一到,寒风凛冽,大雪飘过,池塘便结下厚厚的冰层。冰层越结越厚,待到数九寒天,人已能在池塘的冰面自由自在地行走。那时节,村庄里大大小小的孩子便鱼贯而出,穿行在坚厚的冰层上,做着各式各样的游戏。你看,一只小小的陀螺,半米细长的绳子,拽住绳头,用力摆臂,那陀螺便“嗖”的一声旋转开来。四五个孩子同时放出,排列一行,煞是壮观。
⑦另一边,几个七八岁的孩子将四条腿的板凳反放冰面,一人坐于其间,其他的孩子猛地向前推去,只听“刷”的一声,飘移出七八米以外。还有,三五成群的孩子,拿出自制的钢圈,在木棒上绕上一截稍粗的铁丝,略作弯曲,便在冰面上推起钢圈来。
一圈又一圈,其乐也无穷
⑧在池塘东南方拖曳出的那条长长的尾巴上,几个半大小伙子正用坚实的木棒敲击着厚厚的冰层。破裂处,十数条早已憋闷了许久的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惊喜声、赞叹声此起彼伏,与远处传来的欢呼声、吆喝声相应,整个冰面也便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⑨村东的池塘最早要追溯到春秋时期。据说,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途经此地已是傍晚时分,饥渴难耐,便让弟子向农家借口水喝。一白发老翁顺手拿出个水瓢,就门前池塘舀了半下,递送到孔子面前。众弟子面面相觑,以为老翁的做法有辱师尊。子贡面色一变,将要加以责备。孔子摆摆手,双手恭恭敬敬地接过,饮了两口,便觉甘甜清爽,清冽怡人。孔子大惊,刚要展拜,只见那位白发老翁化作一道青烟,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后人据此,为这方池塘取名为“仰圣塘”,沿用至今。
⑩秋末冬初,正是枯水时节,池塘消瘦,水落石出。村中多方筹措,每年必引十里外的菜河水补给,沿着长长的河渠,白花花的河水曲曲而行。水头处,几家孩子欢呼雀跃,争相用自家织就的鱼网截水堵鱼,每一网都有丰厚的收获,只一下,就足以在父母兄弟面前出尽风头。
经历了漫长的爬行,凶猛无比的水头终于冲进池塘。那些久困池中的鱼儿,便飞快地逆水而穿行,跃出跳下,只弄得你眼花缭乱,心花怒放。这时候,也是村庄最为欢腾的时节。到得傍晚,家家炊烟四起,村庄便会飘出阵阵鱼香,氤氳于暮色苍茫中,给古老的乡村增添了无穷无尽的韵致。
村庄的夏夜是一首情深意长的抒情诗,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夜暮已降,微风飘拂,淡淡的稻香弥散开来,那种沁人心脾的感觉让人难以忘怀。坐在场院里、溪头旁、柳树下,听树上的蝉鸣和池塘里的蛙鸣,让人似乎有了一种身处仙境的奇妙感触。
池塘是村庄的眼睛和灵魂,一座村庄如果没有三两处池塘,也就缺少了神韵和灵性。只可惜,时光流逝,岁月不再,那些古老而又散发着古色古香气息的池塘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池塘成为记忆,村庄成为记忆,我们灵魂深处还会有什么呢?
这让我到底惦着江南那方苇草丛生、蛙鸣阵阵的池塘了了。眼前,似乎又有了清风明月,又有了乡村池塘的魂牵梦绕的回味和记忆……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五年前到江南采风的回忆写起,忆写轻风中富有江南神韵的池塘蛙鸣,引起下文对家乡池塘的描写。
B. 文章在描写村北的池塘时,主要运用动作描写突出冬天里孩子们在结冰的池塘上玩陀螺、溜冰、推钢圈、敲冰打鱼的乐趣。
C. 文章对故乡三处池塘的描写角度各异,突出了池塘的不同特点,带给读者不同的体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池塘的喜爱。
D. 在描写枯水时节池塘补水时,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行鱼跃的欢腾场景。
【2】说明第⑨段是如何写村东池塘的,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请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划线语句的内涵的理解。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冉有对自己治国才能的肯定,但对于礼乐教化,就只能“______________”,这表现了冉有的谦虚谨慎。
(2)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无边的雄浑景象。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刻画江水和山峰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写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荆轲刺秦王》 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完成下列名句名篇填空。
(1)《再别康桥》中诗人似乎忘记自己即将离别而想高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形象地表现了易水送别之际,音乐为“慷慨羽声”时同仇敌忾的画面。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写女主人公回到娘家后,她的兄弟不了解她的处境,都讥笑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许多女人嫉妒“我”秀美的蛾眉,诽谤“我”好做淫荡之事,表达了对造谣诽谤的小人的憎恶。
(3)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经过月亮的银辉的浸染,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的景象。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的《劝学》善于设喻。文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比喻说明:即使自身条件有缺陷,只要肯坚持,也能成功。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直接使用了《诗经·郑风》中的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小题。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四月。当时诗人52岁,被免去参议官,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叙事点题,“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也暗含被贬之意。
B.“孤臣”一句写诗人客居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内心感到失意与孤寂。
C.“京华”指南宋京城临安,颈联表现了京城百姓期待王师得胜回朝的热切心情。
D.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陆游病起挑灯看《出师表》,二人志向相同。
【2】朱熹称赞陆游“放翁老笔尤健”,诗中哪些思想感情体现了“健”?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治学(节选)
【魏】徐干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治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曰:智,仁、圣,义、中、和;教以六行,曰:孝、友、睦、姻、任、恤;教以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三教备而人道毕矣。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
倦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继也,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马虽有逸足,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人虽有美质,而不习道,则不为君子。故学者,求习道也,若有似乎画采,玄黄之色既著,而纯皓之体斯亡,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欤?
子夏曰:“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故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
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易》曰:“君子以自强不息。”
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然鄙儒之博学也,务于物名,详于器械,矜于诂训,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以获先王之心,此无异乎女史诵诗,内竖传令也。故使学者劳思虑而不知道,费日月而无成功,故君子必择师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教备而人道毕矣 备:具备
B.然后知被褐之陋 陋:粗陋
C.终身亹亹,没而后已 没:死亡
D.学者不患才之不赡 赡:供养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B.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C.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D.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刚出生是蒙昧无知的,有如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出,太阳的光辉照进去,各种东西就一目了然,而学习就是这太阳。
B.只有接受过学校的教育,然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一样,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
C.作者认为,学习是君子能够成德立行的原因。他们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
D.学习上要以博大要旨为首务,不能斤斤计较于诂训名物,寻章摘句,但如果老师选得好,即使致力于诂训名物,也会有很大的成就。
【4】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2)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欤?
14、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作文。
有人说,生命不仅是燃烧,更是照亮。
对此你有何感悟?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