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座房屋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拆除,现在茕茕孑立,矗立在马路中央。
B. 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一律概莫能外。
C. 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D. 这些战士远离家乡,远离繁华,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但是他们一个个甘之如饴,毫无怨言。
2、下列对词类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所以游目骋怀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③西望夏口 ④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⑤死生亦大矣 ⑥越国以鄙远⑦有泉侧出 ⑧而其见愈奇 ⑨群贤毕室⑩则其至又加少矣
A.①②/④⑥/③⑦/⑤⑨/⑧⑩
B.①④/②⑥/③⑦/⑤⑨/⑧⑩
C.①②/④⑥/③⑦/⑤⑩/③⑨
D.①④/②⑥/③⑦/⑤⑩/③⑨
3、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泣孤舟之嫠妇
C.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②位卑则足羞
D.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②吾从而师之
4、下列各句中全含通假字的一组( )
A.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秦王必说见臣
B. 令将军与臣有卻 君安与项伯有故
C. 给贡职如郡县 今日往而不反者
D. 共其乏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星火志愿服务协会举行新年登山活动,志愿者不畏严寒,一路欢歌笑语,体验着登高徒步之乐,消除了登高自卑之感。
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努力创造一个垂柳依依、众芳摇曳、碧水长流、蓝天永驻的环境,让人们生活在柳暗花明的幽静中。
③最美乡村教师蒋国珍用平凡的生活点亮希望,他没有高颜值,也没有高薪资,但是他的教育大情怀,令人荡气回肠。
④不管理由多么冠冕堂皇,破坏文物的行为都是不可容忍的;而从另一方面保护文物卓有成效的人,也必须获得公允评价和公平对待。
⑤他们兄弟俩,一个守在家中发展,一个外出打工谋生,都是脚踏实地寻求自己的幸福,应该说都是各得其所,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⑥中央公布的八项规定,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诚为清规戒律,不容违反,它是使我们的党风、政风日渐好转的重要保证。
A. ①②⑥ B. ①③⑥ C. ①②⑤ D. ③④⑤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漫说姓名文化
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这就是姓名文化。汉族的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也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省籍、家乡不能替代的。在我们的五千多个姓氏中,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人千里之外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在冷漠的现代社会内,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在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也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非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文学礼仪。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性情和旨趣。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可以改字、空字、缺笔、换音,当然也有嫌名不讳、二名不偏讳、已祧不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等不予避讳的规则。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
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我们源于上古的五千多个姓氏中,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
B. 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始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
C. 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
D. 人名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
【2】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都是-部历史。
B. 姓名文化是最人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蕴含者丰富的内容。 C*每个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
【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是
A. 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社会里人们对自己原始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
B. 春秋战国前期,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如今这种粲忌在人名文化中消失。
C. 人名的走肉转变正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由乾降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现象可看出,淸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D. 姓名文化之所以是我国最大的非物颀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表示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意思的两句是 “ , ”。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发出:“ , 。”的感慨,表明个人应舍小我,把天下作为己任,以利民为标准和原则。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极写北地荒寒,使人不胜苦处的诗句是:“ ,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述孔子问志(询问几位学生的志向),看他们将来都准备做什么,表现了孔子教学循循善诱、长于启发的特点。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燕国灭亡的原因是用刺客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4)杜牧《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词人已忘情于月白无风之夜,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9、名篇名句默写
(1)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表达自己故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时,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诗经 氓》中叙述女主人公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短歌行》中作者希望像周公一样,殷勤接纳人才,使天下人才心悦诚服的归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在天气晴朗,空气清新中,俯仰所看到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中国人的老话中有“春光难遇秋草”,但如果相遇了,便是一种奇迹,正如秦观《鹊桥仙》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我们每一个人,谁不期望与美丽相逢,“奇迹”到来。
(2)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为打消弟子在谈论个人志向时的疑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浩瀚壮阔,千古传诵。
(3)《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忘却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②社:社日。古时祭灶神(土地神)之日,有春、秋二社,春社是向社神祈请丰年之祭,秋社是收获后报谢社神之祭。③无那:无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诗人眼前的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使他联想到故园的春日。
B. “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C. 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并以生机勃勃的春景正衬自己的衰飒老气。
D. 第三联“似青似白”句写空中浮云,时多时少,故天色像青像白,或浓或淡,正是初晴景象,照应题目“晴”字。
E. 最后一联说,无奈这美好的春日风光吃不得,那么就让诗歌把他招引到翡翠琼瑶做的酒杯中来吧。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甘霖亭记
韩日缵
甘霖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荆公守惠之明年,岁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田畴龟坼,郡之人咸曰:“不有播,其曷有获”一月不雨谓之干,再月不雨谓之亢,一时不雨谓之稿,槁则无岁,无岁是无民也。太守荆公容有蹙曰:“天于民务殖之也,非天弃民,太守其不勤民,实弃守也!”
于是罪躬简事,禁酷徙市,损善恶服。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其衷疚,其词伤,其足痕,其形容憔悴。如是者日行之,不雨;旬行之,不雨。行之不辍,尔乃润风墨云密布并发,淹淹祁祁自原野达于畎亩,无不优渥足者。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郡人平越守张孟奇为甘霖之歌,绅衿之能言者和之。
无何,荆公以内计中考功令,郡之人戚曰:“民无岁,赖公以有岁,国人望公如望岁焉,奈何夺我公?”群走藩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为公留行。业裹三月粮,叩乞还我良守,不许。荆公去之日,日集万众,积公车不得发两岸攀号至百里外。时余诸荐绅饯公州中,挥涕而别。诗云:“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
郡人乃鸠工程物,作甘霖亭于江之浒。亭成,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曰:“伐石为亭以记太守之泽,不日成之矣。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余曰:“公之雨我民也,渗于间阎,沦渍于心髓,其为雨也非一日矣,乃公精诚所结,叩于天而天答之,泽于民而民戴之。”父老徘徊亭下,旦夕必祝。
公名之琦,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进士。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再月不雨谓之亢 再:二,两个
B. 行之不辍 辍:停止
C. 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 造:前往
D. 无岁是无民也 岁:岁月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B. 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C. 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D. 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甘霖亭是太守荆之琦为求雨所建,亭子建成十多天后雨就落下,十分灵验。
B. 求雨得雨,平越太守张孟奇写诗赞美,当地的士绅都说写得好。
C. 在惠州老百姓的盛情挽留和向朝廷申诉下,荆太守终于暂时留了下来。
D. 亭子建成,人们在一块石碑上刻下了韩日缵对荆太守的歌颂之辞。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
(2)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奋斗,要持久的艰苦的奋斗。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黑暗中诞生,在苦难中成长,在挫折中奋起,在奋斗中壮大;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憧憬未来,正是青年一代奋斗的最好年华。
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