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在家里不声不响,妻子总是觉得他木讷,把他当成个闷葫芦,但在社会上他却玲珑剔透,无论做什么事总是一点就通。
②从托举女童的“最美路人”到拾金不昧的“最美的哥”,从救学生的“最美教师”到救患者的“最美医生”,无不彰显着从善如流的道德风尚.
③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从此无意于仕途,转而求田问舍,过上寄情山水、恬然自适的隐居生活。
④在改革浪潮刚刚兴起的时候,这一群年轻人相遇相识在深圳;10年后,他们又在西雅图萍水相逢,不禁心潮起伏。
⑤“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位高级经济学家近日指出,人民币可能贬值的谣言是某些国际基金公司有意制造出来的,其目的是扰乱市场,浑水摸鱼。
⑥美国卫星追踪网站声称,美国一卫星曾拍到马航客机失联海域附近的照片,并以“可能为马航坠机地点”为题发布消息,这令此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A. ①⑤⑥ B. ③⑤⑥ C. ②④⑥ D. ①③④
2、下列各项加点虚词“之”的用法意义与例句一致的是( )
例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肄业(sì) 氤氲(yīn) 栩栩如生(xǔ) 时乖运蹇(jiǎn)
B. 叶韵(xié) 叨扰(dāo) 良莠不齐(yǒu) 不稂不莠(liáng)
C. 轶事(yì) 军饷(xiǎng) 谆谆教诲(chún) 囿于成见(yòu)
D. 倾轧(yà) 拙劣(zhuō) 强人所难(qiǎng) 擢发难数(zhuó)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接下来我将演唱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希望大家认真聆听。
B. 老同学好!喜闻你的李生儿女独占鳌头,同时考入北大,我定居日本,不便回去,发个红包,以表祝贺。
C. 听说令尊大人最近培育出了一种新型蔬菜,产量高,味道好,营养价值高,我改天一定去你家拜师学艺。
D. 会议非常精彩,尤其是最后我们单位一把手王主任的总结讲话,狗尾续貂,请大家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5、下列各项中,语意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淮南子》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②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精神。
③因此,文字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神圣性。
④汉语言文字的这种人本精神从仓颉造字的传说中就可见一斑。
⑤在古人看来,文字的发明这一伟大创造足以使鬼神哭泣。
A. ②③⑤④① B. ⑤③④①② C. ②④①⑤③ D. ⑤①③④②
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其病原体是一种先前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即2019新型冠状病毒,英文名“COVID-19”。2020年1月30日,WHO宣布将该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患者初始症状多为发热、乏力和干咳,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表现。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部分严重病例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脓毒症休克,甚至死亡。目前,缺乏针对病原体的有效抗病毒药物,以隔离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摘自《百度健康医典》)
材料二: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全球呈扩散趋势。截至北京时间3月1日20时,中国以外共61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7600余例,已有七国的累计确诊逾一百例。世卫组织把该疫情全球风险级别由“高”上调至“非常高”。《中国慈善家》专访了著名流行病学专家、牛津大学终身教授陈铮鸣。他认为:武汉是新冠疫情的首发地,对这个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刚开始认识不足,大家的警惕性不高,耽搁了2~3周的防控关键期,导致疫情蔓延。现在全球理解比较成熟,警惕性比较高。但尽管这样,个别的国家和地区还是疏忽。疫情很容易扩散,而且很难防控。假如扩散,那么发展成国际大流行疾病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现在来看,除了中国的疫情控制得不错,韩国①、意大利②、伊朗③等几个国家形势非常严峻。
(摘自2020年3月2日《环球时报》)
材料三:
天灾人祸,都是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天花在被人类消灭之前,夺走了5亿人生命;曾让整个欧洲沦陷的黑死病则有7千5百万条血债;迄今为止,2千5百万人死于艾滋病。线状病毒埃博拉,更是凶险万分、杀人不眨眼的狠角色,仿佛是被上帝诅咒过的蛇,致死率达90%。美国科学家卡特,是1976年埃博拉首次出现时,第一批见证它威力的人之一。他看到,埃博拉横扫过的村庄,被当地人用火烧成灰烬。他看到,感染了埃博拉的修女,绝望地走向枪口之下。他看到,死神在收割生命。但据日本媒体7月1日报道,日本政府计划引入埃博拉、拉沙热等五种最危险病毒,用于明年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之前开发诊断试剂。面对埃博拉,未雨绸缪是人类目前能做到的最好的防御。
诺奖得主莱德伯格曾说:人类统治地球的最大威胁是病毒。病毒是什么?是生物、是对贪婪的惩罚,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侵略的反噬。2003年的非典,多年之后被证实,病毒宿主是中华菊头蝠,被人类捕食的果子狸是病毒携带者。埃博拉的爆发,和非典也有相似之处。在非洲丛林里,当地人有食用蝙蝠、猴子、野猪等野生动物的习惯。为了口舌之欲,捕食野生动物,却也打开了病毒的潘多拉魔盒。而如今,魔盒已经开启,作为我们普通人能做到的,或许只有敬畏自然。
(摘编自哈影小十君2019年7月18日《日本到底是怎么想的?》)
材料四:
随着通信交通等技术不断进步,全球化深度和广度持续增加,跨国经贸、旅行、学习等活动变得日益便利,全球性问题也随之出现。其中,全球卫生治理成为全球治理中重要领域,传染病治理尤为紧迫和突出。全球每年死亡人口中有四分之一来自传染病,而艾滋病等威胁长期存在,有些突发性传染病防不胜防,提升全球卫生治理能力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再次凸显。疫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在疫魔面前,没有谁能独善其身,只有全球携起手来,共同御“敌”,把任何一个国家的疫魔都制服,病毒都清除干净,人类才会安全,才能继续扬起发展。
(摘自《光明日报•通力合作是全球卫生治理最优选择》)
(注)①韩国:在首尔,泛国民斗争本部等组织面对疫情依然大聚会。②意大利:议会大会上,不戴口罩的议员以自由为名嘲笑戴口罩的。③伊朗:有教众舔圣墙将唾液涂在脸上称不怕病毒。
【1】下列对“病毒”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病毒其实是生物,如果人类不招惹它,它一般也不会主动招惹人类。
B.病毒一旦衍成人类痼疾,每年就会使相当数量的人付出惨重的代价。
C.新冠疫情已经呈现扩散态势,发展成国际大流行病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D.对抗病毒的特效药往往滞后,或许数十上百年都不一定能研制成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疫情蔓延不分种族不论国界,只有各国加强自身防御,制服疫魔,清除病毒,人类才会安全。
B.中国给疫情控制提供了经验也留下了教训,但一些国家不能严肃对待甚至存在人为障碍,形势堪忧。
C.面对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日本政府预先考虑到了埃博拉等狠角色的危害,未雨绸缪值得肯定。
D.世卫组织把新冠疫情全球风险级别由“高”上调至“非常高”,再次凸显全球共同行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3】面对现在乃至将来的疫情,请依据相关材料内容代表世卫组织向各国政府提三点合理化的防疫建议。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中阐述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故地重游,引起诗人对往昔不平凡岁月回忆的过渡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再别康桥》中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两国攻打郑国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鸿门宴》中,刘邦想要返回宴席向项羽辞行,樊哙劝他不要因为细枝末节的小事而误了大业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2)李白《行路难》中体现诗人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卫风•氓》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离骚》中写屈原以荷叶荷花作为衣饰,表现其高洁品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表达了作者关于生与死、长寿和短命的看法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提示默写诗文,将相应文句填入横线上。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再别康桥》)
(3)当荆轲在易水边慷慨悲歌时,将士们表现出的神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4)在鲁迅看来,真正勇猛的革命者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为了民族前途敢于反抗黑暗,不惧牺牲。(《记念刘和珍君》)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 , 。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篇中选定其中一篇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第11题计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后元丰行①
王安石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
水秧绵绵复多稌②,龙骨③长干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
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④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注)①元丰,宋神宗年号。王安石先已作一首《元丰行示德逢》,所以这里加了个“后”字。②稌(tú):糯稻。③龙骨:水车,灌溉农具。④杙(yì):系,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化用古人“五日一风,十日一雨”的典故,歌颂了元丰年间风调雨顺的气象。“五风十雨”也是新法的象征,新法所至,如时雨润苗,百姓安宁。
B.诗歌内容前后呼应。水田丰收,多种糯稻,粮食有余,多酿美酒,因此“百钱可得酒斗许”;因为风调雨顺,所以抗旱用的水车长年不用,被挂在梁上檐下。
C.“鲥鱼”两句渲染了江南鱼米之乡的富庶和农民生活的美好。“百钱”两句写出了农村的欢乐气氛,即社日来临,村民们祭祀土神,聚会欢饮,正击鼓自娱。
D.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闲居期间所作的“歌元丰”系列诗歌的代表作品,言浅意深,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变法之后国富民丰的基本现实,歌颂了变法取得的辉煌成果。
【2】简要概括诗中老翁的形象特点,并分析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
13、阅读下面三段选文,完成各题。
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二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阜。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三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味单词诬以为罪轼尽秦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哀美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敖,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饘粥(稀饭)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
B.①行歌相答 ②慭慭然,莫相知
C.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以待子不时之需
D.①而不知其所止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 )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14、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